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毕业了教案幼儿园(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16:28:36 作者:薇儿 我们毕业了教案幼儿园(模板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我们毕业了教案幼儿园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标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三、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我们毕业了教案幼儿园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分数数量关系的理解

通过例4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头脑中建立关于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

教学例5

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根据例4中建立的初步猜想,算出算式的积,再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猜想的合理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46的试一试

2、练习

完成p46的练一练

(2)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

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

明确:(1)整数

可以看作分母

是1的分数,所

以分数与分数

相乘的计算方

法也适用于分

数和整数相乘

1、做练习九的第1题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4、做练习九的第5题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五、全课小结

七、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获?还有什么疑惑?

练习九的第2、5题

反思重建

我们毕业了教案幼儿园篇三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

(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

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

美丽的校园

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2)还会眷恋什么呢?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3)为什么呢?

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

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录音,欣赏录象

(2)出示句子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交流

(2)出示句子: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1)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

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二、讲读第三段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毕业了教案幼儿园篇四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我们毕业了教案幼儿园篇五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重难点分析:

l本课故事情节鲜明,文章布局巧妙,父母与孩子的心境变化交替描写,结尾设计独具匠心,教学中围绕中心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描写的方法,积累描述心情的词语,同时能用上文章中的词语及自己已有积累的词语讲述这个故事。

l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关爱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浅显处学生容易理解,但含义深刻之处需要反复品读领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树冠树巅蜷腿气氛

硬邦邦毛茸茸战战兢兢

心不在焉聚精会神提心吊胆天真无邪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读出了孩子的自豪和强烈的好奇心:高兴、指手画脚:因为喜欢,沉浸在兴奋之中。觉得自己做的事很了不起。

突然:看似突然,实际说明孩子一直在想这件事!对他来说印象非常深刻。重复“我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因为他要大家分享他的快乐。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好奇,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危险艰难)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饶有兴趣、情不自禁:不曾意识到危险,缘于对金翅雀的喜爱!

孩子并没有注意到父母心情的变化,只是陶醉在自己发现鸟蛋的欣喜中,也完全意识不到危险的处境。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孩子那份纯真的喜悦和淳朴的爱心。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知道他为什么坦然了吗?放回,一切只为了发现!充满了童真(孩子那份纯真的喜悦和淳朴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害怕吃惊)?生读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老师读,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更不用说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了。体会父母当时高度紧张的心情,同时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感情朗读父亲出现幻觉的部分,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之深切。

师小结:随着孩子危险系数的不断升级,父母的心也越绷越紧,直到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三、精读最后一段,猜测故事情节。

让学生再细致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什么“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引发学生猜测,父亲和母亲会谈些什么呢?孩子在意了吗?孩子把金翅雀的记忆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父母不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就打断他呢?理解父母为了呵护孩子的爱心、好奇心的睿智而深沉的爱。

四、师总结全文

(指板书)全文以金翅雀为线索,文中没有一个爱的字眼,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爱既有孩子对金翅雀天真无邪的爱,更饱含了父母对孩子智慧而深沉的爱,我们相信孩子一定会在父母用心搭建的这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家庭中更自由、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苏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