理想教学设计大全(13篇)

时间:2023-11-27 10:48:43 作者:JQ文豪

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可以给我们人生的航向指引,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荒漠中。理想总结是我们对自己追求的总结和梳理,下面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22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质疑问难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五、总结拓展。

(学生畅所欲言)。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六、布置作业。

1、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1、这堂课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整个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问题,教师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的课改理念,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习本文意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理想的风筝》。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关爱学生生命顽强

课下:放飞风筝追赶风筝热爱生活

《理想的翅膀》

教材分析:

本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了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风筝放飞上天的情景,表现了春日的童趣,也表达了孩子们远大的理想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按照视线的转移展开了文章的思路:先写地面上,孩子们都在放风筝;再写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带着大家的理想在飞翔;最后再回到地面,写带着理想的风筝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文章语言富有儿童特色,浅显易懂,而课题理想的翅膀却寓意深刻:它虽指风筝,但代表了孩子们的理想,寄托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在阅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向往美好的情境,懂得文章蕴涵的浅显的道理。因此,在本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识字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风筝代表着我们理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人们最喜欢做的户外活动是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式的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里也介绍了很多风筝,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式的风筝吗?赶快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通过和学生交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生字都认识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强调:翅膀翩舞勺的读音及字形。

[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的声字读音和字形。]。

3、这些生字都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同学们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画出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寻答案。]。

2、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师随机板书。

3、小伙伴们扎出这么多的风筝,咦?为什么他们扎出的风筝不一样呢?你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吗?课件出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4、那么你们知道这四位小朋友的理想是什么吗?快速略读课文,找出答案。教师板书。

[帮助学生找出二至六自然段的重点句。也为下面学生理解理想的翅膀的含义作铺垫。]。

四、读中感悟。

老师知道咱班肯定有小朋友和这些小朋友的理想一样,那么挑选你喜欢的段落,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1、老师想知道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教师评价:你表演的真像。

2、我们班王雨薇和薇薇的薇一样。

3、如果让你们来放风筝你想放什么样的风筝?

[将学生的理想和风筝联系起来,为理解理想的翅膀的含义作铺垫。]。

过渡: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天空中飞着的'都是象征着你们理想的风筝,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下面的一段话。(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教师发现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示范,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师生共同合作朗读。

[通过师生的合作朗读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

小结:同学们,这些风筝就代表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要想让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六、总结。

希望同学们课下也扎一个象征你理想的风筝,到户外去放一放。老师也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七、作业超市。

1、生字组词。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3、放飞理想的翅膀,和小伙伴们交流一下你眼中的春天。

教学反思:

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知道风筝就代表了自己的理想,风筝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教师也注重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去实现。将学生的想和做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有了理想就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课堂上说空话的现象。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朗读的热情。尽量给每个学生机会,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想象将代表自己理想的风筝放飞成功的喜悦感觉!

《理想》教学设计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赞美性的哲理诗。本诗借助一连串的比喻,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不同角度阐述理想、赞美理想,使诗歌既富有鲜明形象,又饱含睿言誓语。对刚进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因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层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理想”的内涵之后,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定为:朗读品味诗歌,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句子等进行品味揣摩。

学生一个个朗诵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师也很到位地进行了指导,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到位。课堂气氛热烈,听课的我校语文顾问金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

在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爱发言的王祎楠又一次举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什么人?”

学生甲:“大写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学生乙:我看中央台正在播出《汉武大帝》,汉武帝雄韬伟略,使汉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汉武帝是大写的人。

学生丙:老师在开始说到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是大写的人。

学生:……。

教师:历史长河中,屈原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秉持公心,忍辱负重,写出了有名的《史记》;岳飞力主抗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们所考虑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义,是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他们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都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因此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学生点头赞同,我也为我的“知识丰富”而暗暗得意,认为自己的随机应变还是可以的。

二、反思。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备课时,我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等句子是重点句,因此在课堂上联系到了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学习生活。但为什么这一句就没有采用“体验式”学习法呢?教师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吗?经过半个学期的思考和学习,我对当时的两个问题看法如下:

1、要关注细节: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的学习,也可以说,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获得双倍的意义。”因为《理想》一诗饱含高度概括的哲理,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人生体验不同而导致理解和体验也丰富多样,所以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并辅之以典型事例,促使这份领悟抵达心灵最深之处并使之升华。

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是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诗歌的一字一句,更要备学生:不要高看学生,也不要低就学生。而我是也高看学生了,没有欲设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也是最难的问题;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时,一下子又跳得太快,没有给学生搭台阶,说明教育机智的不足。

2、思维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思维的训练,他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理想》学习的整个课堂上,我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训练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有一两句不采用“体验式学习法”,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没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认: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估计并有具体设计,避免出现新问题时手足无措。因此,在解决“大写的人”的问题时引导不够到位是一个遗憾,这遗憾促使我思考:老师要珍惜课堂教学每一分钟,力争在每一分钟里都获取最真实、的教学效益。

《理想的阶梯》教学设计

1.学习列举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2.学习段首排比提出论点的方法。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一、引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有理想。但有同学虽有理想,却刻苦勤奋不足;有同学也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时间。那么,到底该怎样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群的一篇议论文章--《理想的阶梯》,看他是怎样告诉我们如何去攀登理想的高峰的。(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板书)。

1.论证方法。

2.提出分论点的方法。

三、第一次尝试,抓课文要点。

1.提出尝试要求:听录音,记下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来作论据论证分论点的事例。(用简洁的话介绍)。

2.学习听录音,完成以上练习。

3.点名回答练习答案。

4.快速看书。补充答案。

5.出示小黑板上正确答案相对照。肯定学生成绩。

6.归纳总结:举事例论证。

四、第二次尝试,巩固目标"1"。

1.明确尝试要求,点读课文第四段(除段首句外)内容。

(1)选择论点。

(2)记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

2.点名回答,信息反馈。

为什么记这些词语!(因为事例中的这些词语最能体现论点中的"刻苦勤奋"。)。

3.归纳总结。

五、第三次尝试,完成目标"2"。

1.明确尝试要求,分组分任务讨论问题。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完成:

(1)三个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相同特点?

(2)对三个分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相同特点?

(3)三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组成一句话可组成什么句式?

(4)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讨论完成以上练习。

3.点名回答,归纳出目标"2",段首排比。

4.归纳总结:

学习了以上内容,陈群告诉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奋斗)从哪几方面奋斗?(归纳板书)。

得出: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分论点是分析中心点的各个方面。

六、知识迁移,布置练习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实现理想首先要"勤"。因为"业精于勤"。

我们就以此为题做一个练习:根据已给的中心论点,用排比或对偶的方法分解出几个论点。

《理想》教学设计4

一.导语: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4]。

《理想》课文教学设计

1.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一.导入:《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2、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择典型事例来写人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文中典型事例,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了解文章写人的方法。

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出示春景图。

生:《村居》。

(二)出示课件《村居》,学生齐读。

(三)这里的“纸鸢”指的是什么?(风筝)。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让我们一起来写写“风筝”的“筝”,竹字头,下面放一个争先恐后的“争”,后鼻音,第一声,和风连读轻声,齐读“风筝”两遍。

(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刘老师讲述了哪几件印象深刻的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笑谈腿疾上课情景放飞风筝。

二、品析文本,感悟品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追忆,再次走进刘老师,从字里行间去看看苏叔阳是怎样描写刘老师的,先来看看笑谈腿疾这事。

(一)笑谈腿疾。

(1)生回答,教师适时出示相应的句子的课件(2)指导学生有感情读。

2.这条腿是因为什么被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刘老师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老师是用什么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他腿疾的事情?谁愿意把这比较伤感的故事,但在刘老师的眼里却不是那么伤感的故事读一读。(教师适时出示相应句子的课件)。

4.刘老师用讲故事说他腿疾的事,那你快看一看,刘老师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是怎样讲的?(笑)。

5.你从这个“笑”字体会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幽默乐观、热爱生活)。

6.刘老师把这个伤感的故事留到神话传说中,让我们感觉到,虽然腿疾很悲伤,但是在刘老师看来并不是悲伤,那快看一看,刘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怎样的反应,有怎样的想法?(生回答,教师适时出示相应句子课件)。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从相关的字、词当中谈谈你的感受?

(2)这么一小段话里(课件再次出现这段话,重点标记:笑、酸涩、尊敬)有三种情感的变化,先是一种(笑)非常热烈,接着同学们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到最后同学们对老师更加尊敬,这种写法我们叫细节写法,你们会吗?能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1.生自由读五、六自然段,找出相关词、句写上自己的批注。

2.信息反馈。教师适时板书:关爱学生爱岗敬业。

3.师小结:对于一个腿有残疾的人还如此热心、亲力亲为地工作,如此关爱学生,这情景怎能让人忘怀,所以以致于三十年过去了,在苏叔阳的心里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三)放飞风筝1.课件出示,师导读。

(2)信息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挑战自我、热爱生命。

2.师小结,引出思念。

(1)师: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残疾,做自己想做的.事,刘老师带给我们许多许多,也正是刘老师所带给我们这些,让他的学生苏叔阳受益匪浅,所以随着时光的流逝,(课件出示苏叔阳的图片)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苏叔阳已是满头银发,而当他回忆刘老师的时候,在他的内心依然流淌着无尽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孩子,你读。

课件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全班齐读,读出苏叔阳对老师的思念。

2、指生读——再读。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谁来说说,苏叔阳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1)出示课件。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

(2)学生自己写。

(3)师课件出示自己的一段话,生读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那热爱生活的顽强精神);思念您(那坚强敬业的无穷力量);思念您(那忘乎所以的蹦跳和呼喊);思念您(那超越自我后漾出的欢愉)。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您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里!

(4)师小结:我想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我想放飞的那对(生活的的乐观)、是(希望)、是(坚强)、是(身残志坚的品格)。

3.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升华思念之情。

师: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致于苏叔阳他在大波折中依然顽强。

(1)(课件出示)。

1957年,苏叔阳遭到“众人所指”,但他没有怯懦、没有后退,而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像刘老师那样自由自在地活着、为国家工作着。苏叔阳选择做一名教师,这虽然普通的职业,却带给他享有不尽,甚至意想不到的幸福。

自1993年苏叔阳患癌以来,他顽强地生活着、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抗癌14年,先后多次手术,可苏叔阳在69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2)在苏叔阳心里永远思念谁?(刘老师)。

生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五)指导写法。

(1)生回答。

(2)师补充,课件出示。

采用回忆式,开头写景,由景到人。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描写。过渡自然。

语言深情,感情真挚。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苏叔阳的追忆,学习了这位身残志坚的刘老师,刘老师把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他的学生身上,同时这些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我也希望刘老师的种子能在在座的每位孩子——你们身上生根、发芽。学到这里,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想刘老师身上的所有的这些就是刘老师他的理想的风筝。

下课!

板书:

笑谈腿疾幽默乐观热爱生活。

刘老师课堂情景关爱学生热爱工作。

放飞风筝挑战自我热爱生命。

理想教学设计

一.导语 :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

1.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五.探究此诗脉络: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六.课文练习解答: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理想》课文教学设计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教学设计5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二课时。

作文教学设计我的理想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重点与难点]。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课前准备]。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四年级状物观察乌龟日记(模板15篇)
    写日记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可以尽情倾诉内心的欢乐、忧愁、思考和憧憬。这些日记范文记录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情感,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
  • 11-27 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体会和感悟(热门19篇)
    在工作中,注重细节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工作体会的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 11-27 写春天到了二年级大全(16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对生活、人物、事件等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精确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选取,它们体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春天到了,天气变
  • 11-27 对照入党誓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专业20篇)
    入党誓词是新入党党员在入党仪式上庄重宣誓的一段文字,是对入党者忠诚党的信仰和事业的表态。接下来是一些令人动容和发人深思的入党誓词范文,一起欣赏吧。“入党”指加入
  • 11-27 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模板24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材内容的科学组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掌握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 11-27 农行副职竞聘演讲稿(专业22篇)
    1.竞聘是一种通过比赛或评选的方式来选拔合适人选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分享了一些获得高薪职位的竞聘技巧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我作
  • 11-27 文明交通家长倡议书范文(18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蓝图和指南,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指导。尊敬的家长:为进一步深化文明
  • 11-27 客服部个人月工作总结大全(14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和告诉他人我所做的努力和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 11-27 可爱的贝贝小学生(优质18篇)
    优秀作文是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重要方式,能够反映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感知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作文短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一个忠实的伙伴,喜
  • 11-27 小学生十万个为阅读心得大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优缺点。现在,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读一篇来自知名作家的心得体会,体味其中的智慧和感悟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