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本科培养方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2-23 01:04:18 作者:飞雪

通过编写一个有效的计划书,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从而更有条理地进行工作。这些计划书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计划书的作用。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学前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育、心理科研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基本素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遵纪守法,热爱幼教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基本知识要求: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现代学前教育观念,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把握学前教育的理论前沿、幼儿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基本能力要求:具备学前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等实际工作能力。

4、基本技能要求:具有较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统计分析能力和较强的专业英语实用技能。

三、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8年完成。

四、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

五、主要课程。

六、主要专业实验。

七、主要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课程论文、幼儿园见习与调查、专业实习、毕。

业论文、课外科研创新实践。

八、毕业、学位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57+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要从事教师职业者须加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若专业课程中已修相同或更高的教师教育课程,可替代该模块中的相应课程。

九、教学进程方案表。

1、专业学时、学分分配表(表一)。

2、专业全程教学计划表(表二)。

3、专业实践(上机)课程表(表三)。

4、专业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表(表四)。

5、专业实践教学进度表(表五)。

赤峰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概率统计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概率统计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保险等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业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5.应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统计方法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数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统计、数理统计、复变函数、c语言与程序设计、应用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与回归分析、金融数学、保险精算学、风险理论、抽样调查。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学数学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接受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五、学制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63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课外培养计划2学分)。

统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统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一、专业代码、名称

学科门类:理学

类 别:统计学类

专业代码:071601

专业名称:统计学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统计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适应性广、学习能力强,能在银行、证券、保险、工商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市场调查、市场研究、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项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本规格要求为:

(一)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掌握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统计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五)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六)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基准学制四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为3—6年。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理学

五、主要课程

1

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金融学、金融统计分析、证券投资学、财政学、时间数列分析与eviews软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软件应用、应用抽样技术、统计调查方法等。

六、毕业与学位

1、毕业最低学分为168学分,其中第一课堂160学分,第二课堂8学分。学分结构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2、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达到《河北金融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条件,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分配及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2

各知识模块学时、学分分配表

河北金融学院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注:(1)形势与政策在2、3、5、7四个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0.5学分;(2)心理健康教育在2、4、6、7四个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0.5学分。(3)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在1、3、7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2学分。(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课外安排合计4学分。

统计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课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注:#为双语课程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知识面宽,研究分析能力强,具有我国高等教育水准,统计学方向:特长于统计信息管理与经济管理,特长于数量分析工作的实用型和通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有文化,守纪律,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

有较宽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独立观察、分析、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方向业要求系统掌握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3. 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三、总学分 174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154学分

(一)全校共同课:74学分

1、基本素质课部分:59学分

1.思想政治素质课:共计12学分 必修10学分 选修2学分

2. 通用素质课:共计12学分 必修39学分 选修3学分

3. 健康素质课:必修5学分

2、学科通识课部分:8学分

1. 人文艺术素质课:必修2学分

2. 自然科学素质课:必修2学分

3. 社会科学素质课:必修4学分

3、任选通识课:必修10学分

(二)部类共同课:必修12学分

(三)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64学分

1. 学科基础课:共8门,必修25学分

2. 专业课:统计学方向专业必修课共7门,必修20学分;专业选修课,选修18学分。

五、科学研究和实践环节 20学分

1、科研环节,计8学分:

2. 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计3学分

3. 国防教育,计2学分;专业实习,计4学分。

六、时间分配

详见“专业教学计划表”

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1)

注:各类选修课、素质课、通识课具体课程安排见每学期教务处公布的网上选修课程表

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2)

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3

统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表(4)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工科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改进与优化。

工业设计不仅需要设计者有着优良的造型表现能力,还需具备实际的对制造加工、市场的把握能力。目前工科工业设计的培养,从课程体系上来看仍有待改进与优化。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科工业设计的学生在正式开始专业课学习之前对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绘画基础、表现技法等对工科学生而言是新鲜的,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时较少,很多学生感觉只是走马观花,还没有真正掌握课程就结束了,这也导致在后期工业产品技法表现中出现了“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学内容和方法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对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紧跟技术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上以单一学科理论教学为主,有效而连贯的综合实践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的理解局限在单一学科思维,难以实现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融会贯通。由于工业设计涉及的面比较广,相关的学科知识点比较多,如文学、哲学、科学、制造加工等都会有所涉及,因此,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就目前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而言,对学生培养会有着较大的作用。

2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目前笔者所从事的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及市场的反应来看,校内的教学质量较难为企业接受。分析企业的反馈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较浅,最重要的是缺乏对实际市场需要的掌握能力,设计的产品达不到市场的实际需要和标准,这种矛盾直接造成学校的教学“产品”与市场脱节,学生感到困惑、有挫败感,而教师造成只会纸上谈兵的印象。因此,实际的工业设计教学,应该是在干中学的状态,学生只有结合实际的操作和练习方能真正进入行之有效的工业设计领域。每所高校所处的环境都有相应的工业设计企业与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可与这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如此一来,即可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出现的变化,这对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无疑是一次顺利的对接与演练。同时,工业设计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人们的需要与时代因素共同造就了工业设计的迅猛发展,作为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接受老师所讲,还需适时接收到外界的先进理念,因此,邀请有经验的业内人士到高校进行理念的传达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综合上述几点,对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只有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能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与良性开展。

3师资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作为工业设计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课程的教学,还要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指明方向。从目前的很多高校教师的调查来看,很大一部分工业设计教师很年轻,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甚至有不少教师是直接从学校过渡到学校,尽管有着高学历的背景,但就工业设计的实际专业特点,无疑是不够的。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师除了需要懂理论、修文化,还需会制图、能流畅表现,懂制造生产,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创造能力,只有兼具这些方能算得上是合格的工业设计教师,才能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师。因此,工业设计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教学做文章,作为最主要的知识传播者的师资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第一,适时选派优秀的工业设计专业的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此类学习不仅仅是简单了解,应该从生产线开始,只有真正懂生产,会制造、加工,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与人运用图形表现进行沟通的能力培养。图形表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更是作为设计师、工程师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表现技法,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教与学的顺利沟通;第二,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加强青年教师对创意性与时代性的把握。鼓励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组建团队参与工业设计赛事,在主题性的限定下,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表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自身做起,直接参与项目的思考与设计、制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创新能力。

4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工业设计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部分,其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产品的地域性特点成为人们区别其不同之处的重要因素,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手段文化为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方向,而设计反过来推动了文化的不断前进与发展,二者体现了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基于这点,工业设计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更重要的是有文化修养和深度,并能在设计过程中融会贯通的综合型人才。而文化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正确、良性的教授,这也成为对工科工业设计教学的一个重要挑战。工科工业设计的学生由于其所学方向的特殊性,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的了解与运用较有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知识与理念的学习变得重要起来。笔者认为,对于工科工业设计教学中文化性的融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适度开设相关人文课程,了解民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强化学生对文化了解的重要性,从单纯的文化了解过渡到对产品文化的认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文化元素的提炼与运用,掌握文化元素从原有形态过渡到现代形态运用的方法,建立学生对设计与文化关系的正确把握。日常实践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及运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加强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与掌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现代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

5结语。

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虽然短短几十余年,但随着与外界的交流与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目前的工业设计教育也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态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工业设计人才的“批量生产”也带来了如多而不精、不适应市场等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质量,找到属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其角色任重而道远。

材料物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研究方向一:原子和分子结构。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和意义:?

用多组态自洽场方法系统地、大规模地计算不同的原子、离子的各种结构参数。从计算结果中找出最有可能实现粒子数反转、适合作新型激光材料的原子或离子及其能辐射激光的确定能级和跃迁。研究可为新型气体激光器的研制、高温等离子体的诊断和束箔光谱的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分子光谱研究分子结构。研究激光与分子的相互作用,得到分子结构和分子激发态的丰富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对物理和化学的很多分芝学科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是开发相关高新技术不可缺的科学依据(如发现新型激光、x射线激光、新型特殊材料等),同时对搞清分子反应动力学,进而对理解催化机理、提高燃烧效率等都有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二:原子与分子碰撞。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和意义:?

激发态原子与分子碰撞的能量转移过程,涉及多种学科,在应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用激光诱导荧光方法由荧光发射带的断裂或光化分解判断预离解的发生。测量激发态原子或分子的荧光强度,研究激发态分子的辐射率、预离解率和碰撞转移率,为寻找新的近红外可调谐激光工作物质提供信息。

研究非绝热耦合作用对确定原子、分子弹性或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终态分布引起的本质影响。研究激发态原子精细结构间的碰撞转移过程,以检验现有的原子相互作用理论,还能给出原子相互作用势的直接信息。研究激发态原子的碰撞能量合并和缔合电离过程,这种缔合电离过程在分子形成、电离平衡和辐射转移的研究中是重要的。利用这种过程,可以实现激光的同位素分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立志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熟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本专业的研究工作。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英语听、说、读、写“四会”。

本专业研究生应掌握原子、分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原子、分子结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会用多组态自洽场方法系统地、大规模地计算不同原子、离子的各种结构参数;原子与分子碰撞方向的研究生应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并进行理论分析。

2.培养方式?

脱产全日制、在职研究生。

3.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在职人员为三至四年)。?

三、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和社会调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发展方向,结合经济建设需要选择学位论文题目。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研究工作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说明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着重说明创新之处,预期进展和预期研究成果。开题报告最迟在第3学期末完成。

学位论文评分分为优、良、合格。

优:研究工作技术路线正确、可行、有创新,工作难度较大,工作量大,论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良:研究工作技术路线正确、可行,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较大,论文属国内一般水平。

合格:研究工作技术路线基本正确,论文属区内一般水平。

四、本学科硕士研究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始终贯穿于整个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和研究过程,使研究生具备以下科研能力:能查阅国内外参考资料,跟踪本专业国内外最新动态;具有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的能力、实验动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思维、判断的能力、处理实验数据及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具有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坚韧精神。

在教师指导下,研究生参加本专业研究课题(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省部以上学术交流会至少一次,在国内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学术论文,作为参加者,获校级科技进步奖一次。

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校、系的有关政治学习和社会公益活动,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进行社会工作的能力,经常参加研究室的学术讨论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勇于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撰写论文,力争做到思想新颖、观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

研究生学习期间应承担一学期的物理实验(基础物理或近代物理)教学任务,并对物理实验的目的、内容及考核方法等提出改革或改进建议;或者承担一学期本科生理论课的辅导和批改作业的任务,并对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在开题报告前利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到区内外进行调研,结合本专业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好开题报告。

为研究生配备计算机,要求会使用各种软件、熟练操作计算机。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包括填写专业代码)。

参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含目录内和目录外)。与目录不一致的,请说明理由。

二、基本学制与招生对象。

三年制。基础为中职生也可能为两年制。

“教职成司函[2011]158号通知”要求:原则上,同一专业不同的招生对象,应制定不同的专业基本要求,例如,高中毕业生、中职生、退役士兵等。

三、设计依据(简要分析)。

(一)专业社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简要分析本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背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目前,企业招聘需要具有一定相关职业工作经历的人员;希望毕业生在校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要求基本一致。

(二)生源分析(生源基础和智能特点)要承认基本现实,生源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不适应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的学习,不适应应试教育,具有形象思维特点。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某职业领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某类具体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包括政治规格、服务职业领域、定位基层一线、全面发展、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职业素质、具体岗位、专门人才等要点。高教法第十六条关于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不可缺。这里“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不可缩窄为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也不可以缩窄为专业技术的技能和能力。

(一)服务面向:如:学生毕业后主要去„„(某行业、职业或某类职业领域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制造(施工、运行、维修、测试)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或工艺、技术和管理工作。

(二)就业的职业岗位(群):。

主要就业岗位:指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初始职业岗位群,是最基层的岗位。相关工作岗位:指可从事的与本专业相近的职业岗位群。

发展工作岗位(预计平均获得的晋升时间):指获得一定工作经验(或进修)后可升迁的职业岗位群,可以是技术技能岗位,也可是基层管理岗位。

(三)职业能力结构。

建议按照职业能力的性质分类。分析为基本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含专业单项技能与知识、专业综合技能与知识)和关键能力(跨专业跨职业跨行业的能力,含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道德、通用知识等);两类能力都不要再细分类。

按照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分类来描述,教师更容易准确表述。构建职业能力标准可借鉴“实践专家研讨会”专家书写的工作领域的岗位职责及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是交织在一起、无法分割的,人为分析的各种能力类型,不是单独的能力,不宜按照人为分析的能力类型去分割课程及教学内容。

(四)毕业资格与要求。

学分要求:要明确本院修满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例如,三年制文经艺类专业为130~140学分,工科类专业135~145学分。

国家或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说明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和技术、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是指针对主要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针对基本职业能力的中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指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

计算机能力最低要求获得省级大学生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

外语可进行分级教学,要求应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个别不通过的可以专业实践课程补足学分。

描述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可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和课程体系(文字描述为主,可配合图表分析)。

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改革要促进“5个对接”,关键是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学习过程要尽早接触企业的实际工作,专业课程学习以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打破“先基础后应用、先理论后实践”传统的学科培养逻辑体系(但不是不要学科课程)。结合专业具体实际进行写实性表述。

建议研究“从初学者到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培养过程与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基本一致。课程体系发生颠覆性变化,对核心课程进行大幅度改革,培养过程应以实践知识学习为课程学习的起点,以工作过程逻辑组织教学内容,以“做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学习成效;在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引导、指导;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中学习如何完成实际工作,学习必要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最后达到掌握基于经验的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

应该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不要固守“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学科体系。虽然为了教学管理上的方便,一年级首先主要安排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但是,第一学期就应该安排专业概论性课程和专业认识实习以及初步实践,尽早让学生了解专业实际工作。专业课程从职业具体、简单工作学起,从职业经验性知识学起,逐步学习基于经验的专业系统化深入知识。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做中学”的整个过程,从开始接受工作学习任务—收集信息资料自学—计划和决策—实施方案—到最后检查评价,学生都是主体,学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要增加职业行为能力的有效学习时间,更多时间用于实践任务。学生通过基于项目、团队合作、主动学习的学习过程,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力。

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要强调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指单设的理论课程成体系,一体化课程也是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构成部分,实践为主课程也应有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和拓展要求。

七、专业主干课程简介(6~8门左右,包括专业核心课程、顶岗实习等)课程简介应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不宜用表格介绍。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主要教学模式不再是先理论后实践的,应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多学科知识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设计学生在完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或仿真生产项目)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学习。

建议借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技术,开发和建设适宜我国国情且各专业普遍适用的“项目课程”(但不用“学习领域”概念)。项目课程名称相对比较灵活,不必强求与真实生产结合,仿真项目亦可达到较为理想的“做中学”的效果。注意不要将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的内容列在这里。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应准确运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术语。课程中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要符合学院人才培养计划编制规定。必修课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一般占总学分的80%左右。

基础薄弱的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大类平台课程的学习上。各类课程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九、教学进程表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主要教学活动进程列表描述。

十、课外培养计划表。

对学生参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讲座、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创新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出要求;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提出要求,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锻炼才干、增长知识,培养关键能力与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一)“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配置条件。

1、双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标准建议;专业应该按照标准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校内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技术职务和硕士以上学位);具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专兼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具有相应社会职业资格;具有3年以上骨干教师经历,且业绩突出,获得多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成果;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工作中成绩显著;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

2、专业专任教师标准建议;对专任教师的教师资格、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职业资格以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3、专业兼职教师标准建议;对兼职教师的行业企业相应职业工作岗位年限、职业资格以及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条件(含环境和设备、技术要求)。

1、对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和仿真实训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的要求。

是技能训练的场所,应该能够构建职业与学习集成的情境,使教学过程与工作(或仿真工作)过程紧密融合。

若校内不具备真实生产实训条件(例如石油、化工、电力等专业),可以建设校内物理仿真生产环境(实物仿真实训)或智能化高仿真度的虚拟实训情境(数字仿真实训项目、虚拟场站、虚拟流程等)。仿真生产项目实训对比真实生产实训,具有压力小、训练全面、易于组织等明显优势;这类不产生经济效益的产品和服务,却不具备生产性的特定品质,不宜称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2、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

要与专业主要服务区域的行业、企业合作建设,选择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好的单位。实训基地的性质、环境,技术水平、管理等,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要求。

(三)学习资源要求。

校企联合、共建共享,依据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系统设计和建设有利于自主学习、内容丰富、使用便捷、更新及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行业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境、网络课程、培训项目,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为学校师生、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四)教学运行与管理制度保障、政策措施保障。

1、教学运行管理。

根据行业企业生产规律和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转特点安排教学,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课程,以及学习工作化、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个性化特点,针对生源不同特点(个体先天差异和后天潜能发掘不同),对教学管理提出的人性化、柔性化管理新要求。

2、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

高职教育学习内容不应局限在技术的功能方面,应该是职业实践中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学习任务,重点要考核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要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追踪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轨迹,进行信息化管理。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持政策措施。

对教学运行与监控评价的组织管理,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的管理,校内外实训管理,考核制度的管理等的支持政策措施。

十二、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建议:本专业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渠道和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

十三、说明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说明。

十四、附件。

附件1xxx专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参照专业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的规范文本的要求。

附件2xxx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按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为主课程、实践为主课程三类课程标准格式编写。

【贯彻文件】。

【参考文献】。

[1]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元(德国职业教育首席专家f.劳耐尔教授主编)。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年.29元。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4元。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0元。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8元。

[9]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36元。

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为了深入推进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进一步促进我系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本次学生干部培训将以和谐发展为统领,着眼于培养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调整好学生干部的.心态以及适应工作角色的转变,提高学生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等基本能力,实现学生干部稳步、健康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我系学生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培养后备人才,为系日后各项工作的成功开展奠定基础,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二、培训目的。

将一年来表现突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干部,统一组织安排培训。使其在办公职能、处事能力、理论知识等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人员,推荐成为主席团和各部门负责人储备干部。

三、培训安排。

1、理论知识学习。

2、策划强化训练。

3、虚拟职务锻炼。

4、工作经验交流。

5、培训心得总结。

四、具体安排。

1、人员推荐及自愿报名(地点明德楼410)。

2、推荐人员范围:所有在编的20xx级学生会干部。

3、理论学习:

(1)学生干部素质培训。

(2)学生干部业务能力培训。

4、写作能力强化训练(以活动策划书为例):

(1)根据学生会日常工作开展及各类活动制定一到二套活动计划。

(2)策划书要求格式正确,考虑周全,内容充实。

(3)所有培训人员在制作完成策划以后,写一份自我评价,要求出现对自己策划案的优缺点分析及认识。

(4)策划案及自我评价要求一式二份,分别交至主席团、秘书处。

5、虚拟职务锻炼:

根据人员所在部门,要求其以部长的身份,出台一套部门管理办法,活动开展构想,部门工作计划等。

6、工作经验交流:

培训结束后一周内,提交一份经验交流心得,心得一式二份,分别交至主席团,秘书处。

7、培训心得总结:

在培训结束后一周内,培训人员需要提交一份培训心得总结,要求出现对培训的各个项目中的收获,自我剖析,对所在部门,学生会新的认识及个人构想。

五、培训执行:

1、由主席团负责开展此次培训及考核。对于无法完成培训工作计划的培训人员,取消培训资格。

2、接受培训人员的所有策划及心得,需要交秘书处备份。

文档为doc格式。

生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扎实,较系统地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正确运用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组织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类中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科学教学的生物教学的教师,以及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3、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老师职业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能够从事中等学校的生物科学教学和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基本能力。

5、实行双证书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训练;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四、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课程实习、科研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

育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 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8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72+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应用类)

专业代码:070401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专业基础扎实,较系统地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生产、经营、卫生监督及检疫等行业,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检疫、植物及植物产品检疫、动物营养或园林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数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的合格标准,身心健康。

3、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动物营养和观赏植物栽培的有关基本知识。

5、具有分离、培养、鉴别患病动植物病原的能力。

6、具有动植物及动植物产品的`卫生检疫能力。

7、实行双证书制,获得检验检疫或动物饲养、园林规划中级资格证书,并完成相应

工种的中级工技能训练;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等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生物学

四、主要实践环节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课程实习、科研训练、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等。

五、学制与学位

学 制: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8年

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69+4学分(其中4为课外科研实践创新活动学分),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者方能毕业,符合《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现代生物技术基本技能,能在生物药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相关企业单位从事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具有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团结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和能力:

5、学习和掌握管理与营销的基本理论,具备企业经营管理、产品营 1

销的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生物相关产业的管理与营销的能力;

7、具备一定的人文理论和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8、通过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生物技术类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三、专业方向

1、生物农药与肥料方向: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训练,能够在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等企业从事技术应用、原始创新、产开发与创业等工作。

2、生物制药技术方向:学习和掌握生物技术、制药技术、药事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运用相关专业技术服务于制药企业生产一线的能力,能够在生物制药企业中从事菌种培养、发酵操作、药物提取、药物分析检测、药品质量管理等工作。

3、植物生物技术方向:学习和掌握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植物新品种的研发、产品开发和产业化生产等方面的技能,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开发和创业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2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3

学分:最低修读17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满32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

4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

5

十、主干学科 生物学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

1、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学时:3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基因工程基因重组的方法、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重组子筛选与鉴定的主要方法等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工程在微生物、动物、植物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基因工程中的各种分子操作技术的能力。

2、细胞工程(cell engineering) 学时:36 学分:2

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细胞融合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单克隆抗体、胚胎工程、干细胞工程、细胞拆合与细胞重组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反应器等主要能力。

本课程主要讲授蛋白质折叠技术、蛋白质的定向改造技术、酶的生产、纯化、固定化技术、酶分子结构的修饰和改造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对蛋白质与酶定向改造、应用以及在农业、医药卫生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应用的能力。

6

酵工程生产举例、清洁生产与发酵工业污水处理等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和实验的设计原理、操作过程、结果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植物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的克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啤酒酿造等实验内容。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

7

教学进程表(表五)续表

8

9

材料物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性的专业,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逐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余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4).

[2]董肇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1).

[3]李前进,李明,等.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探讨[j].教师,2009,(8).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1。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耕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周祖成宋渝玲。

9

云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信息化与管理:主要为提高各领域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员具备扎实的信息化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信息化规划建设、系统评估和组织管理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为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打造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招生对象: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职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金融信息工程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在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工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政府与企业的金融信息管理问题及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问题,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能胜任政府、企业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银行里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

会计信息化及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及其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主要工作模式,熟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发现和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懂现代会计与财务,又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1、企业财务总监、会计管理人员;2、银行系统管理人员;

3、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员及负责管理财务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培养计划:

财政税务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中国未来的学者、经济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事业成功的跳板。财政税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招生对象:

1、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作人员、公务员、其它管理人员

教育现代化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旨在培养具有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经济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的高级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育管理研究与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之能胜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各类学校的中高级管理工作。

招生对象: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教育部部门管理人员

土木工程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本单位、本企业服务。

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风工程、地质工程。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国际视野,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管理工作、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领域进行决策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基本训练,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必要的其他工程技术知识;

3. 掌握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

5. 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 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8. 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成功的项目管理,杰克·吉多,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第4版。 [2]房地产估价,柴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6版。 [3]房地产开发,刘洪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4]工程经济学,黄渝祥,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5]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案例分析,郑超、王守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田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8]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评论,孙巍,法律出版社,2015。 [9]项目融资原理与实务,耶斯考比,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0]国际工程承包,何伯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科研规范训练、工程测量实训、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工程估价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 (二)主要专业实验:

工程制图实验、cad软件与应用、工程力学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工程结构实验、bim原理与应用、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2.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23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

(三)专业课程73学分

1.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1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2. 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至少选修5个实验或实训学分)

注:理方向选修课程。

(2)同一奖项的获奖者只能在课外研学(1)或课外研学(2)中得到一次学分,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通过竞赛获奖得到2分专业选修学分。

(3)专业选修课均为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含随堂考)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3. 综合实践12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能够在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设置学科基础课、文学艺术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等模块。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的工程和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 掌握数字媒体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 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三、学分要求及分配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22学分;学科基础课48学分;专业核心课30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综合实践11学分。

四、主干学科

数字媒体技术。

五、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1、2)、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工程数学、艺术概论、计算机网络原理、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专业英语阅读与交流(1、2)、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英语写作、游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游戏引擎设计、多媒体信息安全。

六、主要专业实验

综合技能实践、系统设计与实现(1、2)、大学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多媒体技术原理实验、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实验、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实验。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1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艺术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设计、专业英语,专业实训,计算机图形学、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网络游戏设计技术等。学制四年,毕业设计通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颁发云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将主要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适合在以计算机游戏软件开发、动画、音视频及影像处理、创意等数字媒体为主旨的教学、科研、产业等机构服务。

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501

专业名称:图书馆学 library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图书馆学专业创办于1920年,为国内最早的同类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及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数字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组织、检索、开发、利用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熟悉我国关于文化、教育、科学、图书馆事业和信息化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图书馆学与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收集、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开发、利用和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网站建设和网络系统评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中外文文献阅读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要求修满140学分,其中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为31学分,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必修学分为28学分;专业课必修学分为15学分;毕业实习为6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为4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图书馆学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描述、目录学概论、信息检索、信息用户与服务、参考咨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图书馆与信息中心管理、图书馆与信息研究方法。

双语课程:政府信息管理(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特色课程:中国古籍版本学、文史工具书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主要实验课程: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导论、图书馆系统维护与评价、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站设计与开发。

本专业实行教学实习、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等三级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是指根据课程安排,就与课程相关内容在校内进行实习;假期实习是指寒暑假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实习或做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是指三年级下学期(以暑期为主)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符合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者,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

信息管理 学院 图书馆学 专业教学计划表

2

3

四、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样表

信息管理 学院 图书馆学 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4

专业代码:120152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的构成分布与特征,信息系统设计与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解决信息获取、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管理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五、学位授予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课程、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导论、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本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劳动(0学分)、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108学时,3学分)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108学时,3学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108学时,3学分)、信息管理课程实践(108学时,3学分)、毕业实习(144学时,4学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288学时,8学分)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需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达到武汉大学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准予毕业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第一,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平衡院系间的双重管理。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研究生主管部门应首先明确院系的职责,对所属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划分,将院系管理部门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并且设立科学标准的教学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学校在监督检查及协调统一方面的职责,从而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奠定基础,使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各院系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要求进行管理和教学,针对分层次比较明显的研究生应该分别进行教学管理,使其可充分地了解研究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以达到科学管理的目标。第二,发挥导师的核心作用,与研究型实验室之间协同管理。导师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在学业上为研究生排忧解难,还承担着研究生的思想培养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的管理责任。除了研究生导师以外,学校成立了研究型实验室协同配合完成管理工作,将方向相近的导师组织在一起成立导师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并研究课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尤其要注重课题在科学合理及可行性方面的研究,对其进行严格检查,而且要对研究生在试验中所会发生的突发情况及问题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另外,作为导师应该多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发挥其充分的指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时间,加强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前沿技术、理论研究、实验仿真、实践应用等知识的学习,从而使研究生的学习方法、研究能力、成果总结、文章撰写等方面有充分的理解和拓展,在根本上提高他们自身学习、理论创新和实践能力。第三,以研究生为主体,建立研究生组织。国家提倡,任何阶段的教育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生的教育也不例外,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时,一定是以他们为主体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具有较强的自制力,他们的思想比较成熟,学习方式方法也已经成为习惯,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方面,要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要创造个性化、独立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的自我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学校可以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成立组织,组织的'成员不需要过多,但是一定要具有领导力和组织力。然后将这些组织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联系的桥梁,这样学校就可以准确地、及时地去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变化,从而调整新的教学路线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组织去间接地完成对研究生的管理,每一个研究生一定要服从组织和学校的规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业。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

第一,培养方式全面化。在最近几年中由于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比较快速,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培养人才方面也从学术性硕士延伸到了工程硕士方向。所以,高校也应该与时代接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但要与时代发展向结合,还应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及科学又合理的培养机制,并对研究生的质量保障系统进行优化和健全,提高导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以便于可以更好地培养出与时代接轨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由于高校在专业课程方面设置的各有不同,所以应对研究生类别进行分类,为研究生制定专业性的培养模式,与导师相结合,从而让研究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还应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为研究生以后的发展开发出更广阔的空间。第二,培养模式体系化。健全的运行体系可以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提供最有效、最基础的保证,它是教育网络管理化实施的关键。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人们可以将职能职责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都分为四级,分别为校级、院级、实验室级、导师级,每一级的分工一定要明确,职责的划分一定要清晰,这样能够减少工作的重叠,提高工作效率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效果。另外,每一级之间要能互相交流和沟通,及时地传递信息和讨论对策,这样才能够将学校的管理进行串联,最后形成网状式的格局。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有更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了读研,这就使得高校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扩增。如果高校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全面地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就必须要不断地改革,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勇于创新,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要提高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一定要实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要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整体能力以及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梁传杰,葛文胜,符策。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0):20—25。

[2]谭晓梅。关于高校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模式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8(23):118—119。

[3]张敏,王春燕。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112—113。

[4]李东平,刘敏。激励机制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9(12):138。

[5]吕宝川,郭慧梅。高校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01):46—48。

文档为doc格式。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习,后三年进行高职学习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习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习,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

山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通知

导读:11月30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强调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教育。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各省属本科高校: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编制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高校要切实提高对编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落实学校及院(系)一把手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更新教育理念,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坚持需求导向。各专业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二)坚持德育为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形成学校自身德育特色。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三)坚持个性发展。根据学分制管理改革的要求,压缩或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科学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完善主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明确课程计划与培养标准的对应关系。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明确各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规格。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组成,必修与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合理,课程之间、课程模块之间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要对应培养规格,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二)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要逐渐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要逐渐达到20%以上,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

(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构建有机统一贯穿始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中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纳入学分管理。各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两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机制,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融,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加强调研论证。各高校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同行业、同类别高校的建设状况,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验;要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全面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结构需求;要认真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多种形式,邀请教师和学生代表及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对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切实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参与度。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中,各高校要统筹协调校内各院(系)及教务、学生、人事、实验与设备管理、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及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吸纳校外专家学者、毕业生、用人单位深度参与。

(六)加强规范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基本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评估要求,对已出台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要参考借鉴认证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要强化过程管理,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确保严格执行到位。

各高校应于2017年8月底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报教育厅高教处备案。我厅将适时对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议。各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更新的需求,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附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要求

山东省教育厅

2016年11月29日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物联网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能力,能胜任在物联网相关行业从事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等工作,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1、综合素质。

(3)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业务能力与素质。

(5)鼓励学生取得教育部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的“物联网应用工程师”和“物联网开发工程师”和国家或行业内认可的资质证书。

三、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射频识别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

(二)核心课程。

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物联网通信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最长修业年限: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合计5030.30%。

注:可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调整增加。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学期12345678考试课程(门)7889520。

(四)各学期周学时统计。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一)公共必修平台课程模块。

注:1.考核类型c为考查,s为考试;下同。

2、大学外语可从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法语和大学俄语中任选一门。

3、大学体育1学分36学时,其他课程1学分18学时。

(二)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注:公共选修课程1学分16学时。

(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模块。

注:实践(验)指集中实施的实践(验)教学活动(如上机、技能、实验课等),不包含授课环节中的实践活动;下同。

(四)专业方向平台。

(五)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注:1.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例如: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师范生××基本功训练课程等。

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门数由各院(部)根据专业需要制定。

3、集中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均需有课程代码。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简历

性别:男。

年龄:23岁。

最高学历:本科。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

现居城市:南昌市。

籍贯:江西。

婚姻状况:未婚。

手机号码:xxxxxxxxxxxx。

email:xxx@。

求职意向。

工作类型:全职。

期望薪资:面议。

工作地点:南昌市。

求职职位:市场/策划/公关。

教育经历。

自我评价。

我是一名南昌航空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是一个乐观、积极、努力、稳重的北方男孩,性格热情开朗,待人友好,为人诚实谦虚。工作勤奋,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尽职尽责,脚踏实地的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并在工作中找缺点、找不足,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执行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较强,做事雷厉风行。具有一定的跳跃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意、创新能力。在校期间—任职社团联合会社团活动部部长,主要负责社团以及社团联合会活动的组织策划协调工作,任职期间较为成功的.策划举办了南昌航空大学社团迎新晚会、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晚会、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通过学生工作的实践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技能方面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办公软件,我是一个应届的本科生,在工作经验方面比较缺乏,这是我的劣势,同时也是的我的优势之一,我是一张白纸,可以尽情描绘,同时我会用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充实自己,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我的简历,希望我能符合贵公司的招聘要求,进入贵公司把自己的工作能力体现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及特长,在公司中得到提升,以及能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简历

姓名:。

性别:x。

民族汉。

生源地区山东青岛。

政治面貌团员。

学制四年。

学历本科。

毕业时间/07。

求职意向。

1.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相关工作。

2.网站编辑、网站宣传维护相关工作。

技能、特长或爱好。

外语等级四级370计算机等级初级124其他技能网站维护。

个人技能。

1.熟悉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涉及艺术等众多领域,熟练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处理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材料、功能与工艺之间的关系。

2.可以应用photoshop、rhinoceros、3dmax、autocad、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进行实际设计。

3.可操作计算机应用各种办公软件。

4.有2年多的`网站宣传和维护经验,能对asp、php网站进行维护推广。

爱好特长民族艺术军事相关。

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推广其他证书公共关系学证书。

曾任职务教学信息联络员班级宣传委员中法社网络部部长北极星网络平面部负责人。

奖励情况。

04.12公益广告设计大赛三等奖。

05.4荣获“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05.6荣获“优秀教学信息联络员”称号。

06.10获学校二等奖学金。

06.10校庆标识设计大赛三等奖。

06.12第四届“科创杯”网页设计二等奖。

07.7教学评估方案征集优秀奖。

学习及实践经历。

1自己尝试在网上建立第一个网络工作室。

2005.3在安徽西递民族艺术研究与考察。

2005.9担任中法社网络部部长建立山科大中法社主页。

2005.10进入本校团委网站维护工作室担任平面设计部负责人。

3建立了我爱设计论坛网站asp版并与10月份转至php版。

2007.9到青岛新顺家具参观实习。

2007.10天极网群乐宣传员。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58××××××××。

自我评价。

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通过学业学习,社会实践,工作来不断地充实自我,为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思想上,积极进取,不时地对自己作检讨,找出不足之处,进而不断改善,力求做到最好。相继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

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认真学好每一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成绩优秀,连续两年获校二等奖奖学金。专业课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且多次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较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和参观实习中,能把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在工作上,在大学期间任班级团干部、社团领导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很好的人际基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树立了良好的威信。

在生活上,我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的活动,如参与校庆的标识征集,参加各类设计比赛,丰富自己的生活。在日常生活里,我为人正直善良,有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帮助他人,与同学相处融洽,交友面广,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受同学欢迎。

而在待人处事方面仍有待提高,学习的知识面还有待拓宽,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改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 1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 耕 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 行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 周祖成 宋渝玲

9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并通过毕业综合考试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1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专业实习。开设于第5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3)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1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 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李雨峰 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 行政法学院 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8

注*:国际法学院学生选修《世界贸易组织(wto)法》时,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颜 飞 周祖成 宋渝玲

9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对各种法律关系的分析判断、对法律纠纷的调处和解决能力,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工作,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措施与要求

按照“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专业应用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个性化发展能力强”的总体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培养体制和机制,使毕业生具备全面的素质、优良的知识结构、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学生掌握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具备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种法律现象,具备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融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于一体,实施“3+1”的'人才培养方案。前3年为在校理论学习。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两个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个性拓展课程三个模块,逐渐夯实法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各种理论基础,锻造未来法律人的知识和素质品性。最后1年为知识整合和综合提高阶段。通过变革教育教学理念,改造人才培养机制与体制,以法律职业人的培养为目标,调动校内外教育资源,突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根据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满足社会需要的核心思想,确定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培养方向。确立在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掌握法理、宪法、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设置民商法和经济法两个专业重点培养方向。提炼出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等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具备对各种法律关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法律纠纷的调处和解决能力,掌握对法律现象的证明技能,熟悉法庭审理的程序,具备参与庭审的应对处理和说理、论辩、书面表达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法律工作者。

1

3.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实施“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保证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驾驭语言文字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交际和信息收集工具继续学习的能力,在结合专门课程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中着重引导和培育。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演练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模拟法庭的使用率,提升以模拟审判为核心内容的校内实训效果。积极实施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与各种法律实务部门的沟通。在继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渠道社会主体服务于实践教学的局面。通过观摩旁听各类法庭审理、参加法律援助、开展法制宣传、参与行政执法等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对实体法律与程序法律的理论学习在不同层面的实务活动中得到实际运用。完成从静态法律的被动接受到动态法律运转的主动学习转变过程;培养发现法律问题、提出法律问题、解决法律问题的法律实践思维模式,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互动。

5.积极推进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人才培养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达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对接。

6.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将“内培”与“外引”相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活动促使教师参与社会法律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推进法学理论和实践教学。

三、专业方向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态势,顺应法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要,并考虑到法学学科的整体局面和学生将来的继续发展,结合我校实际,设置社会需求度强、适应面广的2个专业方向。

1、民商法方向:学习和掌握物权法、合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民商法律文书撰写和法律意见表达等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和法律服务诸部门从事起诉、审判、调解、诉讼代理、提供法律咨询、公证等工作。

2、经济法方向: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经济法律文书撰写等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公司企业、法律服务诸部门从事起诉、审判、文书、代理诉讼、法务、执法、仲裁等工作。

2

3

五、学制与学分

学制: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分:最低修读16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24.5学分,实践教学必须修满39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大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4

十、主干学科 法学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民法学(civil law)

学时:72 学分:4

及初级理论。

2、刑法学(criminal law)

学时:90 学分:5

本课程以我国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包括犯罪与刑事责任两大方面,分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又分犯罪论和刑事责任论两部分。犯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等问题;刑事责任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有:刑罚的种类、量刑的一般原则、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刑事处罚制度等。分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刑法分则中有关个罪的规定,具体了解我国刑法规定了哪些罪名及各个罪的构成要件。

3、经济法学(economic law)

学时:72 学分:4

本课程以讲授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为核心内容,使学生系统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以及竞争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国有资产法律制度、财经法律制度等各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规范,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分析和处理各种经济实务问题。

4、商法(commercial law)

学时:90 学分:5

本课程以我国商事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主线,结合外国商事法律制度,在掌握商事法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其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课程内容涉猎商法基本理论、公司法、破产法、证券法等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必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过程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过程与运行机制的总称。简言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透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能够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最近,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二十大问题”之一,教育部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论”,认为在文科和理科之间,集中精力专注其一,能提高全社会的效率。我国建国后实行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是全方位仿效了前苏联的高考制度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前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战后重建又急需超多专业人才。于是,便采取并强化了“分科教育”的办法,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速度。这种“分科教育”,配以计划经济下大学毕业生“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分配制度,周而复始地生产着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大学生。

建国后,一切从零开始的新中国同样面临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很自然地拷贝了苏式的“文理分家”之路。客观地讲,文理分科在历史上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21世纪仍然完全是合理的。大学四年,文科生对科学所知甚少,理科生也可能“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种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而事实是,在校园学的再多,也不可能穷尽社会需求,没有一个稳定的、基本的、综合的素质,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必然茫然失措。

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的知识和潜力要素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从只强调“专才”教育,到“专才”、“通才”、“复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并举。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实现4个转变:即,由单纯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实践潜力培养转变,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教育、因材施教转变,由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的综合性转变。

1、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是指按照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透过科学的、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使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提高。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使知识和潜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教育,简单地把素质等同于“琴棋书画”等才艺,是完全错误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改变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机器,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准则。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专业知识外,还就应培养学生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热烈的心。只有这样,他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社会,具有对是非的决定潜力,对有价值的东西懂得欣赏,他才不至于只理解现成的结论和表面的东西,不至于人云亦云,在大是大非面前丢失自己。

爱因斯坦曾言:“校园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校园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事实上,除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对应聘者专业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较为严格外,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已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看校园、二看学历、三看专业”的招聘模式,更加务实。他们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的甚至在招聘启示上打出了“专业不限”的字样。

据一项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的调查指出:参加招聘的大学毕业生,除了实际潜力和工作经验不足外,在综合潜力和个人素质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具体表此刻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素养,欠缺团队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忽视职业职责和人际关系等;有的用人单位还认为一些学生忠诚度和稳定性差,就业期望过高,频繁跳槽,品德素养方面有欠缺等,这些都表现为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学生时代足够多的工程训练、专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固然重要,但只挑有用的知识学,尽管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收益,而由此带来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必将对青年人长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后劲还是有赖于理解比较全面的教育,个性是人文的关怀和修养、人格的健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2、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思想。

个性就是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同一个类型、同一个规格,就意味着扼杀了教育的生机与活力,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忙,尽可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但不要求其各方面平行发展,以发挥其特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树立注重实践、注重创新教育的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很少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极大的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科技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教学改革问题时说:“此刻,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我一向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快节奏的变化,科技更是异乎寻常地高速发展,新知识在不断地超多涌现,并有部分的知识相应的被淘汰,以致许多新成就来不及写在书本之中,一些过时资料来不及从书本中剔除。应对这种状况,务必以变应变。要下决心、花大气力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实践(实践环节)、研究问题(论文),减少传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多一点在实践中提高的欲望,多一点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少一点书呆子气。

4、树立教育国际化的思想。

21世纪国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是一次人类资源的再开发,各国都将面临因此而产生的实力和地位的重新划分。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人才,是能够主动适应、用心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人才。我们要在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国际理解、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交往、竞争与合作潜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年度校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培养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建设,优化实践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立足于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大规模的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潜力和社会竞争力为导向,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载体,组织实施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完善课内外一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因材施教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同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务必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真正树立市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思想,树立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思想,树立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实现校园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即:培养创新创业实践潜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职责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学习知识和学以致用的潜力、较强的表达沟通潜力、团队协作潜力和组织协调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思想文化的拥护者和捍卫者;培养利用先进知识和技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践行者和开拓者。

总结精选(4):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思考、倡导和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了。20多年来,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要支撑主体的高等院校,一向在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必须的探索与实践,但成效并不明显,其中的关键既在于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型人才,更在于没有构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展开研讨。

一、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就应说,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适应社会现实、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它的核心在于,以提高教学和教育的质量来提高培养的人才质量。但我国高校的高等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料和方法从总体上看还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构成和变化的需要的。具体表此刻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安排中,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比重缺乏系统设计和科学论证,个性是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性、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实效性,专业模块不够清晰。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因教师而设课的问题。其七,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甚明确甚至“全无”,由此带来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对自己究竟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和要朝什么方向发展既没有概念更没有理念,也就根本谈不上要创新什么以及要培养什么创新潜力。

二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素的认识有所偏差。

国内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虽有不一致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即都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务必具有的创新动力、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和创新习惯等素质。在我国,通常把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潜力结构和健全的创新人格,能以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创造新成果、新技术或新方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实,创新型人才是既能够分为理论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型人才和生活创新型人才,也能够分为原始创新型人才、组合创新型人才和模仿创新型人才的,总之是生活处处都需要创新。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就应充满创新思想,而且还要具备创新型人格。

概括起来,创新型人才起码就应具备以下六方面素质:一是要有一种不懈奋斗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其中必须要有理想、事业和为之的追求和奋斗;二是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要有别具一格的、别人没有的创新思维,要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东西;三是要有勇气,要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要接触别人不敢接触的东西;四是要通才识,要广泛涉猎和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技术并且要善于联系联想和乐此不疲,尤其是要具有必须动手的潜力;五是要有豁达心态,不仅仅在学识上要兼容并包,而且在人格上要相互尊重;六是要综合全面,要有文化底蕴,主要是要有必须的文学艺术修养,个性是对艺术,不必须要会操作,但必须要会欣赏。

客观地讲,创新型人才目前虽然从表面看主要是数量和质量问题,其实却是社会和高校及其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氛围存在问题。个性是成才的环境问题要引起个性注意。所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创新和探索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能否就业和是否有一个好职业,并不取决于是否受过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一个创新的思维与思路,也取决于是否有专业特长和特色、动手潜力或实际工作潜力、创新潜力。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着眼点要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内涵上做足文章,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于营造民主、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术权利与多维的学术视野,并强调实践教学与启发式课堂教学相得益彰,从中培育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与思路。

高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务必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它能够由5个方面组成:其一是拓展学科基础,在办学中要坚持加强基础、文理结合、通专结合、脑手结合、拓宽口径,强化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潜力的培养;其二是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互动的教学和教育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思维活力,构成教学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其三是把学生课堂内外获取的不同知识、专业和兴趣,及校园对之的提倡和限制、规范和发散、处分和奖励等以同步、同幅、同度合力向前推进,以便对人才培养产生一种混合和综合的效用、效应和效果。其四是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以鼓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用心性,构成以创新教育带动常规教学的长效机制;其五是进一步充实培养方案的资料和内涵,将品德和品行培养、基本知识和见识培养、基本技能培养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纳入其中,把“专业培养计划”提升为“人才培养方案”。

营造一个良好和良性的能促使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成熟的环境。

总结精选(5):

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包括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

一、注重因材施教。

第一,注重学思结合。

第二,注重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即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掌握知识与提高潜力的统一。从总的来说,教学是一个引领学生求知的过程,即掌握人类科学文化制度化的过程,但是,掌握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人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也要求既动脑又动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保障知识的有效习得。现实中知行脱节、重知识轻实践的现象比比皆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典型案例时有发生。提高教育质量,贯彻知行统一的观念是重要的前提保障。学习知识就应与已有经验相结合,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由于我们的教育过分地看重知识的获得和记忆,过分地看重考试的分数,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成为知识考试的机器,害了严重的知识脆弱综合症。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忙机制。改善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善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校园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综合以上几点,这些不仅仅是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 12-23 北京大学新生代表发言(精选20篇)
    北京还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和科研中心,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下面是一些可以参观的传统建筑和博物馆。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
  • 12-23 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总结报告范文(19篇)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过程、方法和策略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提升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今年我们中班的元旦开放
  • 12-23 新品新闻发布会策划案范文(16篇)
    策划书的编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以确保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下面是一篇经验丰富的策划专家为大家准备的策划书样本,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a、记者招待会。c、
  • 12-23 依法治理工作总结汇报(通用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促进团队的进步和发展。在下文中,小编为大家分享了几篇精选的月工作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
  • 12-23 试用期会计的工作总结自我评价(优质14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和学习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进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写得较好的月工作总结范文,相信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进入公司的三个
  • 12-23 学校党支部书记讲廉洁党课讲稿(模板17篇)
    学校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新的冒险和发现。在学校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了解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同志们:今天,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安
  • 12-23 物业经理工作总结与反思范文(19篇)
    工作总结是一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12-23 店铺转让协议书简单版本(优质15篇)
    转让可以是一种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组织之间的交易行为。如果你正在考虑转让,以下是一些转让注意事项供你参考。顶让方(乙方):____________。甲、乙双方经友
  • 12-23 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总结报告(模板19篇)
    活动总结是锻炼自己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机会,也是对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示。一、要坚定信念
  • 12-23 计算机软件工程师求职简历(专业18篇)
    个人简历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可以帮助我们向雇主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请看以下精选的个人简历范文,它们展示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求职者的成功经验和优秀能力。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