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优质12篇)

时间:2023-10-14 05:48:06 作者:LZ文人 2023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优质12篇)

通过编写五年级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一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引导观察。

谈话:下面是某新华书店销售的三种图书的价格。

出示:

书名

每本书的价钱(元)

《数学故事》

12

《成语故事》

15

《科幻故事》

18

提问:观察表格,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买一本《数学故事》和一本《成语故事》要用多少元?买三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元?三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买3本《数学故事》,一共要用多少元?等等)

随着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2.解决问题。

提问: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你想解答哪些问题?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想一想才能怎样比较快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所选择的问题,教师巡视。

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计算的?(着重交流是怎样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

板书:12+15+1812×3×5

12+18+1512×5×3

比较:观察上面的两组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3.揭示课题。

谈话: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复习)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你想怎样复习?通过复习达到什么要求?

二、合作交流,知识梳理

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学过的运算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你整理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整理,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整理方法有:举例,文字描述,字母表示等。

小组活动: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已经学过的运算律,请把你整理的结果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分享,并讨论一下,能把你们小组同学的各种方法整理在一张表格里吗?试一试。

组织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整理的方法和完成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整理结果,完成下面的表格:

举例

文字描述

字母表示

交换律

结合律

交换律

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一填。

出示题目:

下面的计算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在括号里填一填。

86+35=35+86()

72+57+43=72+(57+43)()

76×40×25=76×(40×25)()

125×67×8=125×8×67()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辨一辨。

出示题目:

先在括号填上适当的数,再连一连。

81+()=0+81乘法交换律

16×4×25=16×()加法交换律

184+168+32=184+()乘法结合律

a×56×b=()×56加法结合律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3.比一比。

下面每组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为什么?

(1)88+(24+12)(2)28×15

(88+12)+247×(4×15)

(3)856-(656+120)(4)540÷45

要求:比较每组的两道题,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各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算一算。

出示题目:

你能分别算出三角形、正方形中几个数的和,圆中几个数的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算法,并说一说怎样算比较快。

四、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校学生生活区今年上半年用电情况,根据相关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求出一共用电多少千瓦时,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分组汇报怎样算比较快。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2.下面是四(2)班马小平同学阅读三本课外书的情况统计。

提问:根据表中数据,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提问:怎样分别求出每本课外书一共有多少页呢?怎样算比较快?自己先想一想,再独立解决。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指名介绍自己的算法。

师生共同评价各种算法,并总结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五、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吗?

学生交流,并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六、课后延伸,挑战自我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95+996+997+998+999125×(17×8)×4

1+2+3+4+5+95+96+97+98+99

25×32×125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二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3.会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1.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2.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它的.广泛应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多媒体、板书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用加法:40+56或56+40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

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

观察40+56=56+40,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

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

11+78=89;78+11=89所以11+78=78+11

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

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随堂练习:

小红有24支水彩笔,小刚有16支水彩笔,小红和小刚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答案:24+16=40(支)或者16+24=40(支)

探究新知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

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88+104+96

=192+96

=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他们的和。

即:88+104+96

=88+(104+96)

=88+200

=288(千米)

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

可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板书:加法结合律(a+b)+c=a+(b+c)

活学活用:

有三块布,第一块长68米,第二块长59米,第三块长41米,那么三块布一共有多长?

68+(59+41)

=68+100

=168(米)

答:三块布一共有168米

探究新知3: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3.解答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归纳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答案:62+93+138

=(62+138)+93

=200+93

=293(页)

答: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

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

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3.比较发现

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

拓展提升:

师解析: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

=(1+50)×(50÷2)

=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

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

答案:199999+19998+1997+196+95

=200000+20000+20xx+200+100—(1+2+3+4+5)

=222300—15

=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为a+b=b+a;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课后习题

1、计算下列算式

138+227+17369+406+94

答案:138+227+17369+406+94

=138+(227+173)=69+(406+94)

=138+400=69+500

=538=569

答案:187+145+113

=(187+113)+145

=300+145

=445(米)

答:这根钢丝全长445米

板书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善于发现简单法,计算准确快又好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三

《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位指导,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设计课堂教学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始终处于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四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五

一、说教材:

《谁先走》是北师大版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研究的是概率问题,概率是研究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的科学。随即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但大量重复试验,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概率学习的一个首要目标是使学生不断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游戏公平这一主题下,通过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材主要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一是“掷骰子、掷硬币”游戏,创设了学生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下棋时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谁先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二是“转盘游戏”,教材提供了笑笑和淘气设计的两个转盘,分别画了蓝、黄两种颜色的区域。让学生确定规则,使游戏公平。而且让学生自己再利用转盘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摸球”、“转圆盘”、“掷骰子”等游戏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当我们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精心的组织、策划,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三、谁学法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切身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教学流程

1、创设游戏情境,感受游戏公平的重要性

由摸球游戏引出,让学生初步感知游戏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自然、熟悉,探究兴趣浓厚。

2、创设探究情境,体验等可能性。

让学生在摸球的实验活动中体验、理解、感悟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对实验过程的反思,使学生不仅体会和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且感受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巩固应用,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通过创设帮助小明和小华设计公平的比赛规则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巩固、应用、拓展性练习,体验游戏的公平性并再次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要使游戏公平,游戏中的事件发生必须是在等可能性的前提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七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有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主要认识中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乘法结合律。(教材第54~55页)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难点:通过探索乘法的结合律,培养强烈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70×5=13×100=25×4=125×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同学们再看这题,淘气和笑笑给我们带来了两组式题,分别如下:

(2×4)×32×(4×3)7×4×257×(4×25)

=8×3=2×12=28×25=7×100

=24=24=700=700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b)×c=a×(b×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师:好,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

先看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快速完成。(教师个别辅导)

师:下面这题,怎样计算简便?想一想,算一算。

125×9×8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交流125×9×8

=125×8×9利用乘法交换律

=(125×8)×9利用乘法结合律

=1000×9

=9000

师:好的,太棒了!这就是综合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妙处,大大降低了运算的难度,能直接将三位数乘两个一位数的连乘计算化为口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八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孩子们刚学完四则运算,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体育大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为情境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九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1)引出一个实例。

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

各个实例的要点是等式中的数学内容,在28+17=17+28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调换了位置。在(28+17)+23=28+(17+23)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分别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实例,了解其中的数学内容,明白当前的学习任务,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第一个实例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参与列算式活动。第57页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以列出许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结合律需要的算式。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这个环节上的不必要纠缠。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数学内容很重要,要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紧密联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运算律。

(2)进行类似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这需要在类似的情况中验证。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安排分别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填上等号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未经计算就在每组的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3)在众多案例中概括。

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时,教材都让学生从这些等式中说说“有什么发现”,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都引导学生对众多案例进行概括,把同类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与过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各条运算律的内容,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运算律的活动留给学生进行,以避免机械接受、死记硬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运算律的内容,才是他们对运算律的实实在在的理解。教学时要十分重视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是锻炼思维的极好时机。对学生的口头表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基本正确、能讲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结合律比较难,特别是加法结合律。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经验,以分别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体进行概括。如(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概括要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经常进行,逐步提高要求。

(4)用符号表示运算律。

教材让学生用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这是过去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图形和字母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

还要指出的是,教学四条运算律的线索基本相同,在具体落实时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学生对交换律的已有感性认识的积累比结合律多,因此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紧接着问学生“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还继续提供感知材料,安排两组算式,让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的结论。其次是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如乘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的'出现比加法交换律快,而且让学生填写完整。又如乘法结合律教学中的类似验证比加法结合律放得开。再次,用符号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也不相同。加法运算律先用图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为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使用。乘法运算律则直接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

2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

应用运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作为引导,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为学生创设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

(1)体验简便,选择简便。

第58页第4题和第62页第2题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通过算和比,学生一要看到同组的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二要感到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组的两道算式中,一道计算比较简便,另一道比较麻烦;四要知道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利用运算律相互改写。如果学生有了上面四点收获,那么就为教学简便运算作了有益的铺垫。

第59页的例题求三个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总人数,通过“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次体验三个数连加时,如果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运算比较简便。另外,在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62页“想想做做”第3题,创设了简便算法的氛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

(2)体验灵活,适应变化。

第60页第2题和第62页第4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要同时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教材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页第3题是两个三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如果把这个接近整百数的三位数分解成“几百加几”,原题就从两个数相加变成三个数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类似的还有两个两位数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个乘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就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使原来不容易口算的题变成容易口算的题。这些技巧都是灵活应用运算律的表现,也是学生充分体验的结果。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60页第4、5两题、第63页第10题等,这些题都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简便运算不只是数学技能,也能简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是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外界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件,不能代替学习者进行体验。体验既能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表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是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为学生预留了许多体验的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让体验产生效果。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课件出示升降观光电梯、电缆车、直线马路上的汽车、滑梯等图片,并通过讲台演示粉笔盒的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相关物体的运动的现象有什么特征?(物体沿直线移动,方向和大小不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2、教师谈话引题:数学中把这种物体沿直线方向移动,物体移动方向、大小不变,只是位置改变的现象就我们二年级时学习的“平移”。物体平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所以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平移”的知识。

(二)引导探索,认知平移特征

1、认知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2)汇报交流(图形沿„„方向平移了„„格,图形平移前后相距„„格,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没变)——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距离。

(3)教师小结:物体图形的平移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图形平移中位置变了,形状大小和方向都没变。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平移前后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平移前后间的距离。谁大谁小?(前者大于后者)

2、画平移图形

(2)学生汇报交流画法,结合课件展示

(3)小结平移图形的画法步骤:1)选点:选取确定图形形状大小的关键点;2)描点:根据要求平移方向和距离(平移规定格数)描出平移对应的关键点;3)连线成形:依次连接各平移对应关键点即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强化新知

1.学生独立完成习题二十一第1题,说出平移方向和距离。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并说画法;

(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收获。

通过质疑汇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小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2、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初步把握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3、在观察与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物体的平移与旋转,树立“联系”、“运动”的观点。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物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运动前后物体本身(形状、大小、方向)未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物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看,这是哪啊?(石景山游乐园)

1、分析运动方式,明确平移与旋转

看,这是什么游乐项目?(学生先说,再出示游戏名称)

(出示:激流勇进、勇敢者转盘、弹射塔、滑翔索道、摩天轮、旋转木马)

哪位同学愿意任选一个游乐项目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上面的船或者是车厢是怎样运动的呢?介绍的同时能不能用动作把船或车厢是怎么运动的比划出来。

(我来介绍……,……是向……方向直直的运动的)。

学生肯定说不清楚,追问,鼓励说完整话。再找一生说。鼓励。

【学生边说边用手势。】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游乐项目,能根据这些项目运动的不同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直直运动的为一类;旋转的为一类】

你能给这两类不同的运动方式各起一个名字吗?

【生汇报】在数学界,像这种物体沿一个方向直直的运动叫平移;而这种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转动的运动方式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平移与旋转

出示练习:你知道我是怎样运动的吗?

预设:推拉窗户——我看见窗

户在做平移运动。

旋转门——我看见旋转门在做旋转运动。

射箭——箭在平移。

齿轮——哪个齿轮在旋转?大齿轮在做旋转运动,小齿轮也在做旋转运动。

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小片,看,出示直升飞机。

直升飞机——起飞时飞机的螺旋桨在做旋转运动,起飞后飞机机身在空中平移,追问,机身只会平移吗?播放机身旋转视频。

同学们判断的可真准确,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旗杆】我邀请今天发言最积极的同学来当光荣的升旗手,其他同学认真看,在升国旗的过程中也藏着好多数学现象,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升国旗——国旗平移,绳子平移,滑轮旋转,手平移

聪明,作为奖励,我请你们看看我最爱玩的小游戏。

黄金矿工(辘辘)——抓手(旋转、平移)把手(旋转)手(旋转)钱(平移、旋转)绳子(平移)

看了这么多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你能说说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吗?

【平移是物体沿一个方向直直的运动,旋转是物体在做绕圈的运动。】

看来同学们已经抓住了平移与旋转的本质区别。

3、联系生活,举出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那你能不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做平移或旋转运动啊?配合着手势向同学们说清楚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举出大量生活实例)(完整话)

看来,在生活中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希望你们坚持下去。下面我们就要利用我们手中文具进行创造了。

二、拓展提升

1、动手创造我能行请你利用手中的文具创造出平移或旋转运动

(铅笔、尺子、橡皮、笔袋、书……)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上台展示并解说

(3)四人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有时间)

2、动手设计我最棒

预设:推拉式的——省地

对外对开的——得考虑护窗

对里对开的——占用空间

向斜下推开的——得考虑护窗

我家窗户外面还想装一个这样的护栏,这回我应该安怎么样打开的窗户更好一些呢?(推拉式的)

三、课堂反馈

1、学习纸(带方格纸)

下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黑色小鱼重合?请把它们涂上阴影。

学生展台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欣赏设计师利用平移与旋转设计出的图案,感受艺术美。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二

上第一节课时,从课堂教学流程上看,学生写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论据可谓充分。可在课后交流评析时,科组长的一句追问:“学生真算了吗?”使我如梦初醒,当时我只设想到只要学生能列举的等式两边相等就算理解了。学生所举的大量实例都只是在机械地模仿,举的例子也是漫无目的,不知道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的本意是让他们通过计算来验证,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如此“验证”,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验证”,所谓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标实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教学的失败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学流程虽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意识到“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但是对于“枚举归纳法”都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们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再学习,明白了所谓枚举归纳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第二课时有了第一课的基础,学生学得够“饱”。但是课后,当有的学生说到:“交换了再结合还没我列竖式算得快!”我才醒悟到课堂上也应该指出我们现在探究的是计算方法的简便,不计书写和麻烦。

第三课时,通过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教师只是进行适当的点拨,整个探索过程主要通过学生来完成。新课改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强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提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是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的,他们需要动笔计算证实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时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于合作前的充分酝酿,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给学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紧张的举例验证,然后是有效的总结交流。规律的得出顺理成章,同学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对于简便计算,是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在教学中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验简便,选择简便;二是体验灵活,适应变化。

学生的知识的理解莫过于能加以运用。第四节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班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简便计算中运用方法进行简算的能力。再进行简算的练习无非是浪费时间或是造就“熟练工”而已。

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在复习这一环节,我们重点训练了25×4=100、25×8=200、125×8=1000,35×2等这样常见的也是常用的简便计算的算式。在学习新课:35×1816时,学生心中有了简便计算的关键的一步:35×2、25×4,就自然而然地从已知的数中去寻找,很快地就有了答案。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新的情况出现,部分学生有些措手不及,看来这方面的练习还得多做,所谓熟能生巧还是需要,让学生在大量不同类型的题目中感悟方法的巧妙和解题的技巧。

相关范文推荐
  • 10-14 对高三标语的看法(大全17篇)
    宣传语需要具有独特性,能够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在撰写公司宣传语时,可以参考行业内其他成功企业的宣传语,借鉴他们的经验。下面是一些广告领域的佳句,让我们一起来
  • 10-14 班级激励口号有哪些 班级激励性口号(大全16篇)
    理想是人们内心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写理想总结时,要注意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经历和体会,不能空洞和浮夸。下面是一些实现理想的方法和技巧
  • 10-14 以感恩父母为写(模板15篇)
    人生最美丽的瞬间就是踏上成功的舞台,看着自己曾经所付出的努力。在写励志文章时,要注重情节的引发和高潮的展开,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下面是一些励志演讲的摘录,可以给你
  • 10-14 最新年会晚宴主持稿开场白(模板8篇)
    一心一意,共创辉煌!如何做好团队的决策和协调工作?让团队更有凝聚力的优秀标语范文推荐。年会晚宴主持稿开场白篇一舞蹈《千方百计》串词:主持人女2:今晚都是歌曲,下
  • 10-14 最新公司年会晚宴个人主持稿 公司年会晚宴主持词(大全8篇)
    欢迎各位莅临,共同分享这份喜庆与快乐。在写欢迎词时,要注意结构合理,逻辑清晰,使听众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以下是小编为您精选的欢迎词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的写
  • 10-14 2023年银行风险隐患排查方案(优质8篇)
    活动策划是一项综合性任务,它要求我们考虑各种因素和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学习广告策划的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创意思维和宣传能力。银行风险隐患排查方案篇一
  • 10-14 小学教师述职报告(优秀17篇)
    在撰写报告范文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包括书籍、期刊、互联网等,以提供充分的支撑和参考材料。优秀的竞聘报告范文能够帮助我们规避写作中常见的陷阱和错误。
  • 10-14 2023年教师年度考核表本年度思想工作总结(模板12篇)
    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下是一些金融领域的必读书籍推荐,供大家参考学习。教师年度考核表本年度思想工作总结篇一回顾过去的一年,有许多值得
  • 10-14 英语培训课程 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培训心得体会(大全8篇)
    让激情点燃全场,一起迎接运动会的到来!运动会宣传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如何创作吸引人的宣传语?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运动会宣传语,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英语培训课程篇一小学英
  • 10-14 2023年学校学生军训总结报告(通用16篇)
    实践报告是对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的回顾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问题。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整改报告范本,其中包含了对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