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 农业病理学实习总结(汇总8篇)

时间:2023-10-03 06:52:33 作者:琉璃 2023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 农业病理学实习总结(汇总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一

从13号到17号我们一共在植物病理上实习了五天,先说一下实习内容吧:第一天,pda、na培养基的制作,第二天,标本采集制作及真菌分离,第三条标本采集和细菌分离,线虫分离。第四天,标本采集制作线虫观察。第五天,标本整理,测定孢子数量大小,实习总结。这就是这五天来的工作了。

开始不懂只要与正常的有差别就把病株才回来所以弄了好多,但大部分都没病,后来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及与病株对照,自己也就可以认得出来病株的大概样子及所表现出来的病症。通过这次实习,才明白往往看到的很难办很复杂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你看到的表象也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难,那是因为你把事情的本身给扩大了,变成了你的假想敌。只要你去用心做了就一定能做好,只要有一颗平静的心。

上学期学的这门课程,到现在其实也忘得差不多了,尤其病害的症状,传播及防治,其实那会儿学的时候就挺抽象的,总是会把各种病症混在一起分不清楚它的传播方式,出现病症……通过这次实习是我们更直观的对它了解,这次我们组一共采集并制成了29种病害株,新疆最主要的作物是棉花、小麦、玉米。

就这三种作物的病害:棉花枯萎病(黄萎病一般8月之后开始发病),小麦的条锈、叶锈、白粉病,玉米的瘤黑粉病……对于这次教学实习,可谓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使得即使今天在实习点实习了看到不正常植株,也要看看它得了什么病,看到虫子也要认一下是哪个科哪个目的,如果再能知道怎么治疗,怎么防虫就更好了。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二

病理学实验是我在大学期间进行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次实验学习,我不仅学习到了病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实验技能,还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的细致观察、数据分析与研究、实验结果的解读以及对未来实践的展望等方面,详细阐述我在病理学实验中所得到的体会与心得。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病理学实验中,我们需要提前熟悉实验的内容和步骤,了解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并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实验前,我阅读了相关的病理学资料和文献,了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我还与同实验组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和合作,共同商讨了实验的分工和时间安排。通过这样的准备工作,我对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对实验的把握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观察和记录。病理学实验需要细致的观察,了解病理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在实验中,我不仅仅是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还要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染色情况以及相关病理变化等来判断实验的结果。同时,我还要及时记录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观察结果,以备后续数据的分析与研究。通过这样的观察和记录,我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并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数据分析与研究是病理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需要经过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统计学方法和相关的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规律。同时,我还进行了文献搜集和阅读,比较实验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我的实验结论。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与研究,我不仅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结果的解读是病理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实验中所得到的结果需要经过系统的解读和分析,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和意义。在实验结果的解读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论。我还需要注意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判断其是否具有学术和应用价值。通过实验结果的解读,我加深了对病理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提高了自己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对病理学实验的总结时,我对未来的实践做了展望。我意识到,病理学实验是一门既需要理论支持又需要实践指导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将继续加强病理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我还将深入研究病理学的前沿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为病理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通过病理学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体会和心得。我认识到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成功实验的重要保障,实验过程的观察和记录是实验结果的有效支持,数据分析与研究是实验结论的科学基础,实验结果的解读和展望是实验的深度意义。通过这次实验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三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 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 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四

植物病理学是农业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近日,我参加了一次植物病理学的讲座,讲座让我初步了解了植物病理学的知识。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植物病原体的分类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植物病害的原因主要是由植物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原体按生物学特征分类主要是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真核生物。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在植物寄主上引起的病害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制定不同的防治措施。

二、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除了对植物病原体的分类,讲座还详细介绍了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植物体质、改善生态环境等,治疗措施包括化学药物治疗、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在采取防治措施时,需要根据植物病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治疗病害。

三、病害防治注意事项

除了介绍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和防治方法,讲座还强调了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例如,应该选择环保无毒的药物来进行治疗,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防治工作要坚持科学性,不应该盲目攻击植物病原体,而应该注重植物的生态平衡。

四、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讲座中,我了解到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能有效地防治植物病害,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损失。因此,做好防治植物病害的工作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五、结语

参加植物病理学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我了解到了植物病原体的分类、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这对我以后从事相关工作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对植物病害的防治需要注重科学性和环保性,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五

学习农业病理学快一年了,自从接触这门课程到现在,我感觉到这门课程是一门很重要,又很实用的专业课程,在学习农业病理学的过程当中,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未被重视的这门学科,以及书中所讲到的各种病害,学到了一些识别病害的方法,对病害如何进行病害诊断等。由于不同的病害是由不同的病原物引起的,在不同的作物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在学习农业病理学时,可以看到各种不一样的症状。但是,也存在一些病害虽然是由不同的病原物引起的,但它们在作物上的表现症状却是很相似的,给初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而没有太多经验的我们在确定植物病害造成一定的困难。然而,还有一部分病害的症状特点非常明显,十分的容易辨别区分,如玉米的锈病,烟草的茎基腐病等都是很容易辨别的。在学习植物病害的同时,也学到了如何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措施对病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减轻发病的程度,在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的同时,又可以减少单一措施使用农药而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好农业植物病理学,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在农业生产中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感到学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能是同学们普遍存在的:

2 其次是实验室的有些病原玻片病原的形态不是很清晰,典型的形态特点看不出来。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六

病理学实验是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学习可以增加对疾病的了解,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我在病理学实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实验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了病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此课程的价值。以下是我对病理学实验学习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病理学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实验中,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标本,如心肌梗死、结节性硬化和乳腺癌等。这些标本展示了疾病在细胞和组织层面上的变化,使我对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这些标本还让我认识到了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出的差异性。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标本,我能更加准确地诊断和判断疾病,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其次,病理学实验中的团队合作让我更好地理解到了医学团队的重要性。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与同学们共同合作完成实验项目,一起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相互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验中,我经常与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解决难题。这种合作精神不仅使我们在实验中取得了更好的成果,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为将来的医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第三,病理学实验让我更加重视细节和观察力。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标本的细节,注意标本的形态和颜色变化。只有在观察和分析中加以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细节,保证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实验,我培养了细致观察和仔细思考的能力,这对我以后进行临床实践非常有帮助。

第四,病理学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实验中,我们做实验不仅是为了检验和完成实验项目,更为了进一步对疾病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和机制,提出一些新的疾病治疗方案,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因此,病理学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最后,病理学实验让我对医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实验,我深入了解到了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展过程,增加了我对医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实验还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练习平台,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病理学实验,我对医学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培养,为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病理学实验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通过实验学习,我理解了疾病的多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重视了细节和观察力,认识到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了医学专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七

摘要:《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汪晖、黄平接任《读书》主编后,引发了思想文化界诸多争议。通过细应读《读书》十年文选所刊发文章来考察汪晖《读书》办刊理念的特点以及办刊思路转变背后的文化语境。

论文关键词:《读书》;办刊理念;文化语境

汪晖、黄平接任《读书》主编后,《读书》成为思想文化界争论的阵地。主要焦点在于文章风格“不好读”和思想内容的“左倾”。,不再担任主编的汪晖、黄平推出了三联书店出版的《读书》十年文选6卷本。这个6卷本的文选可以作为考察汪晖《读书》办刊思想的最好文本,6卷本文选基本上涵盖了十年来《读书》杂志的精华,也体现了汪晖和黄平对《读书》的办刊理念总结。

一、拓展学科领域

19第9期《读书》发表了陈星灿等人的讨论文章《考古学与中国的历史图景》,由此标志着《读书》开始打破学科分类,以彰显问题意识为重。拓宽学科之后,从起,《读书》开始持续地讨论教育改革的问题;底《读书》开始“三农”问题的讨论;第9期发起了互联网讨论,20以后,《读书》发表了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批评文章,与此同时,有关生态环境、私有产权、劳动产权、国企改革、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也陆续展开。据笔者统计,从年5月到207月《读书》共发表稿件约4655篇(以每期35篇计算的大致数字),按照所涉及领域类别可以分为31类,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学、政治学、法律、考古、亚洲研究、环境、医学、教育等等;其中,文史哲类占总篇数的四分之二,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文章约占四分之一,其它各类约占四分之一。《读书》的视野从一般性的人文讨论扩展到包括“三农”问题、国际政治、生态环保等在内的更为广阔的现实领域。

学科领域的拓展使得《读书》内容呈现“杂”和“博”的特点,且在思考深度上较过去有过而无不及。如此转变,笔者认为可以归因于二方面:一方面是主编的学者办刊特色,重视理论和知识的客观探讨,而非人文情趣的咀嚼玩味;另一方面,汪晖和黄平要延续并发扬《读书》自觉介入时代并记录时代的特点。“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中国素来有一个清议的人文传统,这本来很好,现在也特别需要。美中不足的是,文人雅士有时孤芳自赏,保持自己的清高和纯洁,缺点是影响面比较小,对时代问题的敏感比较差。”拓展学科领域的目的无非是开阔视野,为读者提供多元的、对称的信息,有利于形成反思的讨论空间。基于这样的认识来看,不可否认的是汪晖和黄平以学者视野领航,将《读书》引领到了更开阔的疆域。

二、介入“现实”讨论问题

从1996年起,《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专题性质的讨论,诸如大众民主与宪法问题、全球化与亚洲问题、二十世纪的战争与革命、金融危机、三农危机、医疗改革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困境、恐怖主义、新左翼与新自由主义之争、法律与民主、民族主义、女性主义、国企改革与产权问题、生态危机、华人华侨与跨国家的网络、媒体与新纪录运动等等,其中一些讨论成为整个社会关心的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们对时代变革、思潮纷争、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反应,也就是汪晖所说的“介入现实”。其实,《读书》自创办以来,从不回避介入“现实”。陈原、沈昌文时代,《读书》曾积极主动地呈现出“读书无禁区”、“读书无用论”、“人文精神大讨论”等社会现实问题。汪晖主持期间,《读书》更是自觉地介入了九十年代以来的“大转变”,只不过此时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问题的讨论也趋向多元化、国际化,《读书》也在若干问题上成为触发重要论争的思想论坛,如《“不道德”的经济学》(樊纲,196期)和《“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温铁军,1912期)所反映的经济效率与道德正义问题,对当时的人文思潮和社会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读书》介入这些现实性的问题讨论时,主要策略还是从思想的、知识的和理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进行直接的公众讨论或政策性辩论,这一点是继承了《读书》创办初期“不是机关刊物”、“不是同人的学术杂志”的理念。对于《读书》的这一姿态,不少人是给予肯定的,也给汪晖他们赢得了一些掌声。但正如汪晖自己所说的那样,在这些“介入”现实问题时,《读书》不会退回到学术里面去,也不会完全采取大众化,而是“专注”于理论和知识的.“启蒙”。

三、创建跨越国界的“公共空间”

《读书》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思潮中始终是以“先锋”的角色出现,逐渐形成为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阵地,讨论面涉及国内外重大问题。自1996年起,《读书》开始和国际“接轨”,杂志持续刊发有关亚洲各国和地区、拉丁美洲以及俄罗斯、东欧等地区的讨论,其中有关亚洲的文章就发表了一百多篇,内容涉及南南合作、东亚历史、韩国工人、伊朗与冷战、朝核问题、日本对东亚发展的反思、底层社会等等。这些讨论试图提供一种与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和九十年代初期的思想探索相当不同、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或者自我中心的知识图景。汪晖和黄平非常重视这类文章的讨论,而且希望《读书》能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公共空间。“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但能够面对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而且也能够面对当代世界的变化。”“为了构建这种有质量的讨论平台,《读书》为了照顾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讨论,有些文章质量不是很高,但还是发表了,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立场。”这决定了《读书》后来的思想走向和文笔风格。

不仅使《读书》成为亚洲知识分子沟通和对话的一个平台,还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解西方之外的世界有益的参照系。”

四、结束语

《读书》创刊至今已30多年,时代的变化深深地烙在它的足迹中。对于刊物而言,传统是重要的,变化是必然的,没有传统也就没有根基,没有变化则意味着失去了对于时代变迁的反应能力。陈原、沈昌文时代的《读书》和汪晖时代的《读书》的确在办刊理念上出现了一些不同,比如从“三无”办刊论到介入“现实”,从人文知识分子的休闲读物到建构批判性知识分子的讨论空间,从文化启蒙到现实关注等等。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除了办刊者自己风格使然,更重要的是在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以及全球化思潮影响下,中国的社会文化语境和知识图景发生了转变。知识文化界再也无法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流行的术语(如改革与保守、现代与传统、开放与封闭等等二元对立的话语范式),有效地描述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图景了。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自身80年代那种‘前现代’与‘现代’杂揉性的思想文化遗产,并以一种逆反性的眼光重新审理80年代的启蒙思想。人们在话语结构上,开始出现了强烈的文化反思热和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自我审视。”这种审视的结果是思想碎片化,也就是所谓的“思想淡出,学术凸显”。面对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由于理论和知识背景的差异,所讨论的问题也就更具争议性。然而,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有争议的“问题意识”反而使《读书》再次成为海内外思想文化界备受关注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汪晖所主持的《读书》仍然反映了时代特征,这与创刊的初衷并不违背。至于《读书》“不好读”“读不懂”等诟病,也许是所有思想文化刊物值得深思的地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就业前景篇八

关于病理学的名词机化有哪些相关词汇?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出来的关于病理学名词机化的解释,希望对你学习有所帮助!

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 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 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 瘢痕组织。

由于炎症或损伤所形成的组织内的异物通过溶解、吸收等加以处理的过程,称为机化。这个过程中有 肉芽组织形成,吞噬细胞摄取异物,由于 酶的作用使异物溶解吸收,以后随着肉芽组织的瘢痕化而治愈。

然而,在脏器内的机化,实质细胞不一定修复,由 结缔组织代替时称为硬化。如不能充血吸收时,或发生 钙化,或残留为囊肿等。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