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数乘除法教案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汇总10篇)

时间:2023-09-24 21:25:23 作者:灵魂曲 2023年小数乘除法教案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汇总10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一

小数乘法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现在讲一下讲完两节课的感受。

整节课还是我主导的多,学生主动发现的少,是我太心急了。工作一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样讲课了。

小数乘法先让学生回顾了小数乘整数,回顾买3个水杯多少钱?

学生口算3.2×3=9.6。

然后提出问题:爸爸又想买草莓,根据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知道单价乘数量就是总价。

列式为9.9×0.4,首先进行估算,需要的钱少于4元。然后进行精确的竖式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对于计算过程也会理解。

但是,真正在交上来的作业过程中,却漏洞百出,让我的内心甚是惶恐。

作业主要出现的问题是:

1.小数乘小数的竖式出现错误:0参与运算过程当中。

2.竖式当中末尾不划0。

3.小数点直接下拉到竖式中或者计算原理不清楚。

上式中,第一幅图片10.5=2.1×5。

第二幅图片0.86=0.43×0.2,0.43=0.43×1。

第三幅图片10.5=2.1×5,6.3=2.1×3,第一位因数按小数计算,第二位因数分别按整数计算。

4.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当中出现。懂原理,但是不会写简便形式。

上式中0.0190=0.38×0.05,0.076=0.38×0.2。

该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呢?下面是预设的解决办法。

假设一:学生不懂原理。该如何解决。

具体方法:说过程。

先出示几道错题,让学生感受下混乱的竖式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

小数直接参与到计算过程当中。

假设二:学生已经懂原理,但不会写正确的计算过程。【老师直接指导】

具体方法:课堂上集中解决。写出几种错误形式供学生参考。

多余的计算:000。

计算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数的大小。

实施效果:再次对交上来的作业,学生的格式情况良好,除个别学生需要再辅导外,基本上都能写出正确的小数乘法竖式。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二

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本班有51名学生,其中男的有27人,女的有24人。从上学期的期末检测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也有10位同学基础比较差,最简单的整数乘法都不会计算。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有合作学习的习惯。同时,在学习小数乘小数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和小数与整数相乘,这对学习小数乘小数已有了些基础,现在来学小数乘小数应该一不很难。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3、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道理。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三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这样归纳: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根据前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致的,都可从由积的变化规律中得出,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关键在于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思推的高效性,也免计算时的枯燥无味的感觉。而教法上更多地可以依知识的生长结构近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和掌握。

小数乘小数是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以为这一知识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重点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算理,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可事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由于对难点问题——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处理得不到位,所以在课后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比较多:1.方法上的错误。例如在教学例3(2.4×0.8)时,学生能流利地说出先将两个因数分别乘10.这样积想当于来100,为了使积不变,最后还要将积除以100;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算理与方法结合起来,不能正确地解决积的小数点的问题,2.计算上的失误。(1)部分学生在积的末尾有0时,先画去0再点小数点;部分学生在遇到因数是纯小数或因数中间有0时,还要将0再乘一遍。(2)因数的数位较多时,个别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如4.8×0.24的竖式下直接写出152,没有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数等,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自已的课堂,审视自已的教学,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四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参与教材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其实质就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而归纳而成的。

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1.2x0.8的因数1.2和0.8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9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96的1/100,所以1.2x0.8=0.9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

接下来,我出示两道计算6.7x0.3和0.56x0.04,让学生在利用0.8x1.2所得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排列出0.8x1.2因数一共有位小数,积0.96也是两位小数,6.7x0.3中因数一共有两位小数,积也有两位小数,0.56x0.04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积也有四位小数,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

在知识的巩固过程中,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x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0.29x0.07,先29x7计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五

今天上午经过精心的准备,邀请实习教师走进课堂听课,课题是《小数乘小数》(教案已发),下面谈谈今天教学后的反思。

说是学生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该重点关注的。这节课孩子能说的有课前的复习题:根据乘法算式说出积的小数位数;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可以先用整数乘法来计算;归纳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怎样点积里的小数点;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说出来,所以我管好自己的嘴巴坚决代替学生说。而我就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说,说得不完整我再请其他孩子来补充说,需要所有孩子都说得时候,我就让他们同桌互说。

例题是小数乘小数,是新知识;但今天这两节课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就放手让他们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有的孩子说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就是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方法来计算,再点小数点,所以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时候,也是先按照整数乘法方法来计算,再点小数点(这类学生是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的);有的孩子说:我先把3.6扩大10倍,再把2.8扩大10倍,然后再把积缩小100倍来想的(这类学生是通过预习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总之是解决难点了。

3、培养学生提问意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节课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提问的空间:解决完房间的面积后,我问:你还能提一个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课的最后,我问:你还能提出比较复杂一点的问题吗?孩子们能根据我的设计提出有解决价值的问题,使得练习有了一定的层次性。

在比较中找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比较中归纳计算方法。

(1)、例题与复习的比较,从而引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小数乘小数;

(2)求阳台面积与求房间面积比较,引出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新问题,但比较后得知,计算的方法是不变的,进行了知识的迁移,从而得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3)最后求总面积的两道算式的比较,引出把整副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求阳台比房间小多少的时候,引出先用房间的长(3.6米)减去阳台的宽(1.15米)来计算比较简便。这里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计算,但通过比较使所有学生感知到简便的列式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1)今天首先教学的b班,孩子们表现的很不错,我基本上是按着教案中的预设进行教学的。等到了a班,学生思想活跃,原本的一些设计就要跟着他们稍微调整。估算意识的渗透,b班是先估再算,a班是先算在估,这时处理估算的作用就有不同,a班算完了估,渗透了用估算来演算的教学思路;b班就是提高估算能力的一个小环节。

(2)b班比较顺利,就带来了一个好处:时间宽裕,所以有时间将练一练第二题全部上课堂练习本;a班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就让他们自己任意选一题做,然后进行讲评。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六

教学片断:

1.出示课本例题7的小明房间和外面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小明的房间面积是多少?阳台面积是多少?

生成: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一共是多少?房间面积比阳台面积多多少?

2.求小明的房间面积,怎样列式?

预设:3.8×3.2=小数乘小数怎么计算?让学生说一说准备怎么算。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学生板演(正确的),展示另一个学生的算法(错误的)。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计算的想法。

生:把3.8看成4,3.2看成3,3.8×3.2≈4×3=12平方米。

【反思】:教材中先要求学生用三种估算的方法,体会房间面积的大小范围。而根据实际经验,学生其实潜意识里觉得估算就是四舍五入法,其余两种估算他们是很难想到的,那么我势必要在这里花较多的时间教授估算的问题,这与本课的重点不符。于是我便把估算设计到了后面,让学生明确通过估算可以初步确定哪个积才是合理的。但是评课的沈老师觉得我这是没有认真解读教材。当然他说的我没有让学生自己来判断121.6与12.16哪个正确的方法,如果估算放在前面教学,让学生结合刚才的估算就自然而然会判断了。实际上我在之前教学五年级的时候,试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回答完全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好,他们基本不会把估算和计算结果联系起来判断。在平时的计算中,学生往往都是直接计算,而不会先估计,所以我此次设计想让学生在计算的结果上,养成用估算方法初步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当然,沈老师说我后面的计算全都没有提到估算,我承认确实是这样,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估算意识,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3.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独立列式,展示学生的作业。

【反思】:本来我想展示学生错误的答案,可以让课堂冲突性更强。谁知让沈老师觉得我是之前小数乘整数没教好,所以在这堂课还要去强调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这个旧知。看来公开课需要伪装,我的侧重点完全偏离轨道了。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七

今天教学《小数乘小数》,教材以计算布告栏玻璃面积为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再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从昨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在理解算理时,没有学生借助情境。因此,教材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情境本身的设置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有用,但对学生而言并无实质的作用。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相比较,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因此,我把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发现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中以1.2×0.8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结果是9.6与0.96的争论中,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把因数0.8保留整数计算,1.2×1=1.2,准确的积肯定小于9.6,不可能是9.6。于是,很多学生想到了把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迁移到了新知,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证明了0.96是正确答案。再以2.9×7.12、0.24×1.5 细化过程,巩固算理。借助学生的竖式,有学生把2.9写在上面,有学生把7.12写在上面,从对比中学生明确数位多的写在上面比较简单。小数点对齐的竖式与末尾对齐的竖式对比中,学生理解了我们实际上是看作712×29计算的,整数乘法是个位对齐,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也应该是末尾对齐,小数加减法要求小数点对齐,小数点的确定中再一次巩固算理。

通过这样的三道计算题,学生基本计算障碍已被扫清,关键是如何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如果只是用计算为强化训练,课堂单调枯燥,索然无味,学生无兴趣可言,一些计算策略、方法也无法更有效的形成。通过设置有思维的“陷阱”的练习,突出重点难点关键点,真正激起学生思维的震撼,亲身体验计算方法的生长过程,从而有效形成计算的技能。

练习一:根据182×23=4186请你快速找出积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

1.82×23 18.2×2.3 1.82×2.3 0.182×0.23

让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再一次理解算理,并可以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在快速回答时,学生体验和感悟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

练习二:182×23=4186,如何让等式182×23=4.186成立呢?

再次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数,确定因数的位数。在学生的不同答案中,学生又一次感悟到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与积的位数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思维认识上的一次升华。

于是,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探索,对于小数乘小数,怎样迅速的确定小数点的位置?你有什么经验?交流中,对于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得出非常自然,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归纳得很到位。

练习三:1.25×3.2=4,想一想,这一题做对了吗?

本节课我不是用大题量训练来强化计算方式,而是从练习设计上触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生长。

作业反馈:作业本上的练习难度大,课堂上重视竖式计算,对于口算,后进学生脱离竖式有点茫然,需老师的指点。对于※号题,根据138×25=3450,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 )=3.45 ( )×( )=345。个人感觉对于第一节课后就是这样有思维的练习,一部分学生还真有点不知所措。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八

苏教版第9册86页例1、87页“试一试”、“练一练”,89页1、2题。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估算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一、复习:

0.8×3=

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谈话:哪些同学有自己的小房间,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回忆小数和整数相乘的方法,为后面概括小数和小数相乘的法则作铺垫。谈话过渡自然。)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

(2)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房间长3.6米,宽2.8米。

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

列式后说说和我们以前学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房间面积和阳台面积的算式同时列出,便于一扶一放。)

让学生先估计一下。

3.6×2.8≈()

想:3×2=6(平方米)

4×3=12(平方米)

房间的面积在6-12平方米之间。

还可以怎么估算?

4×2=8(平方米)3×3=9(平方米)3.5×3=10.5(平方米)

哪一种估算方法比较好?

(3)猜:列竖式怎样算呢?可以先按整数乘法算吗?

3.6×1036

×2.8×10×28

288288

7272

1008÷1001008

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4)学生讨论得出:

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1008就要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0.08。

这个结果与我们刚才猜的和估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先估计得数,然后根据估计的得数猜小数点位置,再用算理验证小数点的位置是否正确,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挥估算的作用,体现估算的价值。)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九

由于本人执教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其中的一篇教学实录给我很大启示,并按照此教学思路在我班进行了尝试,效果很好。下面是我结合范本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整理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一、深刻把握教学内容,指导教学设计。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中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学生根据前面的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迁移归纳成,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指未化简的)就是几位小数。

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而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算理形成。

1.创设什么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数学情境可以分为两种: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情境,从数学知识本身的生长结构出发设置的情境。

所谓“有效“,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能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能为数学思维的生长提供土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择不同的情境。

苏教版教材以计算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需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再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样,虽然符合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但情境本身的设置对于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推导过程,并无实质的作用。相反,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以此知识的生长点作为问题情境是可行的。

因此,本节课我对教材的呈现方式作了调整,首先通过小数乘整数的推理计算,引导学生弄清计算方法。再出示小数乘小数的题目,自主探索。在掌握方法后再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怎样让问题情境富有“吸引力”?

小数乘小数的最关键的地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适当弱化积的计算过程,重点突出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可以保证学生思维的高效性,也避免计算的枯燥无味的感觉。

因此,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做题目、再总结,做题目、再总结的机械循环。我通过四次反复的出示根据整数乘法的积,,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每出现一次,都有新的要求,每完成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小数乘除法教案篇十

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的经验,再次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

先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其作用是:

1、提供小数乘小数的生活素材。由计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

3、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的教育。

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1.2扩大到它的10倍是12,0.8扩大到它的10倍是8,计算后的结果是96平方米,这个过程表述的虽然不如教科书呈现的那么简单,但它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