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实用24篇)

时间:2023-11-26 05:47:43 作者:温柔雨 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实用24篇)

编写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学科的教学大纲和要求,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下面是一份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板书]。

1.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板书]。

杠杆平衡条件:略。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杆 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能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杠杆的平衡条件》

高骏(安徽省宣州区新田中心初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第一文库网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

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量程)。

五、教学过程。

举出实例或联系。

拿出自己事先准实际生活备的实物,踊跃地中的实例。

上讲台操作,其余进行学学生进行观察并习,再现。

生活情景,激发。

讨论。

观察与思考学习兴。

后回答:工具在转趣。动,可以省力,有。

锻炼。

一个固定点,工具没有变形。

观察投影片,

对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确认这。

些特点的存在。明白“支点”

对构成杠杆的重分析实际要性。

观察黑板上。

问题的能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量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骏(安徽省宣州区新田中心初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第一文库网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

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量程)。

五、教学过程。

举出实例或联系。

拿出自己事先准实际生活备的实物,踊跃地中的实例。

上讲台操作,其余进行学学生进行观察并习,再现。

生活情景,激发。

讨论。

观察与思考学习兴。

后回答:工具在转趣。动,可以省力,有。

锻炼。

一个固定点,工具没有变形。

观察投影片,

对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确认这。

些特点的存在。明白“支点”

观察黑板上。

问题的能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

5、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杠杆。

在力学里,典型的杠杆是置放连结在一个支撑点上的硬棒,这硬棒可以绕着支撑点旋转。古希腊人将杠杆归类为简单机械,并且严谨地研究出杠杆的操作原理。某些杠杆能够将输入力放大,给出较大的输出力,这功能称为“杠杆作用”。杠杆的机械利益是输出力与输入力的比率。

《杠杆的平衡条件》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

有关。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板书]。

1.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板书]。

杠杆的七要素: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3.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这节课可以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一、设计意图。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二、设计思路。

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

有关。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2、杠杆平衡的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材分析。

《杠杆平衡条件》是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对使杠杆平衡的条件进行探究。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杠杆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杠杆,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本节课将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个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小实验来体验什么是杠杆的平衡。

(2)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猜想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交流,自主实验并共同分析实验数据来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生通过尝试在分析数据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探究激发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踏实的学习习惯。(2)学生通过猜想、谈论、实践,逐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五、教具仪器:

测力计、钩码、带有刻度的杠杆、铁架台等。

六、教法:

采用科学探究实验的七个要素的探究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总结反思实验。

七、教学过程。

2、提出问题。

现在我用一个大钩码表示大人和一个小钩码表示小孩,我先将小的钩码放到跷跷板上,大家可以看到跷跷板的一端翘起了。那么我要怎样放这个大的钩码,才能使得这个跷跷板平衡呢?有没有同学想要上来尝试一下?(请学生上讲台将跷跷板调平衡)。

此时跷跷板处在平衡状态的,那么什么是杠杆平衡呢?(当杠杆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我们所学习的杠杆定义的知识,同学们认为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跷跷板看作是杠杆呢?

(1)。改变杠杆上钩码位置,观察是什么因素使杠杆失去平衡呢?学生讨论回答。

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之间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使杠杆平衡。

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主要有:

f1+l1=f2+l2f1―l1=f2―l2。

f1×l2=f2×l1。

f1/l1=f2/l2等。

我们得出了那么多猜想,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究竟哪一个猜想才是正确的'。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这四个数据测出来,就可以得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了是吗?测量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那些器材呢?(弹簧秤、钩码、铁架台、杠杆)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为什么要实验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黑板上两个杠杆的作图可知: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便于读出力臂。

天平怎么调节平衡的?(左沉右调、右沉左调)那我们杠杆调节平衡螺母和天平一样,左高向左调、右高向右调。

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好,现在我们已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了。我们现在统一把支点右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当作动力f1,把支点左侧的钩码作用于杠杆上的力当作阻力f2。接下来抽同学为代表做实验,根据我提供的实验器材,操作并记录数据,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一组数据够吗?(多次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请各组汇总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收集几组数据与学生共同验证猜想。

6现在请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分析完以后选派一名代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杠杆在平衡时应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我们通过最初的猜想与假设,到自己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然后通过实验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使杠杆平衡,必需满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7、评估。

八、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巩固与拓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杠杆的应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 “只要您让我有一个地方站着,我就可以把地球推动起来。”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对国王说。“哈哈!你太吹牛了!”国王大笑着说:“你先给我推动一样东西看看,看你讲的话怎么样。”当时,国王造了一只很大的船,可是没有办法推到水里去。即使把全城的人都集合起来,恐怕也不能推动。国王对阿基米德说:“那么,就请你来帮忙吧,把这条船推动到水里去吧,我的吹牛家!”阿基米德满口答应。他精心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和滑轮组合成的机械,末端留了一条拉绳,然后请国王来看表演。这一天,海边,人山人海。那艘大船,长十几丈,高几层楼,确实是一个庞然大物。阿基米德将那一条小绳交给了国王,说:“请你拉一下吧,一切都解决了。”国王半信半疑,手里拿着绳子,先看了看,然后这么轻轻一拉。奇迹出现了:大船移动起来,渐渐地向海里滑去就象耍魔术一样。国王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半天才说:“这,这是怎么回事,莫非有上帝在相助?”顿时,岸上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在这个小故事里,聪明的阿基米德巧妙地运用了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的应用,杠杆对人们有什么应用呢?(投影)(动画1翘翘板) 从幼儿园放学后的小明、小伟和大勇正在玩翘翘板,他们三人一起站在翘翘板上,站在同一边的小明、小伟一下子将大勇翘了起来,大勇怎样才能将他们两人翘起来呢?对,大勇迅速滑向翘翘板的外端,也就是增加大勇的力臂,这样大勇一个人就可以将他们两个人翘起来。对于大勇翘翘板这时候就是一个省力杠杆。这时小明、小伟怎样才能将大勇再次翘起来?他们可以象大勇一样,通过增加力臂的方法,滑向翘翘板的外端;还可以再加上一个人,通过三个人的力量将大勇翘起来。这时对于他们三人翘翘板这时候就是一个费力杠杆。通过上面的动画,可知,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另外还有一种等臂杠杆。 下面请同学通过列举事例或实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杠杆的作用,并加以区分。先举例说明省力杠杆:

1、             羊角锤拔钉子。

2、             起子扣汽水。

3、             压水机的压水通过以上两例可知它们都省了力,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它们是省力杠杆。请同学们看投影:动画2:压水机的压水,压水机的手柄杠杆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杠杆示意图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一下?(板书)一、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省力但费距离。请同学们回答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省力杠杆?出示省力杠杆如:铡刀(图)、瓶盖起子(图)、独轮车(图)讨论:阿基米德运用了发散性思维设想如果动力臂“无限长”,就可以承受“无限大”的阻力,于是沉重的东西都可“撬动”起来。但是如果阿基米德把地球撬起1/10000毫米那么一点的话,他就将在空中划过一个很大很大的弧,一辈子也走不到头。二、费力杠杆下面请同学列举事例或实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费力杠杆:

1、             长木棒提东西。(钓鱼竿)。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图形。

概念。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特点。

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例。

撬棒、铡刀、瓶起子、

镊子、理发剪刀。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图形。

概念。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特点。

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实例。

撬棒、铡刀、瓶起子、

镊子、理发剪刀。

天平。

比应用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解决生活问题。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1、体育室花19.4元买来一筒羽毛球,每筒12个,平均每个多少元?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讲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算钱时可以保留几位小数,为什么?

2、引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1、学习例12(1)。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

(3)汇报:2.5÷0.4=6.25(个)。

(5)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为什么?

(6)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7)演示多媒体课件,验证结果。

(8)小结:在这道题里,应用我们以前学习的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能解决问题吗?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不满5也需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进一法”。

(9)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2、填一填。

列式为:210÷40=5.25≈()辆应用()法取近似值。

(2)把一包150千克的大米平均分成每袋40千克,需要准备几个袋子?

列式为:150÷40=3.75≈()个应用()法取近似值。

3、学习例12(2)。

(2)要求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列式?怎样列?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4、选一选。

(1)做一套衣服要用布2.5m,现有30.5m的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列式为:()。

a、30.5÷2.5=12.2≈12(套)b、30.5÷2.5=12.2≈13(套)。

(2)同学们把75.5厘米的纸条按每6厘米裁成一段做圆环,这个纸条最多能做成几个圆环?列式为:()。

a、75.5÷6=12.58≈13(个)b、75.5÷6=12.58≈12(个)。

5、学生看书本p33的内容,质疑。

6、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有的时候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有的时候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总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1、p33“做一做”的题目。

2、p35第7题。

3、大家今天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个漂亮的地方。(出示漂亮的桂林山水的风景)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游览吗?这里有一种既开心刺激又经济实惠的游览方式——“乘坐竹筏游漓江”。请看:(1)一个竹筏一天租金220元,可乘6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2)我们班有47人,准备乘坐竹筏游漓江,已知每个竹筏可乘6人,得租几个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3)同学们,朴实的桂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一个个精美的竹筏,为桂林的旅游事业争光添彩。我还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做一个竹筏需要10根竹子,请问96根符合要求的竹子能做几个这样的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课本p35第6、8、9题。

《杠杆的平衡条件》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杠杆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

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1、f2以及l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收渔网。

(3)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

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l2,费力但省距离,如(2)等臂杠杆: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九年级科学第三章第三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分类三部分组成。教材安排2课时,因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打算用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和体验杠杆,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三课时杠杆的分类和应用。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本节课是第一节课认识杠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学习第三课时的必备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的必要准备,是力学的重点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杠杆的五要素,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教师引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对杠杆的平衡的条件的理解有个前概念,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的迁移,认为只要动力和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可以,所以突破这个错误的前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杠杆的平衡,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很明确:探究杠杆的的平衡条件,细化下去我觉得有以下四个难点:

1、理解杠杆的的平衡,我准备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平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平衡呢,提示类比二力平衡。从而得出杠杆的平衡是指在动力、阻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另外补充缓慢或匀速转动也就看成杠杆处于平平衡了。

2、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猜想,猜想之前先让学生体验杠杆平衡,不同位置,力的大小不同,杠杆在各种情况下仍能平衡。实在猜想不出,可以让学生翻阅书本,从资料中获得猜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3、实验设计时对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理解。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平衡,这样既是对杠杆平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比较方便。

4、对为什么要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我的处理是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第一组实验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平衡,然后分析第一组数据,杠杆平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平衡概念等有比较熟悉;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另外能运用常用的实验测量工具。

2.学生现状。

九年级学生对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平衡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1、复习引入。

通过两题杠杆的作图题,复习杠杆五要素。通过习题复习杠杆五要素,可以避免知识的枯燥呈现。通过作图可以强调力臂的概念,这样可以为之后的实验的顺利测量提供保障。

2、概念的提出。

先通过演示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的转动情况,然后展示杠杆停止时的状态,提问:为什么不动了,让学生思考到平衡,再追问那杠杆怎样算平衡呢,提示类比二力平衡。

3、杠杆平衡的体验。

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体验如何使杠杆平衡,感受用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通过活动学生既感受了杠杆的平衡,又可以通过活动提出:杠杆的平衡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呢?通过不同的位置所用力的大小不同,体会杠杆的平衡跟力和力臂都有关系。那到底力和力臂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使杠杆平衡呢?从而引出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活动。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2)做出猜想:因为有体验杠杆的平衡活动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跟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动力和阻力臂的大小有关,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具体满足什么关系呢?是动力等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吗?有了刚才的体验活动一部分学生应该可以否定这个答案。让学生放开猜想,学生肯定会去看书,即使没有也可以让学生看书,最后得出准确的猜想。

(3)设计实验:有了体验杠杆平衡的活动,学生肯定会想到用这些器材,为了让学生体会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意图,我首先让杠杆在倾斜的情况下静止,让学生思考杠杆是否平衡,这样既是对杠杆平衡的概念的巩固,又引出力臂测量的困难。让学生找出并测出动力和阻力,动力和阻力臂。让两个学生上台测量,感受测量的困难和不准,然后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再让学生测量力臂。对比之下让学生选择哪种情况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比较方便。(提醒学生最后可以直接在杠杆上读出力臂)。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通过摄像头展示设计较好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布置第一组数据的要求:左边4个砝码2格处,右边2个砝码找出应该在哪个位置平衡,主要为下面数据处理解决多次实验的目的的理解)。

(4)实验探究:这个环节并不难,学生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强调每次实验前应调平)。

(5)数据处理:先讨论第一组数据,杠杆平衡后四个数据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猜想会得出乘积相等,教师提出他们的和是否相等,然后让他们分别计算其他组是否也成立,从而理解如果只有一组数据,会有偶然性,不能得出规律。

(6)得出结论:。

(7)应用巩固:

先规定左边是4个砝码,6格处,右边有几种方案能使杠杆平衡。

杠杆教学设计精选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述两种思路中,您赞成哪种方法,理由是什么?谈谈您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及设计意图。

我的选择是第二种思路。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一种物理模型,杠杆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认识,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并考虑学生对模型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先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通过“做”来体验杠杆、认识杠杆。再通过学生熟悉的跷跷板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物理环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提高发现式、探索式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满足他们创造的愿望,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我是如此设计的,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根据目标和本节教材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要求学生课前准备:

(1)寻找生活中与杠杆相关的图片和工具,例如:各种用途的剪刀(理发剪、手术剪、手工剪、园艺剪等)、指甲剪、镊子、钳子、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等。

(2)绘图工具:直尺、铅笔。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有关。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平衡的条件;

杠杆科学的教学设计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探究型。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注:画力臂方法:

(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

(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

(3)标明力臂。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

2.杠杆平衡条件:我们知道天平平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平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探究: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平衡条件。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平衡),一边不平衡,现在如何使其平衡?生:找几个同学做几次,使钩码在不同位置时,杠杆平衡,并记下钩码个数和力臂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力臂长度),记在课本表中(使用前调节使杠杆平衡)师:大家观察上表数据发现什么特点?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条件:略。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1.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能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教学设计

知识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1、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杠杆的七要素:

注:画力臂方法:

(1)确定杠杆支点和力作用线;

(2)用直尺或三角板作支点到力作用线垂直距离;

(3)标明力臂。动力和阻力可以在支点两侧,也可在支点同侧,当力与杠杆某部分重合时,力臂才恰好是杠杆本身一段长度。

2、杠杆平衡条件:我们知道天平平衡时才能读数,这时横杆这根杠杆平衡了,这时左右盘质量有什么特点?探究:我们现在探究一下杠横平衡条件。现有杠杆和支架,但没有刻度,如果在一边用细线挂钩码(支架原来平衡),一边不平衡,现在如何使其平衡?生:找几个同学做几次,使钩码在不同位置时,杠杆平衡,并记下钩码个数和力臂长度(用刻度尺测量力臂长度),记在课本表中(使用前调节使杠杆平衡)师:大家观察上表数据发现什么特点?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能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要求: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物理结论的能力。

德育要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并能运用解决简单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示意图,且能正确找出各种器具的支点。

教具:

抽水机模型、瓶起子、镊子、扳手、羊角锤、天平等,跷跷板挂图,细线。

探究性实验:杠杆平衡、杠杆和支架(不带刻度)、钩码若干、刻度尺。

课型:

探究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录像片或图片。

看录像片:

(1)古代埃及人用杠杆搬动巨石修金字塔。

(2)游乐园里小朋友玩跷跷板。

(3)农村里从井里提水的压水机的杠杆。

(4)钓鱼。

(4)缝纫机的脚踏板。

师: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如钳子、板手、螺丝刀、瓶起子(出示实物)等。有些机械是复杂的,如车床、收割机等复杂机械由许多简单元件组成,其中象杠杆、滑轮等,初中我们主要研究杠杆、滑轮。

(二)新课教学:

大家看这些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一个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根绕着固定转动的硬棍。

[演示]。

撬棒撬石头的投影片。

[板书]。

1、杠杆:

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师:杠杆是不是一定是直的?“硬棒”如何理解?

学生:看图理解。

师:“硬棒”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杠杆的结构及有关名词:

对照杠杆撬石头投影片讲杠杆结构。

[板书]。

杠杆的七要素:

这个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师:如果动力是阻力二倍,那么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使用带有刻度支架)介绍实验目的方法。

3、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归纳杠杆的分类及各类杠杆的特点。

(1)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省力杠杆 特点是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2)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 特点是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3)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 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请学生分别举例。

小结:

1、本节课主要掌握动力等七个要素,能够熟练找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能正确作图。

2、能够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简单问题。

杠杆教学设计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量程)。

展示图片:一个人正在用一个巨大的杠杆撬动地球。

提问: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能联想到什么?

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个词。

观察,交流感想,并踊跃回答,说出自己的看法。

会心地接受,体会到“一人之力可以撬动地球,使用杠杆似乎是可以省力的”,急于了解有关杠杆的科学理论。

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引入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帮助人们工作的工具,实质上都是杠杆。

同学们能举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杠杆的实例吗?

出示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羊角锤、起子等器材,让学生选择工具起出钉子、打开饮料。

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都像杠杆在撬动重石一样(投影片),可以绕一个固定点转动,本身没有变形。

阿基米德要的那个支点,是指图1中的哪个点?为什么这个点如此重要?

杠杆: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杠杆五要素:

1

.支点o:

2

.动力f。

1

3

.阻力f。

2

4

.动力臂l。

1

5

.阻力臂l。

2

点拨:力臂可简称为“点线距”

举出实例或拿出自己事先准备的实物,踊跃地上讲台操作,其余学生进行观察并讨论。

观察与思考后回答:工具在转动,可以省力,有一个固定点,工具没有变形。

观察投影片,对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确认这些特点的存在。

明白“支点”对构成杠杆的重要性。

观察黑板上教师的板示,在笔记本上画图,标出杠杆的五要素。

着重从数学角度确定力臂的定义,回答:“点”“线”“距”的含。

观察、思考后举手回答。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学习,

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直尺、铅笔、橡皮等文具,做一个杠杆水平平衡实验。

将学生猜想写在黑板上,并鼓励有创意和科学思维的猜想。

发放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请同学们利用老师刚才所发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探究。

在学生进行初步设计后,组织交流设计思想,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

(1)实验中动力和阻力是人为规定的;

(3)设计一个好的表格对探究活动是否能成功很重要。

请同学们针对所要测量的内容,参照教材p77所示“实验探究”,设计好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动手进行实验。

测量次数f1/nl1/cmf2/nl2/cm123456。

让完成情况较好的实验组报告实验结论,组织学生对上报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综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板书中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

1

l

1

=f。

2

l

2

学生猜想:

(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熟悉并清点器材,学生设计实验,确定需测量的物理量、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通过交流回答:

(1)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可以用钩码的重力和个数确定,或者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2)力臂大小可以通过数格子数确定。

(3)使杠杆水平静止是平衡,但在其他位置处于静止状态也是平衡。

分析数据,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对实验结论进行确认。

(1)探究活动:

准备好一个书包、一根1.5米长的杆,

请一位同学体验撬书包的方式和感觉。

(2)将杠杆按其动力臂与阻力臂的相对长度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杠杆的特点及功能做一总结。

杠杆分类力臂关系平衡时力的比较特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力距撬棍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力距铡刀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费距离天平

体验撬书包的感觉:书包离肩很近,感觉轻松;书包离肩很远,感到吃力。发现杠杆在不同的情况下既可以省力,还可以费力。

理解杠杆分类原理,结合实际记忆不同杠杆的特点及应用。

切身体验,加深影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

分类总结,便于记忆。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要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难点:杠杆五要素的确定;画力臂。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在这个探究实验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紧贴生活创设思维的空间,为学生拨开云雾,展开猜想的翅膀。

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3、营造宽松环境,培养敢想敢说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往往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这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小桶装沙、硬币等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小学生六年级秋天(热门16篇)
    优秀作文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描绘让读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有所帮助。随着树叶的舞蹈,夏天的脚步声渐渐远了,
  • 11-26 四个白皮书研讨发言(模板16篇)
    发言稿的开头应该引起听众的注意,可以使用引用、提问、故事等方式来吸引听众的眼球。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演讲者选择在网上发布他们的发言稿,以下是一些网络上热门
  • 11-26 青年与国家高三(专业21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多读书、多积累知识,掌握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作为一个年轻人,既然生活
  • 11-26 生态环境保护检查材料(模板18篇)
    汇报材料能够帮助我们向上级或团队成员展示我们的工作进展和成果。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汇报材料样本,通过参考这些范文,您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出优秀的汇报材料。
  • 11-26 幼儿园折纸手工课教案(模板20篇)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件。幼儿园教案范文展示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育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11-26 牧场之国教案设计(精选23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包括评估和反馈环节,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份精心准备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 11-26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读后感(专业12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和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让知识更加深入和牢固地扎根于我们的大脑中。下面是一些读者们的感受和思考,你会发现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是
  • 11-26 雾都孤儿的读书心得范文(18篇)
    读书心得是对自己阅读能力和思维发展的一种锻炼,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书心得,希望可以给大家在读书和写作方面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 11-26 哲学小论文(精选16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作品中的优秀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本,它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参考和启示。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
  • 11-26 护士护理部工作计划(汇总18篇)
    护士的职业发展有很多机会,可以深入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和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护士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根据卫生部关于“示范工程”的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