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综述(实用21篇)

时间:2023-11-05 07:19:13 作者:字海 论文研究综述(实用21篇)

阅读范文有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逻辑思维、条理清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灵感。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网络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网络伦理问题表现在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而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根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网络自身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不完善、网络规范的滞后性以及网络行业主体的道德意识的淡漠是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建议从技术监控、道德规范、法律制约等方面构建网络道德秩序.

作者:刘新少罗文俊作者单位:刘新少(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罗文俊(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16)。

刊名: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hunantaxcollege年,卷(期):15(6)分类号:b829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伦理电子空间网络社会网络伦理规范

对证施教的理论研究综述论文

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力。随着改革开放,人力资本理论逐渐被介绍到国内,并渐渐被接受,其影响力不断增加,运用范围不断拓展。本文把国内 199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概念、产权,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和形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大部分学者都接受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但有的学者对这个概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一是认为人力资本分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前者是指健康人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后者是指人的天赋、才能和资源被发掘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智慧(周坤,)。二是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形态,提出了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概念。前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后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牛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丁栋虹,)。三是从个人和群体角度来对其下定义,前者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后者指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和 (李建民,1999)。

二、人力资本的产权及其特性。

人力资本的产权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忽视产权的研究。一批中国学者从企业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的产权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三种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1.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李建民,1997)。2.从企业产权角度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所有权,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张维迎)。3.从产权的可交易性和合约性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黄乾,)。

关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周其仁教授的论述有代表性。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所有权,它天然归属个人,它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周其仁, )。但有学者认为它的所有权可以是多元化的,但其“承载所有者”才是个人,人力资本“承载所有者”与其所有者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充满矛盾(李建民,1997)。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产权的完备性和关闭功能。它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当人力资本产权中的一部分被限制或删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产“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存在(周其仁,1996)。

三、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和投资问题。

1.关于人力资本现状的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中国的人口数量虽然多,但真正高质量的人口却严重不足; (2)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3)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 (张凤林等);(4)我国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张凤林,1999);(5)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刘迎秋,1997)。

[1] [2] [3] [4]。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综述的论文

摘要:隋唐以来,由于文学作品的散佚,北齐文学的历史地位一直没有收到重视,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北齐根本就没有文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齐文学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学术界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方面对北齐文学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开辟了道路。同时,北齐文学的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后来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北齐;文学;综述。

北齐是一个战乱中的短命王朝,但是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著名作家。但是就北齐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有着一定的分歧。有些人认为北朝是没有文学的,南北朝的文学也就是南朝文学。有些人给予了北朝文学积极的评价,认为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时期以后,随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全面展开,北齐文学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其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术界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北齐文学兴盛的原因、北齐文学作品、北齐作家、北齐文学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展开了对北齐文学的研究,下面我就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简单综述,以期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之用。

吉定在《北齐文学兴盛及其原因初探》中指出,北齐文学的主要成就在诗歌、骈文、辞赋、民歌等方面,而北齐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文林馆的创办;北齐文风的“南化”;南北文士的交流。他认为北齐文学在模仿南朝文学的同时,保持北方文学的贞刚之气、开阔境界是北齐文学的一大特点,在哀婉之情的抒发中,包蕴了一份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折射出南北分裂、融合时期**现实给士人心态造成的精神失落和特殊人生的深悲沉恨,这一点部分地继承了汉魏风骨,是北齐文学的又一特点。

陈娟、徐中原在《东魏北齐散文发展的动因及其表现》中也指出,东魏、北齐的散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一方面是受到北魏的影响,另一方面,北齐统治者的重视和文士自身审美意识的增强也是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东魏北齐不管是在作家、作品数量还是在作品题材、艺术性方面都比前代有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并且开始出现了散文的文学流派,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统治者重视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它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出现了多篇单篇研究论文。如宋燕鹏在论文《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中就考证了文林馆设立的时间、执掌与成员人数、成就与撤销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文林馆设立于武平三年(572年),颜之推、李德林、张景仁执掌文林馆,经过考证得出文林馆实际有68人,并且整理和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集子,随着北齐政权的灭亡而消失。《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也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时间应当在武平三年(572年),待诏文林馆的人大都富有才华,待诏文林馆的大都是北方的汉族士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预示着北方文学新的创作高峰的到来。王允亮《北齐文林馆考论》经过研究史料认为北齐文林馆的真正建立时间应当在武平四年(573年),建立之后主要由颜之推、李德林负责,文林馆的主要职责是编纂书籍,编辑了大批类书,文林馆作家创作了大量诗歌。文林馆的建立在南北方文学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对以后朝代相应官职的设置产生了一定影响。石美莹在论文《试论北齐文林馆设立的意义与作用》中着重论述了文林馆设立的意义,她认为文林馆的设立标志着北齐文坛实现了“文学的自觉”,北朝文学开始追赶南朝文学,对南北文风的融合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还培育了一大批新锐作家。

北齐主要文学成就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散失,北齐文学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直到近些年,收集到一些散佚的作品,例如严可均辑佚的《全北齐文》,逯立钦编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等,基本上反映了现存的北齐文学的整体状况。随着这些辑佚作品的出现,学术界也逐渐开始重视北齐文学的发展,逐步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985年,张皓在论文《北朝诗风刍议》中肯定了北朝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对北朝诗歌的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北朝诗歌应当分为三种:汉魏遗响,燕赵悲歌;民族交融,乐府新声;南北初融,寒木春华。

曹道衡先生在论文《论北齐诗歌的历史地位》中肯定了北齐的诗歌创作,虽然现存数量不多,但是却代表了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与北魏、北周相比,诗歌创作在数量上明显要多,就创作技巧而言,相比北魏时期也是比较成熟的。由于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北齐诗歌呈现出不同于南朝的特色,数量上也无法与之相比,但总体来说,北齐诗歌是代表着上升的趋势。当然,北齐也是在借鉴南朝诗歌的经验,体现了南北文风的大融合。

刘怀荣在《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中看到了歌诗在三代中的繁荣发展,王室、贵族和文人们阶层对歌诗艺术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歌诗艺术的发展,而这些喜爱歌诗艺术的`文人大多都是歌诗的创作者。胡汉音乐交融,南北歌诗融合,使得歌诗艺术的创作和消费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胡大雷的论文《南北朝外交场景中的诗人诗作》论述了南北朝诗人在外交场景中的诗歌创作。因为外交使者的形象、口辩、风度、才学都与国家的形象、威严紧密相连,所以才学俱佳的诗人就成为了外交场景中的常客。文学作品也承担起了外交往来的重任,双方有往来必有赋诗,这也成为一种定例,包括使者的以诗相会,对自己使节生涯的吟诵等等,这也表明,南北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北齐诗歌与同时期的陈朝相比,有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没有对北齐文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还有待于后来者进一步开掘。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综述的论文

近百年来,对于世界各地的不同宗教传统进行比较研究,已不再仅仅是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成为摆在哲学家、伦理学家、神学家与历史学家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无论是规模宏大的还是范围狭小的,都已经或正在经历着与其他不同宗教传统的交互作用。在当今人们心目中,宗教的世界不再是由种种不同宗教堆砌而成的松散组织结构,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多种框架结构的统一体。当然,就像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同存在那样,由宗教之间的差异与排斥所导致的宗教冲突与斗争也在不断继续进行,有时甚至比以往表现得还更为激烈。当我们即将进入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之际,寻找一种能够使不同宗教系统之间和平共处、相互补充的有效方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繁荣以至人类生存本身的必要条件。

一、宗教比较研究的正误。

因为宗教世界自身中存在着差异和相互依赖,所以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由于人类表达其宗教理想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因此宗教的比较研究是可能的。对于现实世界及来世,人们持各种各样的不同观点。表面上看来,这些观点互不相同,但许多学者坚信,在这些表面上互不相同的观点下面,一定隐藏着关于世界、人生和来世的相似憧憬。这些相似的憧憬,就为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对于人类宗教本性持积极态度的哲学看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形成奔腾的江河一样,不同的宗教表达也可以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每一具体的宗教都是这一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为其发展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这一哲学认为,各种各样的种族、民族及人民之间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基本宗教结构;尽管他们关于宗教理想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却是共同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正是在这种假定下,人们探索了对于世界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并宣称世界宗教的统一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成为现实。

另外一些学者对此持有全然不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与其说各种宗教是趋向一致的,倒不如说它们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不同的宗教之间不仅缺少相互交流的空间,它们之间更难于相互补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教比较研究持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宗教的价值属于主观性领域,评判不同的宗教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宗教的领域,并不存在一种像运行于科学领域的规律那样的强制要求普遍一致的规律。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宗教比较研究只有在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才能开花结果,而在哲学与宗教研究领域则不可能有任何收获。前者是描述性学科,后者则属于规范性的学科。作为描述性学科,宗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肯定会增加我们有关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与传统的知识;但是,要对宗教作规范性研究,这除了增加我们的迷惑与混乱之外,并不能带来任何新的知识。他们认为,世界宗教的和谐不可能由“哲学想象”来创造,而只能来自于我们对于各种宗教本身的认知。差异是人类宗教信仰的本质,这一本质决定了任何使不同信仰和谐共存或把不同信仰粘合在一起的企图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1][2][3][4][5][6]。

藏纸造纸工艺研究综述论文

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采油工艺综合研究任重而道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研究的目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l)对具体油田的工艺技术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选择,充分提高其适应性与科学性。同时,对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而又严格的制定,提高操作队伍配置的合理性与针对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适应性较强的采油工艺综合实施规划,为相关科研和生产部分的组织工作与生产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2)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有效的探讨,可以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判断,并科学、有效的对工艺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对采油工艺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进行有效的保证。

(3)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它能够对系统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对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协调,并增强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一个有效的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必然能够对施工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对重复劳动进行规避。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推进有提开采技术的提高,促进管理水平的增进,进而对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升。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和采油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联系紧密,是优化油田总体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

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包含了多个环节,首先,它需要对当前状况下的工艺技术进行充分的结合,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油藏采油工艺进行统筹兼顾,最终科学分析研究优化采油工艺。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l)油井的现状评价。通过对新井的'试油试验以及对老井资料层面和生产史层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对油井的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中,需要涉及到完井方法、开采方式、井身结构以及开发方式等内容。然后,对这些方面的优点与缺点进行判断,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新井的开发策略提供有效的现实依据。

(2)新井完井技术。通过对开发方案以及采油工艺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对新井的井身结构方面、套管的程序、钻井液的使用方面、完井方法方面以及完井液方面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并注重的研究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然后,结合固井的质量对其提出新的检测方法以及技术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射孔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并有效的设定射孔参数。(3)修井技术。对于修井技术来说,它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这一内容之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地下的实际环境,然后科学预测未来开采设计的内容和相关工作,并提出针对针对性较强且行之有效的质量要求。

(4)采油金属。对于采油工艺综合研究来说,其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便是对采油技术的有效研究。针对这一核心内容,需要对采用注采压力的系统进行有效的动态分析和评价,并优化选择自喷管柱的型号,提高油井自喷生产期预测的科学性。

(5)增产技术。对油井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讨论与研究增产方式,计算相关工艺参数,设置所需设备,分析措施的规模以及施工的工艺。

(6)生产测试技术和试井技术。采油工艺综合研究可以提出开发过程以及生产测试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设备以及配套队伍。

(7)注水技术。注水在采油工艺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会对采油的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对采油工艺综合研究进行探讨,能够对水管柱的优化选择进行有效的实现,并对注水压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通过这些工作,能够实现对于吸水能力、水质标准的分析与制定,并最终提出针对性强且行之有效的税金占之间的水质管理详细的技术做法和相关要求。

(8)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对计划措施的工作量进行有效的结合,对工艺措施的维护费用、设备投资、设备利用率与效率、可压费用以及措施费用进行科学而有效的预测,充分保证各项规定的完成并对利润最大化与资本盈利的最大化进行有效的保证,实现整体工艺方案的统筹规划。

文档为doc格式。

李贽音乐思想研究综述论文

崔海正先生于1997年初发表的《近十年姜夔词研究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月)对1987年至1996年近十年的姜词研究作了详尽和精辟的论述。本文对1997年至1999年世纪末三年的姜词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近三年关于姜夔的研究论文多达30篇。相比1987年至1996年这十年的20余篇,可谓多矣!这表明姜夔正日益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姜词题序的研究。

姜词现存约84篇,除3篇外,其他皆有题序。其中长序31篇,短序包括词题50篇。20世纪末期的几年时间里,关于姜词题序的研究论文达4篇之多,约占总数的1/9。其中论述新颖的是陈洁的《论姜夔词与题序之关系》(《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陈文指出姜夔词的题序创作之所以典型,不仅在它数量多,更因为词人对这一文体所倾注的浓厚兴趣和真挚的感情。特别指出81篇题序只有一些词题和短序在作词之前完成,而长序则多作在词作完成之后,甚或是后来补作而成。作者还运用统计的方法,发现在姜词中,长序与慢词、自制曲、短序和小令形成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即慢词、自制曲多用长序,令词多用短序。姜夔制作题序的目的,已超出了单纯记录创作经过、缘起的藩篱,而把自我情感的酝酿过程置于重要地位。题序与词的关系,由外而内,呈现出一种感情上的关联。陈文接着指出作者对制词的缘起、思路的提示和情感基调的铺垫,使题序成为一条深入理解词作相对可靠的捷径。其同时也指出了词序的弊端,认为两者互相重合,令人生倦;同时有少数词的情调与题序也不完全一致。最后作者认为,当读者跟着序文的线索读完全词之后,便会觉得不过如此,失去了在神秘状态中探求未知数的成就感。词的多义性和隐喻性才是具有魅力的源泉。因此,当词与题序产生矛盾时,研究者应回到原文。姚大勇的《姜夔词小序研究》(《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认为姜词小序内容不拘一格,文笔轻灵活泼,多富自然之趣。姜夔拓展小序的领域,是对传统小序概念的突破,体现了词人新的词学观。并认为姜对词小序创作的重视,实是当时推尊词体思潮的一种反映。

姜夔对音乐具有相当的造诣,其词作无形之中会受影响。这四年来,从音乐角度研究姜词的论文也有4篇。其中以赵曼初《姜夔词调声辞配合关系浅说》(《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一文最有特色。赵曼初首先认为姜夔词调可能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声辞配合观念;其词调正处于宋词格律由平仄规律演化为四声规律的`重要转折阶段;认为姜词调具有长期的典范意义,在词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然后作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进行了研究。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从音阶、音高、音长、音程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姜词语音四声与乐音的联系形式,探求了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规律,认为词的格律形式已由平仄规律发展为四声规律,并且是宏观守平仄规律、局部守四声规律,其中体现了宋词格律的基本原则和完美标准。该文所提供的研究结果与方法,有助于揭示汉语歌曲声辞配合的一般规律,并可为词谱学研究开辟一个联系实际歌唱的新境界。姜夔词调的声辞配合方式,代表着宋词歌唱的成熟的格律形式,是继周邦彦词之后本色当行的一代典范,其引商刻羽的协律技巧为元曲的格律形式精密化开了先河。

三、对单一词作的解读。

对于姜词精神底蕴和美学魅力的开掘是近年来姜词研究中的重点,但能推陈出新的论文不多。杨海明先生的《无枝可依:姜夔的飘零之感和恋家之情》(《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指出,作为一名“江湖词人”,姜夔虽以其出众的文才而广受当时达官贵人的赏爱,但终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仍是一位没有独立政治地位、旅食于豪门的清客文人。这样的“角色定位”便决定了其词作中始终潜隐着一个“无枝可依”的寒士所特有的身世飘零之感。而对温馨的家庭生活和男女情爱的眷恋与缅怀,又使其词中透出一股热切和带有艳情气息的恋家之情。二者相反相成地共同构成了白石词作为一名“江湖词人”之词的重要人生意蕴。

李康化的《从清旷到清空——苏轼、姜夔词学审美理想的历史考察》(《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为我们勾画了从苏轼到姜夔之间的词学演进轨迹,抽绎出二者之间相关联的美学意旨。通过比较,作者认为并非稼轩承苏轼遗风,实姜夔承东坡衣钵。长期以来,论词者认定辛弃疾是东坡的最佳继承者,作者并不否认词史中“苏辛”并称的理由。认为在对词的观念和功能的看法以及题材的扩大和深化上,特别是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长短句格律诗,他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他们之间的相似点仅限于这些文本形式外在方面。一旦超越这个范围,尤其是在具体的人生态度、审美趣味等深层精神风蕴方面,则罕有相同点。作者指出,从深层次的词学审美心理和人格精神建构的维度看,白石较之稼轩更得东坡词学审美理想的神髓。因为他们之间的精神品格惊人地相似,对词的抒情功能的认识亦相同。因此与东坡精神相似的白石在词学审美理想上自然会呈现趋同苏轼的迹象,在柳永、辛弃疾之外别树一帜。苏、辛、姜三人都有气格,但辛只有气格,只能属豪放。苏、姜二人在有气格的前提下,出之以高淡,调遣清疏的文藻。但东坡表现为“清旷”、姜夔表现为“清空”,这体现在“清空”较之“清旷”更多来自运笔的讲究与语辞的雕饰。东坡乃天然标格,白石注重字句锤炼。

孙维城先生的《“晋宋人物”与姜夔其人其词——兼论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指出姜夔钦羡晋宋风韵,希望自我价值被发现被肯定,能得到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但由于社会的现实,对自由生活与独立精神的追求往往是幻想,造成了姜夔狷洁简傲的性格特点。而姜词把对山水的深诣与对爱情的执着融为一体,在宋词中更是绝无仅有的。再加上狷洁的个性与瘦硬清冷的章法语言,使我们透过他的词作,能够聆听到封建后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表达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态度。姜词的意义已经溢出了词学领域,而体现出士大夫构建理想文化人格的愿望。

杨柳的《论姜夔艺术化人生的悲剧性》(《陕西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一文则认为“理想执着追求和这种理想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就会产生悲剧意识。理想失落而失落者对理想又有着永远的怀念和执着,也会产生悲剧意识。”悲剧意识一经产生,其人生无疑具有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作者指出白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态度都透露出,他所追求的理想人生,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解放的艺术化人生。但他所设计的理想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存在一个永远的距离。因此给他的艺术化人生抹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作者最后指出,白石的生命价值也正是在这种困惑与超越的不懈追求当中。其艺术化人生别具一种悲剧美。

纵观世纪末几年姜词研究,我们发现,对姜词进行总体研究因为很难出新,已不多见,对姜夔词史地位进行评价的专门文章也未出现。因为没有新资料,对姜夔生平的考订也没有进展。而对单一作品的解读,从新角度对姜词进行研究则已形成一种趋势。姜夔乃才子,除词外,对诗、文、音乐无所不通。因此展望21世纪,对姜夔的研究不能仅限于词,对其诗、文、乐等也应进行同步研究。或许,当我们在对姜夔诗、文、乐的研究有所进步时,蓦然回首,姜词的研究可能早已另上层楼了。

藏纸造纸工艺研究综述论文

从前人的综述性研究看,一是数量极少,仅《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和《西南民族地区手工造纸研究综述》进行了文献综述;二是内容浅显,都仅停留在对前人研究的简单概括上,缺乏对造纸工艺各环节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1)植物学特征描述远多于根的成分分析。几乎所有研究都提到瑞香狼毒的外部特征,包括种属、花叶形态、植株特点,开花期和生长环境。涉及根的纤维组成或化学成分的描述仅有“根部含纤维18.5%”[1]438和“根含甾醇、酚性成分、氨基酸、三萜类及有毒的高分子有机酸”[2]42。(2)原料与造纸质量间关系的研究少且说法不一。一是根的最佳采挖时间。观点从6月到9月,说法不一。本人认为,从表象上看,最佳采挖时间因地理环境而异,非讨论重点,但深层次依据是何时根的毒性最强。有关这一层面的研究普遍认为其毒性在开花期最强,但也有人认为是在开花期后。二是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以《四川德格县和西藏尼木县藏纸手工造纸调查》为例,文章在介绍德格县造纸原料时说“狼毒草的根须越粗壮,造出纸质量越好。”[3]157在介绍尼木县造纸原料时说“对于造纸而言,狼毒草的根粗和根细都是一样的。”[3]159本人认为,根的粗细与造纸质量间关系不应受外部因素影响。可见,目前有关造纸原料的研究仅停留在外观描述上,深入的科学探索很少,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如只说其毒性给纸张带来的优良特性却未深究其“纸寿千年”的化学机理。关乎造纸质量的关键因素也不明确。

由于两大藏区的造纸流程分别以德格印经院和雪拉村最具代表性,这里分别对两处造纸流程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在比较中发现两者的差异。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

摘要:人才流动的合理性能够使员工队伍不断优化,同时打破传统的模式限制,避免部门布局的阻碍,最大程度的激发人才潜力,从而创造出企业应有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挥出人才资源的价值。本文将着重分析人力资源的流动与管理,通过了解相应的趋势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流动;管理。

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同时又是改革的主体,因此在企业团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团队中拥有高质量的人才,同时具备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实现员工队伍的优化。现代企业应该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于员工的激励来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同时创作出最大的工作价值,实现最大化的企业效益,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的流动性特征。

人力资源流动主要包含着人资的流出、流入以及组织内部发生的变动。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根本的支撑,其流动性关系到人力资源组织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组织大多是靠人力资源的流动来维持着源源不断的活动与新鲜血液,始终保持着组织队伍的活力与效率,因此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流动也被称为员工流动、职员流动及雇员流动。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类别区分,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地理流动、职业流动、社会流动三种,其中在职业流动下又细化出代际职业流动与个人职业流动,个人职业流动的动向区分又划分出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流动。

二、人力资源的流动理论分析。

(一)目标一致理论。

在日本学者的理论中,处于组织中的个人,只有个人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时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为企业的发展尽心竭力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企业中的个人始终处于压抑状态,通过个人目标主动向组织目标进行靠拢的过程或者是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的人才流动会使双方进入良性循环的阶段。

(二)相对有效理论。

人才往往对于效用的追求是人才流动的主要动力,分析一个特定的人,如果这个人对于组织的贡献能力在一个阶段中比较稳定,但是对于两个群体来说,一个人对于两者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其中一个群体的相对效用大于另一个群体,则会产生人才流动,这种人才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三、人力资源流动的管理。

(一)完善管理机制,优化配置体系。

人才属于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市场的供求关系时刻决定着人才的流动方向,因此重视人才商品的市场化、社会化以及价值化特征,激发人才流动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机制,优化配置的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人才市场,根据多方要求,确定好各自的职责与义务,保证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为市场的发展与人才的选拨建立可靠的平台,打破传统的制度束缚,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建立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流失会形成巨大的阻碍、也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损失,人才流失预警机制是减少人才流失的重要举措。需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失预警机制,建设与人才保持顺畅沟通的专用渠道,时刻了解人才的真正需求与心理想法,及时处理不满情绪,同时制定有效措施降低人才流失的风险。针对人才储备机制存在的不足建立危险处置机制,企业应该重视自身的人才储备情况与人才梯队建设,当发生人才流失情况时及时找到解决措施。

(三)建立人才跟踪管理机制。

当人员发生流动之后,应该对人才及时进行跟踪,查询其离职的具体原因,及时改善现有的组织管理机制,保证积极的对待人才流动问题。企业应该采用战略性的眼光看待人才流动的`问题,摒弃前嫌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及时获取流失资源的长期利用。抓住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分析企业的内在状况,保持企业内部进行定期交流,鼓励人才回归,展示企业的战略风采。

(四)建立规范综合激励机制。

经过专家学者分析,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出现人才流动情况的原因常会出现两种,一种是企业自身的工资水平、工作环境、企业政策以及人际关系等;另外一种就是运用适当的方式处理不满情绪,使人才获得满意的情绪,因此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两种机制分别为保健机制与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应该积极重视科学规范的综合激励机制,无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发生人才流动的情况,都应该采取激励的方式积极改善运营中的不足,建立完善的公司制度,及时处理人际交往的关系,保证营造出融洽的工作氛围。

四、结语。

人力资源的流动与管理影响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加大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寻找合适的方式管理企业人才流动,保证将损失降到最低,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2]吉洁.浅析人力资源流动及其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6,10:116.

[4]耿炳莉.浅析我国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7:251.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准社会交往源起于美国心理学家霍顿和沃尔1956年发表在《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文中指出人们会将媒介中的人物当成真实的人物对待,并会对媒介人物的言行举止做出反应。这一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尤其本世纪初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但这种关注相对集中于心理学和传播学领域。且在概念定义上,学界各学者对于准社会交往的内涵认知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之前的研究,对准社会交往的概念、影响因素、影响结果行简要概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准社会交往的概念。

近年来,关于准社会交往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因研究情境各不一致,学界对准社交往的概念定义也各不相同。虽广义上均以受众为中心,沿用霍顿和沃尔一文的理解,认为是受众对媒介人物的一种真实存在的幻象。但从狭义而言,对准社会交往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异,从整体上可分为四类:(1)沿用霍顿和沃尔对准社会交往的理解,将其定义为媒介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基于媒介的主观想象的、亲密的关系。(2)将媒介细分至具体的情境,定义为受众与某种特定媒介人物之间的感知人际关系,如陈耀等基于微博的视角,将其定义为受众与微博人物之间的关系。(3)侧重于受众对媒介人物的情感感知,认为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关系基于其对媒介人物的情感依恋。(4)侧重于其互动性,认为受众会与媒介人物进行单向沟通,而媒介人物也会根据受众的反馈或换位考虑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本文认为,准社会交往的定义应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情境或者某一特定对象,而应基于其概念整体,具有适用性。

三、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主要从个体因素、情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一)个体因素。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对个体因素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质和动机。女性的准社会交往水平要比男性的准社会交往水平高,这一结果主要是基于女性的情感更为细腻,更容易产生情感依恋。但学术界对此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例如朱秀凌关于未成年人的研究便发现,未成年人的性别对准社会交往并没有影响。同时,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会因与他人交流少,而通过与媒介人物的交流来填补孤独感,因此准社会交往水平会高于外向的人。此外,准社会交往也会受信息寻求、社会交往和娱乐等动机和人际吸引等因素的影响,受影响越深,准社会交往水平会越高(韩啸等,)。

(二)情境因素。

对情境因素的研究集中于平台和准社会交往形式。在诸如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准社会交往可能会更强,因为在这类平台上发布的内容更为生活化、多样化。此外,发布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影响准社会交往的水平,如发布情感性较强的内容更能将受众带入其设定场景。例如,看电视时常易随剧情发展而出现情绪起伏,甚至忽略周围环境的情况。同时,高质量的信息也能促进受众与媒介人物更进一步的准社会交往。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准社会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准社会交往需要借助一定媒介作为信息载体,诸如电子设备,而媒介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会影响受众准社会交往的.水平。这其中,技术因素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再者,在准社会交往中,很大一部分源于追星现象。粉丝常因自己的“爱豆”去观看某些节目、听广播、打游戏或者使用社交网站等,这其中除去技术因素的关键作用,社会对于追星包容程度,及各类活动的举办都会对准社会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四、准社会交往的影响结果。

一般而言,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关系越强,其越有可能产生下一步加强联系的行为。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感联系。

情感联系是准社会交往研究关注较多的结果变量。研究发现,受众在准社会交往的影响下,会感受到与对方关系的亲近,产生对对方身份的一种认同感,进而提高对彼此感知关系的忠诚度。例如对企业的忠诚度或对品牌的忠诚度(tsiotsourh,)。此外,准社会交往还会对受众自身的感知产生影响,尤其是在追星现象中,由于明星在平台中塑造的形象大多是积极完美的,因此追星可能影响对自身的满意度。

(二)参与行为。

参与是关于准社会交往研究得最多的结果变量。如,在政治选举时,候选人通过社交网站与选民进行互动,分享观点和态度,可以有效地影响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和投票意向。购买行为也是较为常见的,例如,粉丝会因为某个明星的代言而购买某些自己并不是那么需要的产品,并且会对这些产品产生情感(包敦安等,)。此外,参与行为还包括内容转发、讨论参与等。

五、未来研究方向。

根据文献整理,本文发现以往对准社会交往已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究,但仍有所欠缺,需在未来进一步地进行研究。(1)准社会交往的定义,以及其与准社会关系的界定仍不明晰,需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定义和关系;(2)虽从各角度分析,准社会交往之前研究的作用机制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毕竟源于外国情境下的某些特定研究,其测量量表并不一定符合国内的实情,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基于国内的情况自制量表或者修改量表(3)由于准社会交往需要借助中介,因此还需探究发布内容等对受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

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综述的论文

女性主义有许多张面孔,为公众所熟悉的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席卷欧美的女性主义,因此人们往往会将女性主义与诸如“个人的是政治的”、“姐妹情是强有力的”等激进口号联系在一起,并常常由女性主义联想到离婚、堕胎、性革命等词汇。然而女性主义并不仅仅反映了一种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取向,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和学术思潮。通过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中的性别不对称现象进行重新追问,女性主义意识到性别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与知识的构成基础之间的内在关联。于是学院派女性主义第一次将性别视角的批判意识引入了学术圈,他们主张性别的文化建构性和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并且相信借助于女性主义方法论可以完成对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和主流知识框架的双重挑战。因此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说,女性主义是作为西方反主流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出现的,它渗透在整个文化领域并以其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开启了知识界前所未有的性别革命。

方法论的女性主义首先是女性主义的,因此其标志性的特征是强调性别的核心作用,相信社会制度、组织和文化的构成中都具有无法回避的性别倾向,甚至知识的构成和功用也是性别化的。想要了解社会运行的方式、人际关系以及知识的内涵,都必须分析性别在其中发挥的潜在作用。因此运用基于社会性别范畴的性别分析方法,是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或工具。女性主义对这个性别范畴进行了重新界定,批判了主流文化和常识中流行的有关性别的生物决定论观点,强调了社会文化在建构性别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具有社会制度、文化和个体身份含义的性别从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进而成为女性主义知识批判和建构的概念基础。

对性别的强调还基于这样的判断,即在已有的文化和知识体系中,性别因素被消隐在众多主导性的官方议题当中,尤其是女性和相关议题被长期贬为边缘或无形化,或者强制性地以男性中心主义的假设和偏见推而广之形成解释,因而造成女性经验和主题的忽略以及结论的扭曲。女性主义试图通过对性别的强调,让那些隐藏的议题重新浮出地表,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这个新的视点出发,女性主义试图构造一个不同于往日图景的新的知识版画。这种知识目标应该与女性主义运动的政治目标相一致,也就是知识的变革应该有利于改进女性自身的命运。因此女性主义方法论的另一个特征是带有很明显的伦理价值取向,公开宣称以建立民主、平等的研究模式和非等级制的、解放的社会为目标。

女性主义在文化领域是以批判的面目出现的,因此其方法论的突出特色之一也是批判性——对传统性别理念的批判、对已有社会理论的批判、对正统知识修辞和方法论原则的批判。这种批判的特色不仅来自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来自他们所依据的后实证主义学术传统。库恩以后作为科学公认观点的实证主义知识模式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以追求价值中立的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主客体两分的认知模式为依据的普遍主义知识目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和批判。观察负载着理论,理论负载着范式,范式负载着文化,文化负载着性别——依据这条线索,女性主义关于知识的性别化构成的假说显得顺理成章。主流知识框架和方法论模式中对价值、文化和性别的'盲视实际上导致了在普遍性旗帜下男性权威和统治的盛行。因此通过文化建构这一媒介,女性主义方法论很自然地将性别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知识正统的批判结合起来。

批判当然不是最终的目标,对反身性和知识的情境化的强调构成了方法论的女性主义最有建树性的一部分。女性主义认定官方的所谓普遍知识其实是代表男性霸权和利益的知识,他们倡导从女性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从女性作为社会和文化中的“他者”所特有的立场和情境出发,来建构这个世界的知识,应该更少偏见、更加有效。这种被称为”立场论”的女性主义知识模式摒弃了抽象的主体和僵化的两分法模式,研究者被还原为具有情感意志和历史文化感的具体的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在共同文化背景下相互支持、互助合作的关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女性主义方法论强调对知识主体本身不断进行反身性思考,强调研究者尽量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和观念强加在被研究者身上,避免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出现等级制的控制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气氛,让被研究者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保证这种民主、平等的知识模式的实现,女性主义尝试过许多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一些女性主义者强调“让女人来研究女人”,这种模式可以打破主流社会中女性经常被迫保持沉默或女性的声音经常不被重视的现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背景而容易得到沟通和相互尊重。也有人尝试用女性主义运动中“意识觉醒小组”的方法来研究,通过女性之间的诉苦、沟通和交流,把握被主流研究所忽视的女性经验和切身感受。更多的女性主义者对社会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批评,认为这种方法集中反映了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追求,容易与性别主义形成结盟。因此他们更加倡导质性的研究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容易克服等级制和权力控制特征,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形成平等的参与关系。然而众多争论的结果是,女性主义方法论应该是一种研究的视角,是多元化的、情境化的、开放的、诉诸平等与解放的,因此不能局限于某些方法的运用或排斥,而应该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决定运用某种或多种方法,因而方法论的女性主义虽然是批判的,同时也是宽容的。

批判性和宽容性可视为方法论的女性主义的精神实质,事实上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得以存在的意义和理由。这种精神气质上的内在联系使得女性主义虽然始终没有放弃启蒙运动的最初理想,同时却也很乐意接受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并在这种批评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方法论取向。保持批判性并非象传统知识论那样,试图通过论证在理论上捍卫方法论的权威、并在实践中坚持方法论的纯洁,而是首先从根本上承认人性的弱点、人的情感意志的不可超越性,去除一切诸如中立、透明、纯粹、客观的假设,永远保持一种反身的姿态,在情境化中寻觅来自日常世界的、普通人的经验感受。因此对于女性主义自身原则的不断挑战也构成了批判性的重要部分,包括对诸如统一的女性和性别身份、统一的女性立场和经验的质疑,对于方法论的女性主义中“性别万能”倾向的批判,等等。因此保持宽容性和多元化成为批判得以持续的活力来源之一,没有抽象的、大一统的所谓女性和性别,只有来自不同阶级、种族和利益群体的多样化的女性和女性立场,性别的核心作用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才发生作用,并且永远与文化中诸如阶级、种族、权力等其他因素纠缠在一起并交叉起作用。这样,女性主义从女性的代言人逐步延伸到所有追求民主平等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女性主义方法论从一种性别分析方法取向扩展到基于性别的、反映弱者声音的、消除了等级制和权威的平等研究模式。因此方法论的女性主义在这个意义上也不只代表着一种声音,而是一种开放的选择。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应该怎么写?网络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能够少的一部分,看看下面的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7)。

4、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4)。

研究综述范文

关于写作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美国著名写作理论家、写作教育家唐纳德・奎得曾这样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部的语言活动,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自然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总要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的问题。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现当代写作学也十分关注写作思维的理论研究,把思维研究列为写作学整个理论研究体系的关键。有人曾说,抓住写作思维的规律就相当于抓住了拴牛的绳子。演讲稿写作也是一种写作行为,所以,抓住思维研究就抓住了演讲稿写作的关键。

当然,演讲稿写作的思维研究应该遵循现代写作学中的写作思维规律。“从广义上讲,写作思维是指一般的思维规律及其在写作中的体现。从狭义上讲,写作思维就是写作活动、写作行为的思维及其规律。”这两个层面思维规律的结合才适用于真正的写作(包括演讲稿写作)。而从狭义写作思维角度来讲,写作思维研究的是具体的真实的写作行为中的规律,马正平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称这个阶段的写作思维是“创构思维”,其实就是行文思维;高楠在《写作思维立题》中称之为“表述思维”。这种行文思维的具体化被称之为赋形思维。赋形思维是指文章主题立意的意思、感觉的强化。它在具体文体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在说明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清晰性、透明性、明白性感觉;在文学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抒情感觉、性格感觉、哲理感觉;在理论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说服性空间、证据性空间、理由性空间。”演讲稿的写作与理论性文体的写作要求比较接近。那么,广义的写作思维即一般的思维及其规律在写作中的表现就是把赋形思维实践化、途径化、路径化。我们称之为路径思维。路径思维就是赋形思维的途径、路径、角度,即写作赋形思维的路径思维。路径思维是具体的实践思维,所以,在演讲稿写作中是最为实际的操作部分,也是理论的实践化。同时,演讲稿所要求的感染力(赋形思维)、说服力(路径思维)、得体性(写作策略思维)在写作思维概念内都得到了最好的交叉式证明。

写作思维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中观层面,所有的实际写作的展开都是在思维的“导演”下真正的展开。这个视点的介入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演讲稿写作中的最为关键的部分――思维。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穷达以时研究综述论文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简,后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教授校审,这批战国楚简于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出版,这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如彭华先生在《郭店楚简研究述评》中所作的评价它提供了大量前所未见的佚书,填补了学术空白;它提供了重新审视儒道关系的新材料。”》]其中,《穷达以时》属于其中的儒家著作之一,此篇因其对天人关系的独特论述而备受人们的瞩目,目前学界对《穷达以时》的深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释读、天人观、德福观及其他几个方面。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一、文宇释读方面研究概况。

文字释读作为研究出土文献的基础方面,是准确把握出土文献内容和主旨的前提。这方面,学界巳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巳出版的书籍有:李零先生所著的《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它对郭店楚简中文字依字体、形制排序,除了分章分组的释文,并附校读记;刘钊先生著有《郭店楚简校释》[3]有对《穷达以时》篇全篇的校释;廖名春先生所著的《出土简帛丛考》第九章考释了郭店楚简包括《穷达以时》等五篇在内的从“荣”之字,“认为它们或当读为‘世或当读为‘御原因就在于他’本从止得省,而在某楚方言里。‘御,也与‘止’音近,解决了郭店楚简这五篇的诸多难题。”[4];此外,还有张守中先生等撰集的《郭店楚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5月);刘祖信、涂宗流所著《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北京:文物出版社,2月)都是这方面的翘楚。

关于《穷达以时》文字释读论文方面研究成果有赵平安先生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上发表的文章《〈穷达以时〉第九号简考论一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演变》,文章探讨了《穷达以时》第9号简,认为“‘滔賄’当理解为‘醚醵,。‘初酿醢,后名扬,非其德加。’讲述的是王子比干的故事。文章还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时期相关关文献,梳理出比干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衍变;李松儒、张红的文章《郭店简〈穷达以时〉与传世文献关系简论》除了对《穷达以时》作者、时代、体裁、性质的研究,还“将简文与可兹对照的传世文献相比较,从而深人地了解一些历史史实。”[6],文中考证了百里奚身世,吕望的事迹,并略说了古人事迹相混淆的现象;《郭店简〈穷达以时〉与〈荀子〉对读札记三则》(《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0期)这篇文章通过将郭店简穷达以时》的内容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对读,发现简中的衍、错,通过分析这些差异,了解古书成书的某些现象;此外,相关的文章有王志平先生的文章郭店简〈穷达以时〉校译》(《简牍学研究》4月),以及硕士论文郭店简〈穷达以时〉集释》、硕士论文《郭店竹简《〈唐虞之道〉、〈忠信之道〉、〈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集释一兼论竹简的历史背景和古书经传情况》。在文字释读方面,总体而言,学界研究成果颇丰,非常全面。

二、天人观方面研究概况。

天人关系的研究对中国思想史研究一直有重要意义。郭店楚简中,《穷达以时》篇因对天人关系独特论述视角而备受人们关注,很多学者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通过分析《穷达以时篇来论述先秦儒家对天人观的解读。关于穷达以时》天人观,国内这方面的书籍著作不是很多,而且大多与先秦儒家尤其孟学派联系较多。主要有朱心怡先生所作的《天之道与人之道:郭店楚简儒道思想研究:k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5月),该书通过将郭店楚简与传世儒家典籍和道家典籍比对,来修正对先秦儒、道思想的发展与认识;再如谢耀亭先生所著的《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8月该书以郭店楚简、上博简为切人点,结合马王堆汉墓帛书及传世儒家文献,对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体系进行综合研究,书中第三节详细介绍了郭店简《穷达以时》与思孟学派的天人关系论。通过郭店简《穷达以时》思想论析来观思孟学派的天人关系论。

研究《穷达以时》天人观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梁涛先生的'《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文章首先探讨了《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思想指出“竹简正是通过天人的区分,才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显现出人之为人的无上价值和尊严。”m而后文章论述了{穷达以时》篇与孟子“性命之分”的关系。文章认为“在先秦儒学史上,与竹简天人之分思想更为密切的是孟子而不是荀子”m,并通过比对《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尽心下》这两篇文章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文章还反面分析了《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之分”的区别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华夏文化》03期)主要阐述的是由《穷达以时》而联想到孔子思想中蕴含着的“天人之分”的思想;《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一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这篇文章指出《穷达以时》与荀子天人论的哲学思想既有同也有不同,并具体分析了各自思想内涵;《〈穷达以时〉中的天人之辩》指出“它与孟子和荀子的天人之辨有一致之处,但其意义更多的是对于孔子天命思想的阐明。”【8]从命运天定到修正命运一从〈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看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一种解读》(《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分别论述了孔子、孟子、荀子对时运的看法,探讨了《穷达以时》对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另一种解读。《“穷达以时”—命运之天的现代追问》(《时代文学期)、《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新探(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2期)则没有过多提及先秦儒家的天命观,而是从抽象的哲学高度探讨《穷达以时》中蕴含的天人关系。这方面的文章主要围绕《穷达以时》篇到底与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还是荀子的思想渊源更为密切来进行研究。

三、德福观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概况。

李存山先生《〈穷达以时〉与“大德者必受命”》,文章分析了《穷达以时》与《中庸》之差异,并分析其他与孔子有关的著作,指出“儒门中还应有一种道德的现实主义思想,《穷达以时》篇可以说就是这一思想最早的集中表述。”》]指出“孔子并不认为“德”与“命”有着必然的联系,道之行与不行就像死生、富责一样不是德行、人力所能决定的德位”、“德命”或“德福??一致的思想并非孔子本人的思想。王中江《〈穷达以时〉与孔子的境遇观和道德自主论》先从情景、人物、体裁和问题比较传世文献《鲁穆公问子思》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荀子?宥坐》和孔子家语?在厄》《庄子?让王》、《吕氏春秋?慎人》和《风俗通义?穷通》的记载以及它和《穷达以时》的异同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穷达以时》基于“天人之分”模式之上的“境遇观”及其所彰显的儒家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我决定论。总结出“穷达以时正是要求人超越环境、条件、机遇对他的影响。”王中江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一从郭店简〈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来考察》“指出《穷达以时》同其他相关文献一样没有再把德福、德命看成是一致的,而且它们对什么是穷达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使之具有了新的意义,特别是把人对美德的追求变成了自足的事务。这表明,儒家的德福观在其内部就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

甚至有人将《穷达以时》中蕴含的思想运用到投资学,有人甚至写出文章《〈穷达以时〉助投资》,将《穷达以时》中“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理解为要求投资者踏实做好每一步投资工作。

四、总结。

通过以上对国内学界关于《穷达以时》研究情况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术界对《穷达以时》研究在文字释读、天人观方面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成果卓越。然而其他方面,比如《穷达以时》与德福观以及道德自律的关系以及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仍然需要更加深人地研究,《穷达以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价值也必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进一步推进实现。

穷达以时研究综述论文

关于秘书的论文:秘书职业化研究综述。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行业或职业,被誉为“第361行”的秘书职业也出现在现代职业之列。在美国的26种普遍性职业中,秘书的就业增长率占第一位,也是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职业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兴起和发展的。目前,秘书职业化在西方国家已经实现。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秘书逐步从官职中分离出来,成为分类众多、前途广阔的社会职业之一,存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秘书职业化已经成为国际通例、世界潮流。

一、秘书职业化的含义。

关于秘书职业化的含义,科书学界的专家学者初步形成了共识。

赵映诚认为,秘书职业化是指秘书工作依据一定的职业规范,成为一种可供广大社会成员自由选择的行业类型。他将中国秘书的职业化分为形成(1980―)和确立(至今)两个阶段,并认为我国秘书职业化具有渗透范围广、外延扩大化、工作智能化和社会化四个特点。李丽认为,职业化是指如今的秘书由特定的官方职务演变为不属于任何一个行业但又为任何行业所必需的职业。文先玉、李小平认为,职业化就是秘书职业在社会上广泛存在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其职业行为由一定的组织加以培训、考核并且有相关法规体系给予保障的职业发展模式。沈蕾、张虹认为,秘书工作的职业化,是指在组织上制度上建立秘书的分级分类体系,明确各类秘书的职责范围,通过专业教育手段培养从业人员,以规范的.考核评定秘书的就业资格和工作水平,实现秘书工作的专业化管理。她们还指出了我国秘书职业化推进的三个有利条件:秘书从业领域社会化、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行业性特点突出。艾洪涛认为,职业化是指某项工作已成为一种相对固定且为人们所认同的社会职业,从业人员中大多数将终生以此为介入社会、谋求生活的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作者同时对其内涵作了揭示,即从业人数扩大,形成社会群体;业务专门化,职业准入规范化。钟筑、张居玲认为,秘书的职业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作为职业的秘书工作的职业化和作为从业人员的秘书人员的职业化。郭建庆指出,秘书职业化包括三层含义,职业精神、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并且指出秘书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是身份职业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知识技能专业化。

从上述观点可以归纳出:秘书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从业领域不断扩大,从业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从业者要遵守秘书职业行为规范,其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特征。

因此,秘书职业化,就是秘书工作要职责明确、分工恰当,体现工作内容的职业化;秘书从业人员要符合职业标准、具备职业技能,体现工作者的职业化,并使二者统一起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二、秘书职业化的功能。

对于秘书职业化的功能或作用,秘书学界的主要观点如下:

秘书职业化是预防秘书腐败的措施。吕锦如认为,将建立秘书职业化体系作为治理秘书腐败的基本途径,要从秘书职业道德体系、教育培训体系、选拔任用体系、监督制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五个层面建立与完善,这为秘书职业化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杨硕林认为,职业化是防止秘书腐败的有效途径,具体从职业化在技能的专业性、服务的适用性、工作的规范性、地位的提高性等方面的表现以及秘书工作内容、工作程式、工作技能、工作环境规范化对秘书腐败所起的防范和抑制作用两个方面作了论证。

秘书职业化是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秘书人才的国际化成为现实,这对秘书人员的国际素质提出了要求。为此,就需要对秘书工作者进行严格的、规范的职业化训练,让他们学习国际秘书工作经验,推动中国参与世界发展。

秘书职业化是实现工作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方国雄对秘书职业化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秘书职业化有利于优化管理系统和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环境因素更加多元化,社会发展节奏更快,各项实践活动更具适变和应变活力。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整体调控能力和敏捷的反应力,这就需要作为参谋助手的秘书人员提供综合性辅助和服务。可以预见,随着职业秘书队伍的壮大,秘书工作职能的强化,秘书人员素质的提高,秘书职业化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推进秘书职业化建设。

职业化已成为国际职场通行的规则。我国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秘书职业化进程缓慢。20世纪80年代,秘书真正成为一种社会职业;198月,国家《秘书职业技能标准》和《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颁布试行;6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工作方案》,并在北京、上海等10省市进行秘书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的试点工作,这标志着我国秘书职业化开始走上规范化道路。3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榴用各种从业人员规定》,决定从207月1日起,凡规定中涉及的各行业的技术种类和有关人员,上岗必须持有该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秘书被正式列入其中。这标志着中国秘书职业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因此,对于秘书职业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秘书职业技能标准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郑崇田对秘书职业技术职称的等级、标准、申报程序、分级考评、评聘双轨制、职称管理和实施等进行了探讨。沈蕾、张虹提出的秘书职业化的措施有:规范职业地位,提高社会认识;明确秘书分类;明确秘书等级和资格认证考试;建立适应实际工作的秘书教育体系。

第二,秘书职业化发展的环境建设。蔡璐遥对我国秘书职业化发展的经济、法律、政策、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做了比较论述,认为我国秘书职业化程度较低,要推进秘书职业化必须注重营造外部环境。刘秋言对秘书职业化发展的不利和有利因素作了总结,提出了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应对策略。章玫平对影响我国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影响因素集中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秘书职业的专业性不完善上面,为此提出了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对秘书职业的认知、完善学科体系、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借鉴国外优秀成果等对策。薛果对秘书职业化实现所需的个体动力和社会动力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应从传统观念(秘书是官还是职业的较量)、现实环境(名与利的较量)和具体技术操作层面(理论、方法、标准)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三,改革秘书教育,推进秘书职业化发展。钟筑、张居玲提出,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认知为始,职业能力为终,以培养具有相当职业化程度的人才为目标的,既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又着力于秘书的职业精神、职业行为规范锻造的人才培养模式。郭建庆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秘书人才,在秘书教育中注重实务教学、能力教学的改革措施。冯兰义对职业化秘书教学的教学内容模块从知识、素质、技能方面进行了设置。吴加才从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结构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本科秘书专业如何适应社会需要进行教育改革的意见。杨静、郭子辉探索了如何按岗位流程构建职业化实训基地,并对日常课时实训、学科系统实训和模拟综合实训作了系统设计,提出了有效使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方法。这些研究者都指出,秘书职业化的发展主要应依托高校的秘书教学,学校要从培养秘书人员的职业化意识开始,然后稳步进行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精神的培育。

综上可见,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明确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如何推进秘书的职业化,我们认为,确实需要一套完整、细致、可行的职业准入、职业规范、职业培训、职业鉴定、职业评级、职业保障等制度建设。这需要广大秘书研究者、秘书从业者和秘书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奉献精力。

参考文献:

[1]赵映诚.论我国秘书的职业化[j].秘书之友,(12).。

[2]李丽.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j].秘书,(2).。

[3]文先玉,李小平,试论我国秘书职业化发展[j].四川档案,(6》.。

[5]艾洪涛,我国秘书工作职业化的现状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4).。

[8]吕锦如.秘书职业化体系内涵及其有效运行[j]嘉兴学院学报,2001(6).。

[10]方国雄,论中外秘书工作职业化[j].理论月刊,1995(5).。

[11]郑崇田.关于建立中国秘书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探讨[jl.秘书,(4).。

[12]蔡璐遥.浅析我国秘书职业化的发展环境[j].秘书之友,(9).。

[13]刘秋言,论秘书职业化发展趋势[i].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

[15]薛果.秘书职业化需要解决动力问题[j].秘书,(3).。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山东潍坊学院)。

组织承诺研究综述

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攻击行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经常发生在青少年儿童中.暴力行为者通常是高攻击性行为者,攻击行为对于以后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预兆警示作用.攻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招来更多的攻击而成为被攻击者,这势必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加剧;而本身不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在频频受到攻击的情况下,要么会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要么奋起反击而成为一个有攻击行为的人,从而可能导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青少年以后出现暴力的高发生率.

作者:曾玲娟作者单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课部,湖南株洲,412007刊名: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zhuzhouteacherscollege年,卷(期):20016(3)分类号:b848.4关键词:

文档为doc格式。

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道教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但是对他的'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则是较为薄弱的.20世纪初,学术界开始对道教进行研究,但到50年代,成果寥寥.仅有少量的专著与论文而已.80年代以前,道教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太平经和与农民起义有关的一些研究,真正开始有规模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特别是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学者,并以道教研究为其特色,为当代中国的道教研究打下了基础.20我国道教著作出版了24本,属于研究类型的著作有10本,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弱.

作者:黄夏年作者单位:刊名:中国道教pku英文刊名:chinataoism年,卷(期):“”(5)分类号:b9关键词:

研究综述的范文

演讲是说话者在特定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演讲稿是演讲者在演讲之前,根据口头表达的需要写出的文稿,是演讲的依据。无论中外,人们普遍认为演讲稿对于演讲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讲稿是对选材和提纲进行的实践检验,能进一步完善演讲内容;避免临场斟酌词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演讲者可以通过演讲稿保证思路畅通,消除怯场心理;演讲者还可以根据演讲稿来调整演讲时速,避免时间把握失当;演讲稿可以帮助研究演讲的规律所在。写好演讲稿是演讲最为可靠的准备,最为充足的前提条件。近现代学者对于演讲稿的研究日益深入,对于演讲的关注逐渐向演讲稿写作转移。目前,顺应适应社会、教育的需要,演讲稿写作的研究热潮已然形成。为了更好地对演讲稿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对以往的演讲稿写作研究状况作了综合性梳理。

综观中外演讲的历史,对于演讲稿写作的研究在近代达到了高潮。特别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演讲稿的写作倾向于结构化和逻辑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一)文本结构化研究;(二)语言学研究;(三)其他层面研究。

一、文本结构化层面研究。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深重的灾难,而这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频繁地主动接触国外的新思想,以图找到救国救民的良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尤其是思想文化上的变革。而这个时期俄国的形式主义思潮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思想发展,并且后来的布拉格结构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都把俄国的形式主义作为理论源头,所以,20世纪中国所接受的外来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俄国的形式主义文论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文艺学体系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模式成为中国写作学最早确立的“文本论写作学”(通过对文章构成因素的分解来构建写作学的基本理论)的主要依据。

形式主义在俄国的研究中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主张从科学的角度准确地描绘文学文本的特征和功能,其代表人物雅克布逊就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部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笼统的概括,但是,这使文学研究的目标发生了转移:(本网网)由对作者、社会、背景的研究转为对文本语言和形式的研究。这直接影响着结构主义的理论发展,结构主义把形式主义对于文本的重视向前推进了一步。英美新批评的出现把形式主义对于文本的关注推向高潮,强调作品的自存自足、作品本体存在、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本身、应该对作品的构成要素与构成方式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分析。这些都成为中国现代写作学初期以文本研究为重心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写作学开始倾向于文本的结构研究。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写作“八大块”(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语言、文风、修改、文体)研究,就是文本结构研究。而演讲稿写作研究大多倾向于此,并且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演讲稿写作研究中这种文本的结构性特别明显。首先,大部分演讲稿写作指导书都是把这一部分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且大都给出了“题目――主题――开篇――主体――结尾”或是“开头――主体――结尾”的相同结构板块。这样,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整体结构十分清晰。因为演讲稿属于日常事务文体,所以编者提出这样的结构更容易让初学者迅速接受和掌握演讲稿的结构,只要学习者“对号入座”即可。一篇演讲稿在很多人看来,无非就是对一个文本的无限形式上的复制,对内容和语言稍作改动就可以完成一篇新的演讲稿。其次,对于演讲稿的写作所给出的总体性指导可以概括为“确立主题――选择材料――安排结构――注意修辞――起草与修改”等样式。一些关于演讲稿写作的文章,还对上述样式进行了丰富和补充,比如如何确立主题、如何选择材料、如何修改、如何收尾等。

演讲稿写作初期的研究都是按照这种文本研究的方式进行的,这也是在写作学学科形成初期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的确,这在当时起到了一些效果和作用。

但细想一下,所有初学者真的在看过这些指导性文章以后就会写演讲稿吗?显然不是,其实演讲稿的写作不但结构要清晰,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既要运用赋性思维中的重复与对比原理不断渲染和强调主题,增强演讲稿的感染力、说服力,又要结合当下的社会背景和当下语境,通过分析与综合增强语感和美感的表现力。这样不但有了清晰的结构,还有了清晰的思维原理与展开方式,演讲稿的写作才会得心应手。

二、语言学层面研究。

在西方,不论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还是新批评,都非常重视语言学,人们甚至把整个20世纪称为语言学时代。在强调文本研究的过程中,有的研究者看到了文本结构研究和教学中的缺陷,便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

其实,写作学也有这样一种发展趋势:由文本转向技巧,即对写作技巧的研究,也就是语言学层面的研究。所以,演讲稿写作研究便由文本转向了以语言学为重心。(1)在《演讲写作技巧》中,编者列出了47种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来完善演讲稿写作的情况,比如演讲稿写作中如何选词的原则、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增强幽默感、如何表达情感、如何短小精悍等。(2)在《演说文体写作技巧与艺术》中,编者提出了许多技巧:如何以“现有”应“需要”,如何以“灵活”为“机动”,结尾写作要有话则短、画龙点睛等。(3)因为演讲稿是写出来为讲出去服务的,所以许多学者还运用语言学中的语调、语音知识来专门为演讲稿选词提供指导,以达到演讲所需要的效果。(4)研究最为集中的是语言学中的修辞现象在演讲稿写作中的运用。如在《演讲稿写作中修辞运用的原则》中,作者就把夸张、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演讲稿写作中的运用原则作了总结:服务主旨原则、适应听众原则、契合时空原则、风格协调原则。国外也有类似的研究,如肯尼斯・博克的《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关注的就是修辞层面,西方演讲的历史是与修辞相伴而行的。

很好地吸收这些写作技巧,的确能够完善演讲稿的写作。但是,就像在写作学研究中的那样,抛开文本和写作主体来谈技巧很难实现指导的目的。写作要讲究技巧但不全是技巧。要在具体的写作中,通过写作思维的运转,写作措辞的实践,结合技巧的合理运用,进入一种自然生成、落笔生花的写作状态。

三、其他层面研究。

由于演讲具有十分明显的实际社会需求,所以,演讲稿写作的研究到近代进入了十分繁荣的阶段。人们在进行文本结构研究和语言学研究的同时,又发现了多个研究角度和研究领域。首先,对于演讲稿的分类研究就十分流行。比如,《演讲学》就从目的、内容、演讲者等角度来对演讲分类。当然,与之相对应的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演讲,比如按内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法律、道德、礼仪、宗教等演讲。又如,《演讲写作技巧》一书在演讲写作指南部分对专门的演讲类型提供对应的指导,如竞选、就职离职、开业典礼、开幕、答辩等演讲写作的介绍。这不但说明演讲稿写作研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也说明演讲写作研究已经深入到更小更细的层面。

其次,同时期的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演讲稿写作的研究。当写作学研究专注于写作主体时,演讲写作也紧跟而上,演讲者这个实践主体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如《演讲稿写作主体角色的调适》就从主体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几个方面来关注演讲稿的写作。当然,许多关于写作主体的修养和素质等方面的写作学理论同样被引入进来。

再次,在所有的演讲稿写作研究中,对于演讲写作的美学研究最具深度。对于演讲稿的美学研究可以从语言、演讲主体等几个方面来看。从语言上讲,就是要注重表达的音韵美,如《演讲稿如何实现音韵美》一文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阐释实现美感的途径:巧用对仗、设置排比、连续发问、恰当用韵、妙语连珠、引用诗歌。当然,在中国演讲稿美学层面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是李燕杰,他的《演讲美学》就是从美学层面来研究演讲及演讲稿的。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在为演讲著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演讲稿的重要性,开始追寻演讲稿发展的历史轨迹。比如邵守义的《中国演讲史》《外国演讲史》等关注的就是演讲及演讲稿写作理论的历史发展。这些研究各有特色,既拓展了演讲稿的'研究领域,也为演讲稿的深入研究作了很好的尝试和实践,无疑为演讲稿写作在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与不足。

从上述几个层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演讲稿写作研究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文本――结构――语言――主体――分类――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研究对于当时的演讲稿教学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这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演讲稿的研究在当时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总是在发展的,理论研究亦是这样。我们在看到这些理论研究合理的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发展中的不足和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所产生的隔阂,这样,理论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文本――结构――语言――主体――分类――美学”任何一个层面的研究中,我们难以看到一个最接近演讲稿写作本质层面的研究角度――思维,这一点应予重点关注。

首先,最原始的文本结构研究对于演讲稿写作所作的理论指导,给学习者的只是一个轮廓,那就是“开头――主体――结尾”的写作脉络,给人清晰的结构感后,又让人产生如何来填补这三个部分具体内容的忧虑,即使在一些研究中给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如何开头(或者开门见山、或者单刀直入),如何结尾等,真正落实到要写的具体情况时,写作者还是一头雾水。

其次,语言学层面的研究的确涉及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指导,比如写作的小技巧,修辞的运用,语音与语调的关注等。但是,给人普遍的感觉是,没有一个系统的隐性的最有效的指导。这些指导虽然在一些情况下适用,但是否能充分地全面运用呢?这么多的技巧,写作者如何才能全部牢记和运用?这些都是写作者和研究学者最关注的问题。

最后,分类、主体、美学层面的研究都是中观、宏观层面的研究,是作为理论来指导写作的,而思维与措辞这两个层面是连接起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关键,从宏观(哲学、美学)到中观(思维、主体、分类、史学)再到微观(措辞),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全面的演讲稿写作理论体系。所以,写作思维的介入成为完善演讲稿写作理论的关键和必需。

关于写作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美国著名写作理论家、写作教育家唐纳德・奎得曾这样说:“过去大家认为,思维是一种内部的语言活动,而写作是外在的语言表达,这是自然不错的。但事实上,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总要有一定的语言形式。这就涉及思维和口头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的问题。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现当代写作学也十分关注写作思维的理论研究,把思维研究列为写作学整个理论研究体系的关键。有人曾说,抓住写作思维的规律就相当于抓住了拴牛的绳子。演讲稿写作也是一种写作行为,所以,抓住思维研究就抓住了演讲稿写作的关键。

当然,演讲稿写作的思维研究应该遵循现代写作学中的写作思维规律。“从广义上讲,写作思维是指一般的思维规律及其在写作中的体现。从狭义上讲,写作思维就是写作活动、写作行为的思维及其规律。”这两个层面思维规律的结合才适用于真正的写作(包括演讲稿写作)。而从狭义写作思维角度来讲,写作思维研究的是具体的真实的写作行为中的规律,马正平在《高等写作学引论》中称这个阶段的写作思维是“创构思维”,其实就是行文思维;高楠在《写作思维立题》中称之为“表述思维”。这种行文思维的具体化被称之为赋形思维。赋形思维是指文章主题立意的意思、感觉的强化。它在具体文体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在说明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清晰性、透明性、明白性感觉;在文学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抒情感觉、性格感觉、哲理感觉;在理论性文章中形成强烈的说服性空间、证据性空间、理由性空间。”演讲稿的写作与理论性文体的写作要求比较接近。那么,广义的写作思维即一般的思维及其规律在写作中的表现就是把赋形思维实践化、途径化、路径化。我们称之为路径思维。路径思维就是赋形思维的途径、路径、角度,即写作赋形思维的路径思维。路径思维是具体的实践思维,所以,在演讲稿写作中是最为实际的操作部分,也是理论的实践化。同时,演讲稿所要求的感染力(赋形思维)、说服力(路径思维)、得体性(写作策略思维)在写作思维概念内都得到了最好的交叉式证明。

写作思维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中观层面,所有的实际写作的展开都是在思维的“导演”下真正的展开。这个视点的介入是演讲稿写作研究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演讲稿写作中的最为关键的部分――思维。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

我国道教研究综述

据南阳民族宗教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刘秀姊湖阳公主在裕州(今方城县)建炼真宫一座,是为道教在南阳活动的滥觞.该县三贤山庙、黄石山仙翁观、南召县九分垛祖师庙和皇后铁牛庙、南阳县老君堂等,均建于东汉时期.

作者:南阳道协作者单位:刊名:中国道教pku英文刊名:chinataoism年,卷(期):“”(4)分类号:b9关键词: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穷达以时研究综述论文

内容提要:新世纪伊始,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灵商理论,认为心灵智力是人类的最高智力,探究人类灵魂的深度,成为激发人的潜能的核心聚变力、主宰个体成功的主要聚合力、决定个体幸福的主要缔造力。本文从灵商理论提出的背景出发,首先概述了近十年有关灵商内涵的研究进展及其与智商、情商的关系,然后梳理了灵商研究的现状及其教育意义,最后提出了灵商培养的路径。提升灵商,对于个体完善自我、促进入际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灵商;终极智力;内涵;培养路径。

灵商理论认为,灵商(心灵智力、灵魂智力)是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是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灵商是智商和情商有效运转的必要基础,是我们的最高智力;它侧重于对意义、价值、评价的追诉,即“我们用它来提出和解决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它在一个更为宽广、更为丰富,并且不断提供意义的环境里安排我们的行动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用它对行动的某个过程或者某段生命历程进行评价:这一段比那一段更有意义。”

因此,灵商较之智商和情商更好地解释了人类智力的复杂性,心灵的灵动性和创造力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灵活变通的能力(积极的和自发的适应性);高度的自我意识;面对和利用苦难的能力;面对和战胜痛苦的能力;被想象和价值所激励的生命本质;不愿引起不必要的伤害;倾向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询问“为什么”、或者“如果……将会怎么样”等问题,并寻找“根本性”答案的明显倾向;存在心理学家称之为“场地独立性”的特性——具有反对习俗的能力。

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恰当地表明了智商、情商和灵商的区别:电脑具有高智商,它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并且能够遵循规则不犯错误;动物往往具有高情商,它们具有其所在环境的情感感觉,并知道如何作出适当的反应;但是,电脑和动物都不会询问为什么我们拥有这些规则和这个情景,或者两者是否有可能不同或者是更好。[7具体来说,智商可以量化,与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一个人的生存基础;情商难以量化,与非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是一种生活智慧;而灵商不能量化,也与非智力因数有关,反映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的生命意义。蒙田说过:“没有心灵去支使,知识又有何用途?”灵商是使得知识充满活力、生发力创造力的核心物质;它统合着智商和情商,是智商、情商有效发挥效应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同时,智商和情商又是灵商发挥最大效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灵商效能的发挥提供“原材料”,制约着灵商的高度。二、灵商的研究现状及其教育意义2000年,发展心理学家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合作出版《sq:connectingwithourspiritualintelligence》,正式提出了灵商理论,【10】引起学界极大兴趣,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缺少相关研究成果的引入。《sq:connectingwithourspiritualintelligence》出版的第二年,国内学者就马上出版了译本,【ll】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灵商的范本,国内研究者主要从两条线展开对于灵商的研究。

(一)在认识论领域继续探索灵商自身。

尽管上述研究者从认识领域的不同角度继续探讨灵商的内涵,并做了一定的意义延伸,但是核心还是达纳·佐哈与伊恩·马歇尔对灵商所做的界定:一种能够治愈我们自己和创造我们自己整体的智力;一种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价值的智力;侧重于对意义、价值、评价的追诉。

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觉悟”就是意识、理念这个层面的内涵,就是对意义和价值的清醒体悟和把握,而这些都是灵商的主要内涵。开发灵商对于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人际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灵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获取丰富的知识。

丰富的知识是生理基础之外灵商得以存在和发挥效能的必要条件,个体应当努力学习尽可能丰富的知识。一般来说,个体主要有三种途径攫取知识:直接学习、间接学习、社会实践。对于教育来说,灵性课程的设计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同时,还必须以灵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培育丰富的感情世界。

感情是知识和能力正常运行和高效发挥的“活水”,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标志。培育丰富的感情世界,主要应该提高个体的情商,而提高情商又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课程是学校教学心脏,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蓝图,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无论对智商还是情商、灵商的培养都将是有力的促进。

(三)培育旺盛的创新能力。

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三个境界:最低境界是教知识,其次是教方法,最高境界是教心态;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心态的依据就是灵商,而方法是达成灵商的必经途径,因为,灵商就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灵商理论认为,智商和情商不会对规则询问为什么,追诉意义和价值,只能在界限之内玩“有限的游戏”;而灵商则允许人类进行创造,改变规则,变动情景,允许与界限玩“无限的游戏”。因此,旺盛创造力的培育可以有力推动灵商的培养。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 11-05 幼儿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精选17篇)
    党员转正申请书旨在对党员的党性修养、工作业绩、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接下来是一份优秀的党员转正申请书样本,供大家参考借鉴。敬爱的党组织:我是
  • 11-05 小学开放日心得体会(实用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具备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欢迎大家共同分享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予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近日,我参加了
  • 11-05 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接下来,请您关注一些来自名人和专家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将给我们带来启发。心得体会范文锦集我们在
  • 11-05 教学年度幼儿园工作总结(热门21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个性和需求。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
  • 11-05 扫黄打非的心得(热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近年来,网络上的黄色信息泛滥成灾,对青少年的身
  • 11-05 上班旷工检讨书大全(20篇)
    检讨书是一种反思和剖析自己过去行为、错误或不足之处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问题、改进自己,我觉得我需要写一份检讨书了。以下是一些经过优化的检讨书样本,相信
  • 11-05 师爱无疆读书心得(专业19篇)
    在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思考和反思自己对书中观点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 11-05 大学人工智能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工作后,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反思并从中得到启发。或许,现在是时候写一篇
  • 11-05 药师工作计划(优质21篇)
    药师工作计划的目的是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药师工作计划范文1:根据医院的药品使用情况,合理安排药品采购计划,确保药房库存的充足。
  • 11-05 餐饮员工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优秀22篇)
    写一篇培训心得体会有助于梳理、整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将培训内容转化为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通过阅读这些培训心得范文,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最新发展和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