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代代传小学(模板21篇)

时间:2023-11-28 11:15:34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在表达人情世故和洞察社会现象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接下来,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以下我为大家讲的名字叫《鸡毛信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放羊的孩子叫海娃,他是村里儿童团的负责人。一天,给八路军当交通员的父亲,拿出一封信,要求海娃立即送给八路军。这封信上有三根鸡毛。海娃一看就明白了。这是最紧急的信!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下山。在到达山口之前,我远远地看到了一群日本士兵。怎么办?信藏在哪里?他一眼就看见了老绵羊的大尾巴,灵机一动,把信绑在羊尾下,大尾巴一盖,什么也看不见。海娃一站起来,鬼子就来了。

孩子,你做什么?说实话,不然杀了你!

我是放羊的嘛,呜呜呜呜,我是放羊的嘛。海娃故意假装害怕哭了。

鬼子看了看这群羊,想出了坏主意。他把羊都扣了下来,海娃呢,被-逼着给他们赶羊。

天黑了,敌人来到一个小山村。村里没有人,也没有粮食。鬼都饿疯了,就叫黑狗去杀羊。一只歪嘴黑狗看中了老绵羊,上来就抢。海娃看到自己心爱的羊被拖走杀死,恨死了敌人。但是他更担心鸡毛信,它就绑在老绵羊的尾巴下啊!

老羊好像看到了海娃的心思,四条腿撑在地上,歪嘴黑狗怎么也拉不动,累得一身臭汗,只好去抓别的羊。海娃终于放心了,又在想怎么逃走。

天刚蒙蒙亮,鬼子挥着大洋刀,带着队伍出发了。还没走过几座山,只听到轰的一声,走在前面的几只黑狗倒在地上。原来他们踩了民兵埋的地雷。海娃真想笑,却不敢笑。

孩子,你面前的路!鬼子要海娃赶羊,在前面踩地雷。这儿的路海娃太熟悉了,他把敌人引到一条小山路上,自己越走越快。敌人气喘吁吁,越落越远。

小孩,你慢慢开路!海娃干脆飞了起来。

喇叭!喇叭!鬼子开枪了。海娃一头倒在草丛里。他知道离八路军住的地方不远了,就大声喊道: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八路军叔叔,快打啊!

海娃睁开眼睛,吃力地说:叔叔,羊…老绵羊…鸡毛信…尾巴…话没说完,又晕倒了。

当他醒来时,他已经睡在热炕上了。八路军叔叔告诉他,凭借鸡毛信发来的重要信息,八路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消灭了许多鬼子和伪军。八路军叔叔又给了海娃刚缴获的两个牛肉罐头。海娃的心啊,别提有多开心了。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故事:基于现实认识,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关于60年前的那些日子,许多在解放后出生的青岛人并无深切的感受。对于解放前后故事的了解。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解放”,是父辈们幸福的记忆,也成了许多人童年的怀想。那些人,那些事,是一段段动人而难忘的故事,每每听到,都激荡着我们的心。

段乐蒙。

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情景一样,在青岛解放前夕的黎明中,也上演着激烈的电波之战。

地下电台的建立一波三折。

1948年初,中共青岛市委指示我地下工作者吴荣森同志,迅速建立中共青岛市委地下电台,以加强通讯工作,保证人民解放军及时掌握青岛敌情,有效打击敌人,但是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直到当年的10月才开始启用。地下电台一直是敌人缉查的重点目标,所以电台设立之初便准备了3个台址。为了出其不意,从减少敌人怀疑的角度考虑,第一个便是周围既有国民党驻军,又有大批逃亡地主搭建临时棚的胶东路20号甲。

1949年4月下旬,华北地区大部解放,人民解放大军已逼近青岛外围。市内军政要人和富商大贾惶惶不可终日,南去的船票和飞机票抢购一空。各地反动分子纷纷逃到青岛,胶东路一带路旁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聚集了一批逃入青岛的还乡团分子。电台周围敌情的变化,引起电台小组的警惕,第一个台址有了暴露的危险,为了电台的安全,电报小组研究决定启用第二个台址。这一次是在电台小组成员徐宝光位于曹县路的家里。

5月2日,解放大军开始进攻青岛;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日益溃败,那些欠下人民血债的人一片恐慌。为了作最后的挣扎,他们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嫌疑”分子,警车吼叫声昼夜不停。大批特务开始明察暗访,有时进入民宅突击搜查,有时以查户口为名挨门挨户查看。国民党青岛守敌对电台的控制也日益严格,查封了所有业余电台,并逐一审查。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也派来电台侦测小组,企图通过电台侦测车巡回测向来搜寻地下电台。

5月19日和20日两个晚上,服务员吴荣森刚把耳机戴上,就听到呼叫我地下电台呼号的电码声,他感到诧异,呼叫的声音提前了,而且呼叫的手法也略感生疏。因为老吴和上级机关的电台打交道已有半年多,双方的手法、声调彼此都非常熟悉。既然时间提前了,手法和声调也有变化,吴荣森感到其中必定大有可疑,他沉着应对,不予回答。敌人见诱骗我地下电台未能成功,开始播放强大的噪音电波进行干扰。原本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发报变得异常困难,时间甚至增加了四五倍。

22日深夜,完成发报任务正在收拾存放机器之际,近处突然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这声响早在徐宝光家高墙之外盘旋,久久不肯停歇。往常深更半夜只有捉人的警车出动,而今天怎么会有汽车在墙外转悠?忽然之间,吴荣森意识到,准是敌人侦测电波方位的汽车在搜罗,它很可能已经测到我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就在大家屏气凝神,做好应急准备之时,汽车的声响却渐渐消失了。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第二天的下午,电台小组还是在城阳路召开了紧急会议。设在曹县路的第二个台址也已经被狡猾的敌人察觉,电台的再一次迁移刻不容缓。会议结束时,已到了戒严的时间,行动只能在次日凌晨开始。恰在此时,小组收到了交通员送来的一份情报,要求尽快发回解放区。吴荣森接过来一看,是蒋介石的一份手谕,大意是撤离青岛的时间由5月25延迟至6月2日,并已派来货轮15艘,以便撤退时尽量多地装载物资。看完这份情报,吴荣森深感责任重大,电报必须立即发出,以便上级尽快了解敌人的意图,采取相应对策。为了不引起邻居的怀疑,也为了协助和保护吴荣森的发报工作,徐宝光一家人都留了下来,一起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黑暗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所有人的心都在半空悬着,精神也是高度的紧张,但这一夜,敌人始终并没有出现在徐家,他们等待的战斗没有到来。凌晨5点,宵禁刚刚解除,电台小组成员黄振远就骑着自行车把电台转移到了第三个台址。

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所不同,勇敢的电台成员最终冲破了黎明的黑暗,看到了青岛解放,这最明亮的时刻。

小萝卜头。

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毛某某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某某,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某某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某某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某某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某某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某某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某某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小学红色经典故事

“小萝卜头”,真名叫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他长得头大身小,牢房的叔叔阿姨们都叫他“小萝卜头”。

宋振中在监狱中一天一天长大了,他的爸爸宋绮云、妈妈徐林侠向狱方提出要求,希望能让宋振中出去读书,经过一番努力后,特务最终同意让宋振中每天上楼去,由被关在楼上的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将军教宋振中学习。爸爸宋绮云把树枝磨尖了送给“小萝卜头”当笔,妈妈徐林侠把破布和棉花烧焦了放在小碗里,然后兑上水当墨水。白公馆的叔叔、阿姨每天省出一张草纸,为“小萝卜头”做了几个练习本。从此,每天早上,在白公馆看守所二楼的过道上,在特务的监视下,宋振中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活。

一天,振中看着黄显声将军手里拿着一支红蓝铅笔,就问:“你的笔为什么不蘸棉花水就可以画出颜色来?我的笔要蘸一下写一下,我们两个能不能换着用?”黄将军笑着回答说:“可以呀。

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只要能用俄语同我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可以送给你。”为了能得到红蓝铅笔,从此,“小萝卜头”更加认真努力地完成黄伯伯布置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他总是躺在床上默默地背诵俄语,每天早上早早地起来站在铁窗下呀呀地学说俄语。当“小萝卜头”能够用简单的俄语与黄将军对话的时候,黄将军就把那支振中渴望已久的红蓝铅笔送给了他。

“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支短短的红蓝铅笔,他只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才用这支笔书写。解放后,从松林坡特务警卫室的地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时,人们发现他的小手还握着一支已经开始腐烂的小铅笔头。

小学红色经典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

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故事:基于现实认识,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小萝卜头。

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毛某某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某某,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某某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某某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某某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某某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某某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某某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关于60年前的那些日子,许多在解放后出生的青岛人并无深切的感受。对于解放前后故事的了解。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解放”,是父辈们幸福的记忆,也成了许多人童年的怀想。那些人,那些事,是一段段动人而难忘的故事,每每听到,都激荡着我们的心。

段乐蒙。

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情景一样,在青岛解放前夕的黎明中,也上演着激烈的电波之战。

地下电台的建立一波三折。

1948年初,中共青岛市委指示我地下工作者吴荣森同志,迅速建立中共青岛市委地下电台,以加强通讯工作,保证人民解放军及时掌握青岛敌情,有效打击敌人,但是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直到当年的10月才开始启用。地下电台一直是敌人缉查的重点目标,所以电台设立之初便准备了3个台址。为了出其不意,从减少敌人怀疑的角度考虑,第一个便是周围既有国民党驻军,又有大批逃亡地主搭建临时棚的胶东路20号甲。

1949年4月下旬,华北地区大部解放,人民解放大军已逼近青岛外围。市内军政要人和富商大贾惶惶不可终日,南去的船票和飞机票抢购一空。各地反动分子纷纷逃到青岛,胶东路一带路旁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聚集了一批逃入青岛的还乡团分子。电台周围敌情的变化,引起电台小组的警惕,第一个台址有了暴露的危险,为了电台的安全,电报小组研究决定启用第二个台址。这一次是在电台小组成员徐宝光位于曹县路的家里。

5月2日,解放大军开始进攻青岛;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日益溃败,那些欠下人民血债的人一片恐慌。为了作最后的挣扎,他们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嫌疑”分子,警车吼叫声昼夜不停。大批特务开始明察暗访,有时进入民宅突击搜查,有时以查户口为名挨门挨户查看。国民党青岛守敌对电台的控制也日益严格,查封了所有业余电台,并逐一审查。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也派来电台侦测小组,企图通过电台侦测车巡回测向来搜寻地下电台。

5月19日和20日两个晚上,服务员吴荣森刚把耳机戴上,就听到呼叫我地下电台呼号的电码声,他感到诧异,呼叫的声音提前了,而且呼叫的手法也略感生疏。因为老吴和上级机关的电台打交道已有半年多,双方的手法、声调彼此都非常熟悉。既然时间提前了,手法和声调也有变化,吴荣森感到其中必定大有可疑,他沉着应对,不予回答。敌人见诱骗我地下电台未能成功,开始播放强大的噪音电波进行干扰。原本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发报变得异常困难,时间甚至增加了四五倍。

22日深夜,完成发报任务正在收拾存放机器之际,近处突然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这声响早在徐宝光家高墙之外盘旋,久久不肯停歇。往常深更半夜只有捉人的警车出动,而今天怎么会有汽车在墙外转悠?忽然之间,吴荣森意识到,准是敌人侦测电波方位的汽车在搜罗,它很可能已经测到我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就在大家屏气凝神,做好应急准备之时,汽车的声响却渐渐消失了。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第二天的下午,电台小组还是在城阳路召开了紧急会议。设在曹县路的第二个台址也已经被狡猾的敌人察觉,电台的再一次迁移刻不容缓。会议结束时,已到了戒严的时间,行动只能在次日凌晨开始。恰在此时,小组收到了交通员送来的一份情报,要求尽快发回解放区。吴荣森接过来一看,是蒋介石的一份手谕,大意是撤离青岛的时间由5月25延迟至6月2日,并已派来货轮15艘,以便撤退时尽量多地装载物资。看完这份情报,吴荣森深感责任重大,电报必须立即发出,以便上级尽快了解敌人的意图,采取相应对策。为了不引起邻居的怀疑,也为了协助和保护吴荣森的发报工作,徐宝光一家人都留了下来,一起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黑暗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所有人的心都在半空悬着,精神也是高度的紧张,但这一夜,敌人始终并没有出现在徐家,他们等待的战斗没有到来。凌晨5点,宵禁刚刚解除,电台小组成员黄振远就骑着自行车把电台转移到了第三个台址。

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所不同,勇敢的电台成员最终冲破了黎明的黑暗,看到了青岛解放,这最明亮的时刻。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海娃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革命故事1、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革命故事2、两个小八路。

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革命故事3、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革命故事4、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革命故事5、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革命故事6、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革命故事7、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革命故事8、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革命故事9、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革命故事10、赵一曼。

赵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了先进思想,勇于向传统观念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惨遭杀害。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许多人宣布脱离了共产党,军校里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动摇。赵一曼却坚决地表示:“不,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继续奋斗下去。”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赴前线攻打叛军,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赵一曼随军校女生队被编为政治连,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五月十七日早晨五点钟,女生队分两路出发,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纸坊。我們高举‘中央独立师’军旗和许多面锦旗,号兵吹着进行曲,向望山门车站前进。”赵一曼和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赵一曼和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赵一曼“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在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军队驻扎休整时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她们对徐解秀说:“等革命成功后,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我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最终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小学红色经典故事

日军一看,山坡上有个放牛娃,指着他说“你的,下来!”王二小装出害怕的样子,赶紧从山坡上下来。

日军指挥官拔出刀放在王二小的肩上,问王二小:“小孩儿,告诉我,八路军伤病员藏在哪里?”

“在……在……”王二小装作吓得哆哆嗦嗦的样子说,“藏……藏在右边的小山谷里。”

日军一听乐坏了,收起刀,假装亲热地说:“好的,快带我们去找!”

王二小很快就带着日军走向了右边的山谷,进了山谷,王二小还使劲儿地甩了几下鞭子——他要给埋伏在这里的八路军发个信号。

山谷里传来几声鸟叫———这是联络信号,王二小知道八路军听到了自己发出的信号。

狡猾的敌人起了疑心,拔出刀威胁王二小,“你的,是不是给八路军通风报信?”“没有,没有!”王二小急忙说,“军官,你看那边!”日军都下意识地向王二小指的方向看去,王二小借机钻到了一块巨石后面。“啪!啪!啪!”山谷里枪声大作,日军立刻倒下一片,日军这才意识到上当了!

“我们上当了,真该死!”为首的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敌人知道自己上当了,残忍的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把敌人全部消灭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一直传颂至今。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2500英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发源地之一。一九三四年七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息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被敌人疯狂围攻,最终失败,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英勇牺牲。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8万余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名福建儿童参加了这项伟大的历史壮举。八闽儿女在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不到三千人。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乎没有存在。祁连山脚下,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经过雪山草原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遵义城下,赤水河,金沙河,大渡河,雪山,茫茫草原,六盘山,直罗镇,到处都是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赤溪,一个远离喧嚣的偏远山镇,距离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山峦叠叠,每一座山峰都在溪流中生长,风景优美。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中叶,我们的祖先们没有你们那么幸运,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或者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他们付出了血液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投骨头,洒血。

今天,你在红旗下长大,尤其是在这个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你很难体会到当时的背景。是的,现在我来说说赤溪镇的一些党史。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这里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然而,方便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全镇基本都掀起了参加革命的风。据完全统计,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多三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因为这几天忙于陈荣凯副省长来我们镇调研和《文革宁德知青篇》的征文活动,很多精力都用在了这方面,今天就简单说一下我们赤溪镇的党史。我们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的领导人寻找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苏羽,闽东工农红军叶飞,叶秀藩,范式人等领导人。1934年8月21日9时许,先遣队首先传达了党中央的重要指示,对闽东党政军的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促进了闽东革命形势的发展。这支队伍有6000多人,拥有大炮、枪支弹药、无线电等设备。当时住在夏村、桃园、赤溪,在古民居墙上留下了50多个标语(连兴座、吴济业厝)。可惜到目前为止只有三个隐约可见。第二天一大早,我的闽东游击队成员带路,从龙案岭出发,经过班竹和社洋,然后直接进入福安攀西和康厝,下午2点左右攻下了福安重镇穆阳镇。最后,我的闽东游击队成员当天回来了。今天,站在这块碑子前,足以揭开当时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开展以重温阳谷北上抗日先遣队和闽东红军会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对宣传革命历史、弘扬红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不过,四年游击战结束后,还根据当时先遣队精神要求,闽东特委动员了1600多人参军,一周后动员了4000多人,选择了1500人。军训结束后,于1938年开往前线,这支队伍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叶飞任队长,阮英平任副队长。解放初期,这些队伍要么牺牲在抗日战线上,要么牺牲在抗美援朝战线上,最后只有12个老红军回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死。

还有闽东游击战,官岭很重要,比如官岭单岔处的官岭战斗遗址,闽东著名的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会分田运动。有龟山之战等遗址。

那么,红军窑就很奇妙了。这个地方位于官岭村外200多米处,是一个自然的陈瑶窑。周围自然铸造的削壁占地50平方米,深30米,大大小小。人们来回爬绳,影子随着风景而移动。原人大副委员长叶飞也来了,召集革命先辈开会讨论闽东革命发展。你可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古镇更悠久的历史。

官岭,今天穿过古巷道,脚步磕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百年前,古宅、青苔无人房、年轮痕迹的空房闪过,思绪萦绕在藤蔓之间。真的,似乎这里疲惫的灵魂终于找到了皈依的地方。世纪之交,年轮顺转,在无尽的时间里,在深宅的废墟中,这个古村落积累了数百年的历史性格,坚持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是的,今天,让我们近距离审视这些沧桑的古村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轨迹,同时触摸它们的脉搏,欣赏它们的感觉。

虽然今天的村庄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尤其是一些废弃的古宅长满了青苔,在阳光下特别刺眼。这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错位。有多少革命志士(安德县委书记九位中,我们官岭占了三位)被废弃,这无疑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在现代文明环境下,一代又一代的家企业突然惊叹不已,生出了很多格式的遗憾。

当然,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到目前为止,这个村庄表明,由于许多因素,失去了过去的风景,它失去了理智。简而言之,过去的都过去了,但历史留下了一份不可估量的遗产,这绝不是让今天的人因为遗产而困住自己。还然有村民像往常一样住在黑檐乌瓦的老房子里。除了鸡犬之声,村里很难听到随着时代节拍的流行歌曲。这里墨守成规吗?当然,闽东志士从游击队到随叶飞北上抗日,到全中国解放后,今天已经不在间了,但今天我们站在这里意味着继承他们的遗产,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红色故事演讲稿小学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祖国而奋斗》。爱国主义,这是一个多么光辉的字眼。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

大家都熟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威震敌胆,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宋朝江山土崩瓦解之际,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

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古罗马有一位叫马塞尔的英雄,当祖国遭受敌人的侵略时,他带领人民奋勇杀敌,在战斗中不幸被俘。敌人威胁他如不投降,就把他烧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马塞尔临危不惧。他慷慨陈辞:“为了祖国免遭强盗的蹂躏,我即使葬身火海也在所不辞。”马塞尔的生命被火神吞噬了,可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激励着罗马人民努力奋斗。

正如俄国伟大评论家车尔雪尼夫斯基所说:“爱国主义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呀,在它的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就连人本身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_”期间,棍子向他打来,帽子向他扣来,这位向“哥达巴赫猜想”进军的人,躲在一间仅十平方米的阴暗潮湿的房子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屑的奋斗,默默地夜以继日工作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几年的汗水,换来丰收的硕果。一位外国科学家看了陈景润的工作成果,惊奇地喊道:“他移动了群山!”是的,他为祖国和人民搬动了受欺挨打、积弱百年的群山,为祖国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这么多人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榜样。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又该怎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呢?俗话说:“儿不嫌母愁”,祖国就象我们最亲爱的母亲,我们不应该嫌弃她贫穷落后,更不应该被前进征途上的困难迷住了眼睛堵住了心窍,从而看不到祖国的伟大,听不进祖国的召唤,嗅不到祖国的芬芳,看不到祖国的未来。鲁迅先生说得好:“唯有民魂是最可贵的,唯有它发扬光大起来,中国才有希望。”是的,让我们万众一心,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让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民生活幸福,我们学习环境条件无比优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可我们想过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吗?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

刘胡兰姐姐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年是刘胡兰牺牲____周年纪念日,我们深切缅怀她!让我们重温一下刘胡兰姐姐的英勇事迹,永远记住刘胡兰姐姐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牺牲于1947年1月12日。她8岁上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并成为团长,14岁担任妇救会主任,为中共预备党员。

刘胡兰是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受到中国三代领导人题词的少年女英雄。

1946年10月,国民党部队占领了文水县。中共县委决定只留下少数同志坚持斗争。刘胡兰认为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主动留了下来,组织群众掩埋粮食,掩护伤员撤离,还配合武工队处死了敌人保长石佩怀,对敌人震动很大。1946年12月,敌人开始报复,多次进刘胡兰家乡搜查,抓走了地下交通员石三槐等6人,形势非常危急。刘胡兰家人劝她赶快撤退,但她表示:“走与不走要等上级通知。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可天刚刚蒙蒙亮,敌人就包围了整个村子,强令全村所有人到观音庙集合,刘胡兰也被迫来到场地上。她早有预料,摘下了指环,掏出了手绢和万金油盒交给母亲,决心与敌人作殊死斗争。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大胡子恶狠狠地说:”今天要你自白,不说就要你的命。“。

刘胡兰冷静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自白的。“。

大胡子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了你是共产党。“。

刘胡兰知道已被叛徒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大胡子问:”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刘胡兰回答:”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大胡子又问:”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

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

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

刘胡兰坚定地说:”那可办不到。“。

最后敌人发疯了,准备用机枪屠杀全村老百姓时,刘胡兰挺身而出,用胸口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刘胡兰毫无惧色,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躺在了敌人的铡刀上壮烈牺牲,年仅15岁。

刘胡兰真真正正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们应当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国美丽强大之梦而奋斗。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民生活幸福,我们学习环境条件无比优越,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可我们想过今天的幸福是怎么来的吗?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啊!

刘胡兰姐姐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年是刘胡兰牺牲____周年纪念日,我们深切缅怀她!让我们重温一下刘胡兰姐姐的英勇事迹,永远记住刘胡兰姐姐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牺牲于1947年1月12日。她8岁上小学,10岁参加儿童团并成为团长,14岁担任妇救会主任,为中共预备党员。

刘胡兰是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受到中国三代领导人题词的少年女英雄。

1946年10月,国民党部队占领了文水县。中共县委决定只留下少数同志坚持斗争。刘胡兰认为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主动留了下来,组织群众掩埋粮食,掩护伤员撤离,还配合武工队处死了敌人保长石佩怀,对敌人震动很大。1946年12月,敌人开始报复,多次进刘胡兰家乡搜查,抓走了地下交通员石三槐等6人,形势非常危急。刘胡兰家人劝她赶快撤退,但她表示:"走与不走要等上级通知。1947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可天刚刚蒙蒙亮,敌人就包围了整个村子,强令全村所有人到观音庙集合,刘胡兰也被迫来到场地上。她早有预料,摘下了指环,掏出了手绢和万金油盒交给母亲,决心与敌人作殊死斗争。

刘胡兰最终在叛徒"石五则"的出卖和现场指认下,当场被捕。国民党大胡子军官黑着脸审问她:"你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响亮地回答:"我就是刘胡兰,怎么样?"。

大胡子恶狠狠地说:"今天要你自白,不说就要你的命。"。

刘胡兰冷静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自白的。"。

大胡子威胁着说:"现在有人供出了你是共产党。"。

刘胡兰知道已被叛徒出卖,她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共产党员,怎么样?"。

大胡子问:"你为啥要参加共产党?"。

刘胡兰回答:"因为共产党为穷人办事。"。

大胡子又问:"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

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

大胡子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都如此厉害。见硬的不行,就用软的,他奸笑着哄骗说:"刘胡兰你要知道,自白就等于自救,只要你自白,我就放了你,还会给你一份好地,怎么样?"。

刘胡兰轻蔑地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

这下敌人恼羞成怒,他收起阴险的笑脸,敲着桌子嚎叫道:"你小小年纪,嘴巴这么硬,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斩钉截铁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敌人无可奈何,站起来无耻地说:"刘胡兰,只要你当众说句今后不再给共产党办事,我就放了你。"。

刘胡兰坚定地说:"那可办不到。"。

最后,敌人为了恐吓刘胡兰,在她面前将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活活用乱棍打死,场面非常血腥。同时对刘胡兰吼道:"你看见了吧,怕不怕?自白不自白,投降不投降?"刘胡兰痛斥道:"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共产党员你们是杀不绝的,革命烈火是扑不灭的,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最后敌人发疯了,准备用机枪屠杀全村老百姓时,刘胡兰挺身而出,用胸口挡住了枪口,大声喝斥:"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刘胡兰毫无惧色,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___。

万岁!",躺在了敌人的铡刀上壮烈牺牲,年仅15岁。

刘胡兰真真正正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们应当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国美丽强大之梦而奋斗。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故事:基于现实认识,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关于60年前的那些日子,许多在解放后出生的青岛人并无深切的感受。对于解放前后故事的了解。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解放”,是父辈们幸福的记忆,也成了许多人童年的怀想。那些人,那些事,是一段段动人而难忘的故事,每每听到,都激荡着我们的心。

段乐蒙。

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情景一样,在青岛解放前夕的黎明中,也上演着激烈的电波之战。

地下电台的建立一波三折。

1948年初,中共青岛市委指示我地下工作者吴荣森同志,迅速建立中共青岛市委地下电台,以加强通讯工作,保证人民解放军及时掌握青岛敌情,有效打击敌人,但是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直到当年的10月才开始启用。地下电台一直是敌人缉查的重点目标,所以电台设立之初便准备了3个台址。为了出其不意,从减少敌人怀疑的角度考虑,第一个便是周围既有国民党驻军,又有大批逃亡地主搭建临时棚的胶东路20号甲。

1949年4月下旬,华北地区大部解放,人民解放大军已逼近青岛外围。市内军政要人和富商大贾惶惶不可终日,南去的船票和飞机票抢购一空。各地反动分子纷纷逃到青岛,胶东路一带路旁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聚集了一批逃入青岛的还乡团分子。电台周围敌情的变化,引起电台小组的警惕,第一个台址有了暴露的危险,为了电台的安全,电报小组研究决定启用第二个台址。这一次是在电台小组成员徐宝光位于曹县路的家里。

5月2日,解放大军开始进攻青岛;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日益溃败,那些欠下人民血债的人一片恐慌。为了作最后的挣扎,他们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嫌疑”分子,警车吼叫声昼夜不停。大批特务开始明察暗访,有时进入民宅突击搜查,有时以查户口为名挨门挨户查看。国民党青岛守敌对电台的控制也日益严格,查封了所有业余电台,并逐一审查。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也派来电台侦测小组,企图通过电台侦测车巡回测向来搜寻地下电台。

5月19日和20日两个晚上,服务员吴荣森刚把耳机戴上,就听到呼叫我地下电台呼号的电码声,他感到诧异,呼叫的声音提前了,而且呼叫的手法也略感生疏。因为老吴和上级机关的电台打交道已有半年多,双方的手法、声调彼此都非常熟悉。既然时间提前了,手法和声调也有变化,吴荣森感到其中必定大有可疑,他沉着应对,不予回答。敌人见诱骗我地下电台未能成功,开始播放强大的噪音电波进行干扰。原本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发报变得异常困难,时间甚至增加了四五倍。

22日深夜,完成发报任务正在收拾存放机器之际,近处突然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这声响早在徐宝光家高墙之外盘旋,久久不肯停歇。往常深更半夜只有捉人的警车出动,而今天怎么会有汽车在墙外转悠?忽然之间,吴荣森意识到,准是敌人侦测电波方位的汽车在搜罗,它很可能已经测到我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就在大家屏气凝神,做好应急准备之时,汽车的声响却渐渐消失了。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第二天的下午,电台小组还是在城阳路召开了紧急会议。设在曹县路的第二个台址也已经被狡猾的敌人察觉,电台的再一次迁移刻不容缓。会议结束时,已到了戒严的时间,行动只能在次日凌晨开始。恰在此时,小组收到了交通员送来的一份情报,要求尽快发回解放区。吴荣森接过来一看,是蒋介石的一份手谕,大意是撤离青岛的时间由5月25延迟至6月2日,并已派来货轮15艘,以便撤退时尽量多地装载物资。看完这份情报,吴荣森深感责任重大,电报必须立即发出,以便上级尽快了解敌人的意图,采取相应对策。为了不引起邻居的怀疑,也为了协助和保护吴荣森的发报工作,徐宝光一家人都留了下来,一起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黑暗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所有人的心都在半空悬着,精神也是高度的紧张,但这一夜,敌人始终并没有出现在徐家,他们等待的战斗没有到来。凌晨5点,宵禁刚刚解除,电台小组成员黄振远就骑着自行车把电台转移到了第三个台址。

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所不同,勇敢的电台成员最终冲破了黎明的黑暗,看到了青岛解放,这最明亮的时刻。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小萝卜头。

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毛某某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某某,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某某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某某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某某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某某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某某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某某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同学们好,我是五(2)中队的__x,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爱国英雄刘胡兰》。

1947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被关在一座庙里。

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银元。”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敌人把刘胡兰打得鲜血直流。

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

___。

听到这个消息,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二年级七班的____。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同学们,当你背上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时;当你吃着可口的饭菜时;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你是否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呢?你是否会想起那些勇敢坚强的抗战英雄们呢?黄继光、王二小,还有我们山西文水的女英雄刘胡兰。

1947年,由于叛徒出卖,15岁的刘胡兰被捕了。敌人逼她说出同志们的下落,凶狠地说:“不说就铡死你。”刘胡兰回答:“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她从容的躺在砸刀下,英勇就义。得知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后,___。

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十五岁,还是向爸爸妈妈撒娇的年纪,但是,为了祖国的解放,刘胡兰献出了她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无私的爱国主义精神啊!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三(4)班的__x。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故事是革命英雄邱少云。

1952年10月11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去潜伏,他们潜伏的地方是在敌人盘踞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周围没有任何隐蔽身体的地形和树林,偶尔飞起一只野鸡,都会惹得敌人打上半天枪炮!在战士们出发以前,部队首长特地对他们讲:“你们这次潜伏,要靠巧妙的伪装,要沉着,要遵守潜伏纪律。哪怕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不能暴露目标!”

天黑后,战士们秘密地摸到了潜伏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风吹日晒、饥渴难耐……一直到第二天十一点钟,忽然,敌人一阵胡乱扫射,一颗燃烧弹落在邱少云身边,烧着了他身上的野草!火很快蔓延到他身上,这时,他是完全可以扑灭火苗的。但是,他深切的懂得,这样做,就会被山顶的敌人发觉,潜伏在这里的几十位战友就有被暴露的危险!火烧到了他头上,烧焦了他的肌肉,他咬着牙,忍着、忍着,两手深深地插入泥土,手上血肉模糊,他艰难地抬起头,用微弱地声音向离他最近的战友说:“胜利…是我们的…但是我……不能完成……任务了……你们……一定要完成!”说完,他把燃烧的身躯紧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也没动一下。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新华路小学四一班的xx,今天我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抗日小英雄王朴》的故事。

王朴从小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

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了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提供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知道也不会告诉鬼子和你这个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鬼子的刺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的`誓“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地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同学们,为国牺牲的少年英雄王朴,为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我们理应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高尚品质,学习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在学习的道路上坚定目标,坚持不懈,为建来建设祖国努力奋斗。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红领巾讲解员__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相信听过这首歌的朋友,都知道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是个放牛娃。他在12岁就加入了儿童团。他的任务是边放牛边给八路军和乡亲们放哨。1942年的一天,正在放牛的王二小发现日军来村里扫荡,王二小为了掩护隐藏在山谷的八路军伤员,决定把日军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他大声吆喝着牛,还使劲甩了几下鞭子,把日军吸引过来,然后假装被迫地给日军带路。

王二小很快就带着日军走向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还使劲儿地甩了几下鞭子——他要给埋伏在这里的八路军发个信号。“啪!啪!啪!”山谷里枪声大作,战士们猛地向敌人开火,日军立刻倒下一片,日军这才意识到上当了!他们残忍地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把敌人全部消灭了。

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一直传颂至今,每次听到这个故事我都会默默地留下眼泪,侵略军真是太残暴了,而王二小聪明机智、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我。如今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祖国并不需要我们上阵杀敌,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高举先辈们的伟大旗帜,紧跟祖国的步伐,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进前行,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今天,当我们凝视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我们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岁月。在祖国危急存亡的时刻,为了祖国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他们用生命,用热血,换来了华夏民族的新生,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今天,我演讲的故事的题目是:“宁死也不做俘虏”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白色群雕,群雕雕刻的是八名神情各异的女战士,它再现了中国抗战史上悲壮的一幕。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五军为摆脱困境被迫向西转移。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当时,任妇女团指导员的冷云,为了革命事业,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强忍悲痛,随部队西征。

1938年十月的一天,部队撤退到了乌斯浑河边,部队决定晚上就在岸边休息,第二天清晨再过河。很快,战士们在篝火旁睡熟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篝火暴露了目标。特务把消息报告给了日本人,后半夜,日本人纠集了一千多日伪军,把抗联战士包围了。

第二天拂晓,日伪军开始向抗联战士发起进攻。妇女团的宿营地离大部队比较远,冷云听到枪声后马上命令女战士们卧倒,所以,敌人并没有发现她们,而是直接向大部队逼近。

在这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们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最终,抗联主力部队顺利突出重围。尽管抗联主力部队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八名女战士,但终因日火力强大而未能成功。

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在背水作战、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冷云坚定地队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折断枪,高唱着《《国际歌》》,挽臂走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3岁。

“八女投江”的`悲烈壮举,令敌人震撼。日军指挥官连声哀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具有“八女投江”这样英勇不屈的气节,我们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环境里。我们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少年。以英雄为榜样,用我们的热情,用我们的才智,奋发学习,让先烈们奋斗的轨迹在我们的拼搏中延伸,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国旗更鲜艳,五星更闪亮!

小学生红色经典故事

故事:基于现实认识,它被描述为一种异常现象。它是一种文学体裁,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常胜将军粟裕毛泽东说:将中“粟裕最会打仗”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_*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_**,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小萝卜头。

到监狱后,就是由他从男牢传到女牢,从楼上传到楼下的。每当大人商量事情,“小萝卜头”总是坐在门口放哨,他还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传递东西。在国民党溃逃之前,特务们安排杀害“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残酷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他的父母,又逼向“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灭绝人性的刽子手劈胸就是几刀,把他杀害了。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宋振中和他的父母为革命烈士。

毛某某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

"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某某,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某某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某某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某某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某某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某某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某某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关于60年前的那些日子,许多在解放后出生的青岛人并无深切的感受。对于解放前后故事的了解。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解放”,是父辈们幸福的记忆,也成了许多人童年的怀想。那些人,那些事,是一段段动人而难忘的故事,每每听到,都激荡着我们的心。

段乐蒙。

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情景一样,在青岛解放前夕的黎明中,也上演着激烈的电波之战。

地下电台的建立一波三折。

1948年初,中共青岛市委指示我地下工作者吴荣森同志,迅速建立中共青岛市委地下电台,以加强通讯工作,保证人民解放军及时掌握青岛敌情,有效打击敌人,但是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直到当年的10月才开始启用。地下电台一直是敌人缉查的重点目标,所以电台设立之初便准备了3个台址。为了出其不意,从减少敌人怀疑的角度考虑,第一个便是周围既有国民党驻军,又有大批逃亡地主搭建临时棚的胶东路20号甲。

1949年4月下旬,华北地区大部解放,人民解放大军已逼近青岛外围。市内军政要人和富商大贾惶惶不可终日,南去的船票和飞机票抢购一空。各地反动分子纷纷逃到青岛,胶东路一带路旁临时搭起的草棚里聚集了一批逃入青岛的还乡团分子。电台周围敌情的变化,引起电台小组的警惕,第一个台址有了暴露的危险,为了电台的安全,电报小组研究决定启用第二个台址。这一次是在电台小组成员徐宝光位于曹县路的家里。

5月2日,解放大军开始进攻青岛;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日益溃败,那些欠下人民血债的人一片恐慌。为了作最后的挣扎,他们到处搜捕共产党人和“嫌疑”分子,警车吼叫声昼夜不停。大批特务开始明察暗访,有时进入民宅突击搜查,有时以查户口为名挨门挨户查看。国民党青岛守敌对电台的控制也日益严格,查封了所有业余电台,并逐一审查。南京国民党国防部也派来电台侦测小组,企图通过电台侦测车巡回测向来搜寻地下电台。

5月19日和20日两个晚上,服务员吴荣森刚把耳机戴上,就听到呼叫我地下电台呼号的电码声,他感到诧异,呼叫的声音提前了,而且呼叫的手法也略感生疏。因为老吴和上级机关的电台打交道已有半年多,双方的手法、声调彼此都非常熟悉。既然时间提前了,手法和声调也有变化,吴荣森感到其中必定大有可疑,他沉着应对,不予回答。敌人见诱骗我地下电台未能成功,开始播放强大的噪音电波进行干扰。原本几分钟就能完成的发报变得异常困难,时间甚至增加了四五倍。

22日深夜,完成发报任务正在收拾存放机器之际,近处突然响起了汽车马达的轰鸣声。这声响早在徐宝光家高墙之外盘旋,久久不肯停歇。往常深更半夜只有捉人的警车出动,而今天怎么会有汽车在墙外转悠?忽然之间,吴荣森意识到,准是敌人侦测电波方位的汽车在搜罗,它很可能已经测到我地下电台的大致方位。就在大家屏气凝神,做好应急准备之时,汽车的声响却渐渐消失了。

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是第二天的下午,电台小组还是在城阳路召开了紧急会议。设在曹县路的第二个台址也已经被狡猾的敌人察觉,电台的再一次迁移刻不容缓。会议结束时,已到了戒严的时间,行动只能在次日凌晨开始。恰在此时,小组收到了交通员送来的一份情报,要求尽快发回解放区。吴荣森接过来一看,是蒋介石的一份手谕,大意是撤离青岛的时间由5月25延迟至6月2日,并已派来货轮15艘,以便撤退时尽量多地装载物资。看完这份情报,吴荣森深感责任重大,电报必须立即发出,以便上级尽快了解敌人的意图,采取相应对策。为了不引起邻居的怀疑,也为了协助和保护吴荣森的发报工作,徐宝光一家人都留了下来,一起完成这项重要的使命。

黑暗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所有人的心都在半空悬着,精神也是高度的紧张,但这一夜,敌人始终并没有出现在徐家,他们等待的战斗没有到来。凌晨5点,宵禁刚刚解除,电台小组成员黄振远就骑着自行车把电台转移到了第三个台址。

与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所不同,勇敢的电台成员最终冲破了黎明的黑暗,看到了青岛解放,这最明亮的时刻。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8)班的施娇娇。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周年的时候,我给同学们讲一位长征路上红小丫的故事。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参加红军后改名王新兰。她是红军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因此,我把她尊称为长征路上的红小丫。她加入红军的时候才9岁,10岁开始到12岁跑着参加了长征,因为她人小,别人走一步,她得跑两三步,才能跟上队伍。

1935年3月30日晚上,不满11岁的王新兰,由宣传队的大哥哥们搀扶着,在爆豆似的枪炮声中登上木船渡过了嘉陵江,开始了万里长征。王新兰跟着队伍一直往西走,整天整夜地走,没完没了地走。往哪走?那时她不知道,只知道必须跟着队伍走,千万不能掉队,掉队就是死亡。

王新兰在宣传队,他们带着乐器,什么快板、笛子,洋鼓,边走边宣传鼓动。山路崎岖难走,十几个小战士用绳子把胳膊连到一起,一个人倒下了,其余的人就一起拉。他们一边艰难的行走,一边宣传鼓动。打起仗来,宣传队员们就去抢救伤员,抬担架。王新兰人小,抬不动担架,就搀着轻伤员走。

王新兰不仅会打快板、唱歌,还会讲笑话,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有笑声。可是,半个月以后,就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她染上了重伤寒。

一天早晨,身体越来越虚弱的王新兰,拄着一根木棍,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咬着牙坚持着。宣传队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她摇摇头。走了10多里地以后,她眼前一黑,一头栽到了地上。大家用树枝扎了一个担架,抬着她走。躺在担架上的滋味很不好受,抬担架的同志也都骨瘦如柴,走路艰难。几天以后,王新兰连饭也吃不下,昏昏沉沉,头发眉毛都脱落了,牙关紧闭,不省人事了。炊事员老谢给她送饭来,摸摸她的额头,翻开眼皮看了看,沉重地说:“这娃儿恐怕不行了。”彭道华大姐抱着一线希望,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口一口喂她。有的同志看到这种情形,建议给当地的老乡30元钱,把她留下。红四军主任洪学智知道以后,亲自来到宣传队,说:“不能把她留下,这孩子能唱会跳,再艰难也要把她带上。”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心如刀割,一再要求把她留下。同志们都说:“那可不行,等你好了,还要看你跳舞,听你唱歌呢!”

奇迹发生了。同志们抬着王新兰走了个把月,她开始能吃东西了,脸色也好多了,能坐起来了。死神与王新兰擦身而过,她的病好了。

部队来到了雪山脚下。军长许世友亲自来到宣传队给大家讲了过雪山的注意事项。临走时,军长开玩笑地对王新兰说:“你这么小,山那么高,爬得过去吗?”

王新兰满有信心的说:“爬的过去!”

徐军长又说:“山上冷得很啊!可不要冻哭了,一哭眼泪就成了冰棒棒,在脸上扒不掉。”

王新兰说:“哪个会哭啊!”

这天夜里三点,队长就把王新兰几个姑娘叫了起来,说该上山了。大部队五点钟出发,宣传队早点上山去准备宣传,还要搭个棚子。

每人发了一块布,让把脚裹上,每人还喝了一碗辣椒水。队长说山上冷,让大家把所有能穿能戴的都套上。

来到山脚下,凉气袭人。爬上雪山,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时下雨,有时下雪。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穿上披上,都不顶用。雪山皑皑,冻煞人啊!

宣传队员们在寒风飞雪中刚把宣传棚搭好,大部队就开始到来了。

王新兰打起了小竹板,向一队队红军一遍遍说着她背的滚瓜烂熟的顺口溜:

同志们,加劲走,赶快穿过大风口。

莫歇劲,莫逗留,“三不准”要求记心头。

累了不准地上坐,坑洼里的积水不能喝。

不准打闹大步跑,互相帮助都走好。

红军战士英雄汉,定能征服大雪山……。

十一师政委陈锡联带着队伍走上来了,他爱怜地摸着王新兰冻得通红的小脸蛋,说:“部队快走完了,这里风大,不能多呆。”宣传队领导决定让年龄小的队员先上山,大一点的再坚持一会儿。

王新兰还想坚持,但是不得不服从命令。到了雪山顶,她往下一看,只见红军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一条长龙,把茫茫雪山划成了两半,十分壮观。

王新兰又打起了小快板,等队伍差不多都过完了,才坐“冰飞机”滑下了山。

红军长征堪称世界奇迹,10岁的王新兰跑着长征是人生的奇迹。我们要纪念长征,也要学习长征路上的红小丫王新兰,向千万红军先辈致敬!

相关范文推荐
  • 11-28 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版(汇总17篇)
    应急预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是确保执行的关键,需要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情境下的应急预案应对策略。为了加强对爆炸物品突发事故的有效管
  • 11-28 欣赏四年级(精选17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引发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不仅在表达方式上独具匠心,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 11-28 售楼部活动方案(专业21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要遵循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原则,以实现活动的预期效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活动方案的资料吗?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名城是一座集商品住宅和商业旺铺于一体的
  • 11-28 快乐的暑假六年级(专业22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使得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优秀作文是对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
  • 11-28 夜空中的奇幻(热门14篇)
    优秀作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思维的冲击。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年应多些幻想,是的,我们应该抛开那
  • 11-28 股份制公司合作协议书大全(19篇)
    合作是一种相互信任和互相支持的行为,它可以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的合作。在投资人平等、自愿、信任的基
  • 11-28 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2篇)
    在制定工作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资源限制、时间要求和预期成果。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的工作方案摘要,希望对您的工作规划有所启发。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
  • 11-28 大学生三好生个人主要事迹材料(优质17篇)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事实和资料,事迹材料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一个人或一个事件的途径。以下是一些成功的事迹材料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撰写事迹材料提供一些参考和借
  • 11-28 的责任锦集(汇总19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不同于他人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指导。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 11-28 幼儿园毕业致辞集合(优质16篇)
    一篇成功的致辞应该具备亲切感、倾听感和共鸣感,通过言辞的精妙和表达的真挚,打动听众的心弦。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在致辞中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观点和情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