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手抄报(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22:24:39 作者:文轩 最新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手抄报(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手抄报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

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

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者叫立方体。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手抄报篇二

常州市勤业中学仇海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

[4][5]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手抄报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新课改理念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兼顾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实验教材的使用,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内容的加深,孩子们已呈现出了两级分化的趋势。

三、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学生对整数有一定的认识、会计算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具体安排了6个情境:在“数的世界”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倍数与因数,并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在“探索活动(一)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2,5的倍数的特征,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学生将学习找因数的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解决问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5,3的倍数特征,了解奇数和偶数。在探索非零自然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一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进行再认识,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运算、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中部分与整体的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在1—100的自然数内,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及相应面积的计算。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本单元具体分为6个情境:在“比较图形的面积”中,主要是一方格纸为载体,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各种不同形状图形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有多种方法;在“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会画图形的高;在“探索活动(一)”“探索活动(二)”“探索活动三”中,教材首先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相应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探索所求图形的面积。在利用不同方法进行转化后,教材引导学生比较转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以启发学生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方法,并用语言和符号加以表达。最后,利用探索到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前面提到的以及一些新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比较面积大小的多种方法;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在第二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

本单元安排了2个情境:在“组合图形面积”中,重点让学生探索如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基本图形;在“探索活动”中,主要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手抄报篇四

本单元文体都是小说,主题是少年生活。所以教学重点为两个:一是小说的学习,通过情节、语言,分析感受人物性格,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建议采用思路教学和人物分析教学方法;二是感受和体验作品中所反映的少年生活,并联系生活中自己的少年生活,激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9、故乡

一直来我们把《故乡》定位在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旧中国农民的辛苦生活。然而这样的理解明显带有时代和政治色彩,而且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显得十分牵强。这篇小说比较深刻全面地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生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的过程。这样的悲剧在今天或许还在演绎。不过是麻木的特点不同而已。

2、从闰土、杨二嫂的身上可以看到旧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渴望故乡可以说是渴望一个纯真、美丽的精神家园。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庸俗化,使作者感到十分的失望。

以上几种主题的理解都是可以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一方面结合小说的时代、人物探究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联系现代社会的现象理解小说反映主题的典型性。

第二个教学建议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分析上,学会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推演出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运的原因。这个环节的处理一定要注重细节,注重落实在具体的语言上。

第三个教学建议是因为小说篇幅比较长,人物较多,思想深刻。所以更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和自主探究。要放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和分析讨论,切忌教师的分析或教参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自主阅读,梳理故事情节,自主设计问题。

第二课时:问题反馈和探究,人物性格分析。

第三课时:主题理解和作品延伸。

10.孤独之旅

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杜小康在因家道中落,随父远离家乡去放鸭。因而失去了上学机会,也失去了同学、朋友。过早得经历人生成长的艰辛。但是这个孤独之旅也促使他的成熟,使他很快变的坚强、勇敢。这个经历看似是杜小康独有的,其实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这样的经历和磨难,没有这样的经历和磨难的人可能永远不会“长大”。被“抛”后的精神转变,是成长的催化剂。

小说着重描写了小康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历程,而且善于通过其它事物来映照小康的心理,如鸭子的活动、周围环境的.渲染等。所以这篇小说不仅写出了一个少年成长中普遍的心理历程,而且构思巧妙,写法独特,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教学建议: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梳理情节,讨论主题。

第二课时:学习写法,体味语言。

11、我的叔叔于勒

这是一篇老文章,小说反映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金钱与人情之间的矛盾。文章非常真实又非常赤裸裸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丑陋本质。小说篇幅比较简短,故事情节比较清晰,主题也比较突出,所以理解起来不会有很大的困难。但是小说在技巧运用上十分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要注意让学生多比较,多体会。

(1)围绕菲利普夫妇一家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安排情节,使小说情节跌宕,悬念叠出。并且在人物态度不断变化中,把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2)“我”的形象在小说中虽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他的对这件事的态度,暗含着作者的态度,所以需要认真探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感知,分析菲利普夫妇一家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第二课时:通过比较法,探究小说情节安排的特色。从“我”的作用入手,进一步探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手抄报篇五

一、神机妙算我能行!(共35分)

1、口算(5分)

2.4×5=0.9-0.52=3.99×1=0×3.52=12.5×8=

2、列竖式计算(12分)

42×5.45.6×1.80.25×0.046

(保留两位小数)

3500×0.961.08×250.12×0.44

(保留到十分位)

3、怎么简便就怎么算.(18分)

0.125×320.78×1013.26×5.7-3.26×0.7

56.5×99+56.51.25×213×0.819.625-(4.716+9.625)

二、填空。(共28分)

1、根据321×23=7383,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3.21×23=3.21×2.3=32.1×2.3=

32.1×0.23=3.21×0.23=321×0.023=

2、在下面的圆圈里填上“”、“”或“=”。

23.2×0.9○0.915.6×3.2○3.2×15.6

1×0.36○13.6×5.2○52×0.36

3、5个1.6相加,用加法表示是,用乘法表示是(),

结果是()。

4、0.35×2.73的积有()位小数,a×2.3的积是三位小数,那么a至少是()

位小数。

5、0.27扩大到它的100倍是()。325缩小到它的是()。

6、填空。

31.69618.94530.463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精确到百分位

7、一块玻璃长是1.2米,宽是0.85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平方米,如果每

平方米的售价是18.5元,这块玻璃是()元。

三、判断题(共5分)

1、0.36时=36分。()

2、一个数的1.65倍一定大于这个数。()

3、两个小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1。()

4、“1.6×0.35×5=0.35×(1.6×5)”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

5、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积不变。()

四、文字题。(共6分)

1、1.25乘4.2减5,差是多少?

2、比4.7的1.5倍多3.05的数是多少?

3、3.5与4.9的积是多少?(精确到个位)

4、25.26的3.6倍是多少?(保留两位小数)

五、我能解答生活问题。(共26分)(第4题6分)

2、湘江花园的一幢大楼有16层,每层高2.96米,这幢大校高约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门票成人:每张4.5元

儿童:每张2.5元

3、小玲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游玩,只见入门处写着:

请你帮她算一算,买门票一共要几元?

4、小兰家每天平均用电2.3度,八月份她家共用电多少度?如果每度电0.79元,她家八月份一共应缴纳电费多少元?(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5、学校食堂的面积是100平方米。用边长0.8米的正方形砖铺地,150块够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