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实用8篇)

时间:2023-10-07 08:18:20 作者:翰墨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实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一

在喧闹的城市,被钢筋和水泥包围的世界,被霓虹灯照耀,夜如白昼的世界,很难想象那副农村特有的画面,很难想象还有湘西这个美丽朴素的小镇,不被世俗浸染,过着艰苦朴素却快乐的生活。湘西一直以来在外界是神秘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更是让湘西染上的神秘魅力的色彩。我们忘不了那个单纯善良的翠翠,忘不了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忘不了沈从文笔下湘西那美丽的风景,忘不了天保和傩送的那无坚不摧兄弟情,忘不了翠翠和傩送那凄美纯洁的爱情。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也许我们不曾想象,在这“世外桃源”中有着如此凄美伤感的爱情故事。爱情,同那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使那条安静的小溪有了一丝热闹的气息。

故事的`开始与结束都围绕着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义。它孕育了勤劳的茶峒人民,也让渡船这一线索变得理所当然。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身不由己的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不由自主的忧伤,心如刀割。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靠渡船为生。他们的生活是拮据的,但他们也是快乐的,有了歌声的陪伴,他们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帮助,他们没有被社会所忘记,他们也容入了社会。

文中的人都淡化了钱,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翠翠和顺顺的两个儿子,翠翠的父母的爱情,让整个小说变得带有淡淡的忧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得到体现。也许这是作者那个时代的悲哀。爱上一个人没有错,但兄弟两没有与别人一样,哥哥为了弟弟,毅然放弃,一人将痛苦承担。然而,他的死亡给翠翠,翠催的爷爷,他的兄弟造成了难一挽回的悲痛。他的弟弟将一切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从此,白塔下在也没有荡漾着那动听的歌。曾经兄弟两在百塔许下的诺言最终被溪水冲刷的无影无踪。

端午节,在小说中有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含义,二老在那天结识了翠翠,有在那天大老与翠翠相遇。爱情在端午这天开始,鸭子,这一普通的动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小说中的人物,也在作者笔下刻画得栩栩如生。翠翠,一个封建时期女性的代表,”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而顺顺的两个儿子,他们崇尚爱情,又有兄弟情,鄙视金钱,敢爱敢憎,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二

下面是我对他小说的一些看法,才疏学浅,有不到位的地方请多多批评。

“朋友们,你们拉纤从这里经过,不拘是薄暮,是清晨,请你们把歌声放轻。这土堆下面有一个年青朋友的长眠,他死的是不很心甘的。”

看完上面这一段碑文,再加上《爹爹》第一节,对于纤夫生活的叙述,很难相信沈从文在第二节开始只字不再提纤夫,我还以为他会一直把纤夫那种悲苦命运延续下去呢。但是他没有,而是转入了写那个叫做吴成杰的傩寿先生,原来那位先生就那那位死者的爹爹。

这就是沈从文,他不会以情节来取悦读者,如果你看多了他的文章就会发现,总是那样平平淡淡地开始然后再平平淡淡地结束。但其中却有一种力量吸引着你看完,不是对最后结局的关注。沈老先生的结局也总不会让你失望,即便《爹爹》到最后,那个在众人心目中的好人也伴随着儿子而命归黄泉,我们也看不到一丝的悲哀。为什么呢?这缘于他对儿子的爱,这种爱就如琼瑶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那样热烈,却又无限地深沉。而你也始终都伴随着主人公感受那垂手可得的忧伤。

这位爹爹为他的儿子做过什么?没有,我们没有在小说中见到他儿子的出现,因为小说一开始他就化作了一段碑文。

倒是那个近于“迂而且傻”的傩寿先生在妻子死后没有再续弦,这与他本人没有多大关系,甚至还有人看上他的小康生活而想从自己亲戚中选一相宜女人送给他,这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三十岁以前他怕后母对孩子不好,而三十岁以后又要想着为孩子结婚娶媳妇了。

就是这么一位平凡的父亲,他却无时不在小说中表现着对自己儿子的关爱,儿子活着的时候如此,儿子死后也不忘记,只不过他把爱给了周围所有的人。

有人把沈从文的小说分为两大类,“一类用冷隽的写实笔调表现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一类用了温暖的抒情笔墨描写村野间耕夫船户的淳朴人性……”(摘自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

如此看来,《爹爹》显然属于后一种类型了,但如果不多读几遍你是体会不出其中的那份深沉的。看看其中关于傩俦先生思维描写的一句话:“多吃一碗是为儿子欢喜,少吃一碗饭是为儿俭积。”儿子死后,他关闭了药铺的门,去玉皇阁与孤魂野鬼为邻,在长长的钟声下哭着过日子。

但只要有谁家的孩子被打伤、摔伤或者是被甘蔗割破了手,他还是会去治疗,而且不收取报酬。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把他们都当做了自己的儿子,只是自己对儿子的爱的一种延续。又或者真如周围那些人所说的,他成了一个“好人”,只是为了给那小城市的人看病而存活着,看上去夸张得有些像童话了。

三个月后,傩俦先生的`药铺又重新开张了,但作者却没有再写他是如何做生意,而那些病人不是很穷就是忘了带医药费,而他又全然不在乎。

终于有一天,他可能是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又去玉皇阁找那那个把念经看得并不比说话为有用处的和尚来为儿子做道场,或者本就是打算为自己做的,作者在临终了这样安排情节,不知道是无法为这深沉的爱找到更好的结局还是说说那位傩俦先生的愚昧。谁知道呢?等以后我买来沈从文的小说来慢慢研究吧。

看完沈从文的《爹爹》,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来写。如散文般不必太在乎情节地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又如诗歌,通过夸张的手法来创造一种意境,表现人性的美与最实的情感和欲望。你也可以这样试试,让自己的文章也浪漫一次。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三

大家都知道,很多三十年代的很有才的大家在这期间都受到重大的甚至遭到了毁灭,比如老舍先生投湖,傅雷夫妇一道自杀,其他人受的磨难不例举了。

沈从文先生在那段时间钻研中国古代的服饰研究,似乎很奇怪的,那么有天分的一个作家怎么去研究服饰?但那是那时候他做的最合适的选择——他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过相对平静的生活。

我每天睡觉之前都要看沈从文的散文,他散文中的温馨浪漫谦虚的才气确实有利于睡眠。尤其我最感动的是他对他妻子的感情,可以说,他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他深爱着他妻子,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她,每一篇文章他都在向她倾述感觉描述所见所闻。

所以,他只需要能有个服饰研究,就能过比较平静的生活,虽然那时候他不再能写出小说,对于一个有天生才华的作家来说很痛苦,但是他还有她,他就能平静生活。

当然,不是说老舍傅雷他们不钟爱妻子。但是我没有见过他们写那么多的文章篇篇都在和他的妻子说话,我感觉他只要感知她爱他,他的心灵就能过好。而老舍他们就是因为高贵的心灵受到屈辱,就无法活下去了。而沈从文先生静静的把他的心灵收了起来,他的心灵本来就有个很安全温暖的家,他的妻子那。从他的散文中,我可以感觉到,他把他的生命完完全全的献给了他的妻子,比如描写他回湖南凤凰旅途中对一座山的感受一条河的感觉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水手们的对话,他以最详细最细腻的笔触全部全部告诉她,我感觉他认为他的一切都是为她。

这肯定是个温柔善良纯洁的男人,他那样纯洁真诚,他躲进古代服饰的研究,同时继续爱她,也因为继续爱她,他还能平静生活。

我很高兴他至少能获得这样的生活,我也很遗憾他不再能写出更加优秀的小说河散文,以他的才华天分他本可以还写出很多。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四

《边城》是沈从文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

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

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

千年万年不变。

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

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

唐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些无论魏晋的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却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

沈从文也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

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

农村的确只是失意人酒后的谈资或闲暇人的雅兴。

至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以为自己是神仙和遗民。

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

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

这潜在流动的悲剧命运。

《边城》里那一种沉重古老静止的边城风景,以及边城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如画。

而画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生活无形中就够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意象与味道。

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作为图景,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

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

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种悲凉,无奈。

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亲她刚诞生起就远去。

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

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

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清明如水晶。

自然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鼬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

她生活在这亘古不变的图画里。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

遇到过渡的是新娘。

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

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

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

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却是敏感脆弱,孤独忧伤的。

倘使爷爷死了…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

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

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情故事。

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

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

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结果的厚重。

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情没有开始就消失。

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

祖父再问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亲…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

原来来做媒的是为大老。

而站在对溪高岸竹林里为她唱歌的却是二老。

二老想做云雀,二老有诗人性格。

翠翠喜欢二老不喜欢大老。

文字总在二老是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渡船着游动,在渡船上爷爷反复询问中延续。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五

《沈从文自传》严格而言不是一部完整的传记,因为写它的时候,作者年仅29岁。要说传记,只能记载他前三分一的人生而已。

我读得似乎挺津津有味,连自己都觉着别扭。无他,这自传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草菅人命”,残酷兼血腥!

不明白民初的湘西,不懂那时那个地方是何等的闭塞?致使那里的孩子对于死亡看得如此无所谓,或者说,还带着一点顽劣的刺激感。一个丁点大的小毛孩,竟然喜欢看砍头,面对四百多个被砍的头颅和无数被剁的耳朵竟会觉得新鲜好奇或者还有点好玩。而后的孩童军旅生活描写几乎都和砍头有关,在作者的笔下来得那么从容不迫,我读着都觉得恶心与愕然。我之所以追完,因着深深的惊讶,到底,我读过他的《边城》,也读过他的书法,而且是近距离地读,就在外公家的墙上。作者本身及其外甥都是外公的朋友,所以我不能不好奇!

另一点让我感触的不来自沈从文的文字,而来自书本的前言:“一九四八年春,沈从文遭郭沫若批判成‘桃红’的‘色情文学家’,为故作‘清流’的‘反动派’。自此,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被切断……”

突然想起小学时读过的郭沫若大作,剧本《武则天》,差点连昨夜早在肚子里烂掉的菜一起倒出来!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六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我没有品味出这位渔人在离开这个地方时的感觉,或许他已经没有了感觉。但是,当我慢慢地盖上了这本书素色的封面时,心,沉甸甸的。

我突然想到了沈从文的另外一篇《凤凰》,我看见湘西的凤凰蜿蜒在各处而坚守堡垒还在,可是却没有守住最后的凤凰。我看见在暑假,游人如织代替了当时的洗衣捣衣的声音,我看见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这个地方的美在逐渐被人所知的过程中只留下了那端庄华丽的外壳。我们只能在山坡的最上方,畅想那神秘的蛊蛊,让人脆弱的落洞和那个时候人们的善良。

陶渊明用了一种多么矛盾的手法去写桃花源!因为他知道桃花源不是真的`。但是,沈从文他在湘西这个神秘的地方长大,他看见他的故乡离桃花源越来越远,他感受到了他的理想世界不再是他的故乡,而是一座幻城。

而我们,原本就已经没有桃花源,可是冰冷的世界却要我们抹杀掉那最后的对桃花源的畅想。

每一个都忙忙碌碌,每一个人都相互猜忌。孩子们从小开始竞争,要求赢在起跑线上,大人们为了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用尽力量。官吏贪污,世界各处战火纷飞。

“落日黄昏时节,站在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依稀可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而如今的我们,只能够对着月色畅想着山涧里的蛙声了。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七

“萧萧是个可怜的女子”,看过沈从文的《萧萧》的人都那么说。

是的,在湘西那个落后、保守甚至残忍的地方,保留着童养媳的陋习。萧萧十二岁时嫁作童养媳,不明人事时被花狗玷污,夫家伯伯本打算把她发卖,但她却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夫家又没舍得,又留了下来。作为一个童养媳的典型,萧萧受人愚弄、摆布。她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人生是操纵的被安排的人生。她渴望变成女学生,却始终与她们无缘,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受人践踏,生活在无知当中。

但是,从另一种眼光来看,萧萧的乡间也有现代人所羡慕不来的东西。

萧萧的乡间是很有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它永远给人出路。它像是世外,有着自己的质朴简单的存活的原则,自生自灭。世界上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没有一点矛头是指向萧萧的乡间,它和哪一种革命都不沾边,因此,任何激烈的对峙都与它无关。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得是人性的胜利。正因为如此,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中,可以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湘西民风质朴,湘西人勤劳而善良。萧萧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可怜,相反,其实她很享受她的生活,旁人又有什么权利置喙?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她和弟弟相处愉悦,她夫家的人也没有亏待她。即使是她因为被花狗玷污怀有生孕时,家里人因为当地的规矩准备把她发卖,他们仍旧收留着她,在等待发卖的时候,他们反而可以正常的生活,即使最后萧萧是因为生了个男孩而不必被卖,这还是表现出了湘西民众的善良淳朴。

反观书中的“女学生”,她们对于制度有着自觉的反省与反抗,她们是先进的群体,是萧萧羡慕却一生都无法达到的位置。但是,她们的生活,却是奢侈而缺少温情的。小资生活,不一定就比乡人的淳朴无知来得幸福。《萧萧》中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啬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湘西人在自己的辛勤劳作中,收获幸福,所谓的文明人,却在随意消磨浪费时间,过着近乎糜烂的生活,竟然还自诩为文明人。孰是孰非,谁也不能下定论,幸不幸福,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

萧萧,那个小女子,在湘西的某个小乡村,过着无知却没有忧愁与烦恼的生活,别人可怜她,她却依然幸福着自己的幸福。

沈从文语录

马鸣风萧萧 微风燕子斜

沈从文文化思想研究

郁达夫致沈从文的公开信

沈从文的墓碑上的两首诗篇八

如同《边城》一般,《萧萧》的民风淳朴得紧。我倒是很喜欢美好的东西。比如萧萧和她的“弟弟”,比如爷爷,比如哑巴,比如那充满宽容的一家人。

“天亮后,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这倒是真的了。每个人是有些许熬夜至凌晨的经历,还会觉得讨厌那种似睡又非睡的感觉。呵呵,但似乎,在沈老的笔下,我不知怎的竟喜欢起来了。那些黄边紫心葵花,一下子,安谧的不行。睁眼还是闭眼,皆是无边且无尽的享受。

说到了“女学生”的那一段,一开始,我会想到或许是笑话乡下人的无知。但再多想一点,其实也会接受,这不过是接受新事物的一个过程。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们对此也不是深恶痛绝的,反而是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而已。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在这里产生的吧。而更有趣的是,沈老在一九五七年较改字句的时候,加了这样的一句关于女学生的话:“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就像是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

可以看见,那些对当时人们而言,很新奇的事儿,于我们现在,不就是生活么。倒是了,无非是些自立自强的职业女性,自由恋爱之类的。萧萧是个单纯的女孩儿,单纯的人儿终究对美好的事物会产生愿景。萧萧本身就是活泼开朗又天真的少女,或许,她太过于认命了,有着些许的麻木,可是在我看来,她亦是随遇而安的,一个人,平平凡凡,安安乐乐,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至少在我看来,平静而安详的日子让我更随性。就性格而言,一定程度上,萧萧是和《边城》里的翠翠重合的。

关于花狗,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是怜悯萧萧,为什么在她花一样的少女情怀里,没有遇上更对、更好的。不能否认的,萧萧,由女孩长成了女人。因为一个叫做花狗的懦弱的男人。

我该庆幸么?最后的萧萧,没有被古老的制度荼毒,反而是被朴实的乡情拯救,最后的最后,小丈夫没有嫌弃萧萧,也没有嫌弃那个胖胖的男孩儿,男孩儿长大后喊他大叔,他也答应着并不生气的;其他人呢?似乎也没什么,“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竟没有什么不同呢!

呵呵,这样安谧的结尾,是可以让我,舒舒服服的,梦见那片黄边紫心葵花了。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班会获奖奖状 班会设计方案(优秀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
  • 10-07 2023年效能建设实施方案(实用5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
  • 10-07 2023年隐身衣格非读后感 隐身小侠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
  • 10-07 食品经营企业未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优质5篇)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
  • 10-07 最新跑操方案设计(汇总5篇)
    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重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不断提升方案制定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
  • 10-07 最新读眼泪读后感(优质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
  • 10-07 最新家纺店促销活动方案(优秀5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
  • 10-07 最新健康码应用方案 健康实施方案(实用9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
  • 10-07 爱心树活动方案(大全8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
  • 10-07 最新安全文明方案编制依据(优秀10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