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 练习教学设计参考内容(大全10篇)

时间:2023-10-15 16:47:07 作者:碧墨 2023年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 练习教学设计参考内容(大全10篇)

理想是一种希望,它让我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勇敢,永不言败。实现理想需要与人合作,互相支持和帮助。阅读这些理想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理想,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动力。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能根据意思写出词语,进一步理解和积累本单元的词语。

2、训练正确地进行多种病因修改;体会排比、比喻、拟人句子的作用,积累佳句,有余力的模仿样句写句子。

3、读懂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划准中心句,能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并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完成第1、2、4、5(1)(2)题,继续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准确修改病句,归纳说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并完成13题,掌握积累好词语的知识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讲清目标

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积累好词语的训练要求,理解积累本单元更多的词语。

二、看拼音写汉字

1、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2、反馈订正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完成书中练习中的4个词

2、补充下列解释:

1)青绿色的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2)招引朋友、同伴。()

四、照样子写词语。

家家户户aabb:

活动活动abab:

闪闪亮aab:

金亮亮abb:

五、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

缺主语病句修改

1)从这件小事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育。

2)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3)读了《一件小事》使我提高了认识。

搭配不当的病句修改

1)联欢会上的音乐歌舞真好听。

2)天黑了,风雨越刮越猛。

3)小河两岸荡着醉人的桂花香。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的。

5)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6)《养花》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关联词语使用错位的病句修改

7)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8)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

9)尽管刮风下雨,民警总是站在马路上,指挥来往的车辆。

2、出示题目各自阅读思考试改四人小组议论,找出一类病因及修改办法个人修改订正。

2、独立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修改病句。

3、交流讲评:说病因,讲修改办法及修改病句的结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指导完成44题。

2、积累佳句,划出中心句,进行说理训练。

教学过程

一、单元听写

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的写法。

1、比较下列句子的异同:

1)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春风吹拂着你。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

两组句子的一、二句,句子意思都一样,但都是第一句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把春风比作慈爱的母亲的手,那多亲切。把书上开满了花,写成花儿像人一样,赶趟儿的争相开放,又生动又有意思。

自由读思考同桌议论全班交流齐读课文中样句。

2、比较下面的句子与课文第四大段的异同。

春天是美丽的,充满着活力。你看春天万物苏醒,小草泛青,花儿开放。春天给人们带来希望和积极向前的力量。

相同:思想内容一致。

不同:课本中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很生动很形象,也很容易懂,句子写得很美。课文中第四段读起来有劲,越读越想读。

自读互议交流齐读小结

(教师简略讲述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句式)

三、阅读短文

1、阅读短文,在文中划出惊叹不已、前俯后仰、津津有味、悠闲自得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次阅读,划出中心句,校对说理。

3、指名读短文,思考第3小题。

出示说话训练的借用句式和词汇:

之所以是因为既又只有才

自由说指名说评议学说

四、课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

五、补充练习

2、模仿第4题写句子:

1)夏天的太阳像。

2)西北风像。

3)满天的星星。

4)当烈日炎炎的时候,树木为我们;当我们;当工厂喧嚣的噪音向城市袭来时,树木为我们,绿叶你真是。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二

植物的睡眠会对它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观察、研究。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是英国的生物科学家达尔文。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一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的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会干扰植物的光周期感官机能,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这种理论看似很有道理,可是令人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犯困呢?对于这一普遍现象,月光理论是根本无法解释清楚的。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照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胀压的变化引起的。炸酱草、合欢树等植物,就是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从而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间关闭开始睡眠,当遭受到大风暴的侵袭时,叶子也会逐渐合拢,防止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虽然科学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又一种全新的观点,但是没有一种观点能够提供比较合理的`解释。正当人们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斯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之后,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利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针,在夜间对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总比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要低1℃左右。斯瑞特据此认为,正是这1℃的微小温度差别,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叶片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命竞争力。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三

1、 朗读《林卡上学》,激发学生想要养成好习惯的思想感情。

2、 听写字词。

3、 同音字比较。

重点:1、朗读短文

2、复习生字。

难点:1、生字。

(一)朗读短文《林卡上学》。

1、 自由读短文,把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

2、 小组同学一起认字。

3、 全班解决大家都不认识的字。

板书到黑板:噢、唧、塞。

老师带着大家认字。

4、 小组一起读短文。

5、 通过读这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你有哪些好习惯要向大家介绍的?

学生介绍自己学习方面的好习惯。

(二)读一读,比一比。

功工胆旦鸦牙愿原

址止码马智知砖专

读一读,认一认。

同组互相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三)听写字词。

子孙 私下 歌诵 思想 刚才 好吗 乌鸦 养成 良好 字典

楼房 教师 科学 人品 造成 鲜血 认识

1、积累成语。

2、朗读两篇课文。

1、朗读课文。

2、口语交际改掉坏习惯。

3、学改错字。

重点:1、口语交际。2、改错字。

难点:1、口语交际。2、改错字。

(一)朗读课文《不懂就问》、《字典大楼》。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同学一起读课文。

(二)改掉坏习惯。

出示图:1、同学发言时,我老是插话,这是不好的.习惯。

2、我爱挑食,我想请妈妈提醒我改正。

3、我要改掉写字时咬铅笔杆的习惯。

小组一起讨论怎样改这些坏习惯。

全班交流。

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好的习惯,打算怎样去改。

(三)出示金钥匙:学改错字。

我有一个好习惯。我用一个小本子,把自己写的错别字改正,记下来,经常翻看。

这又是一个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学生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好方法,怎样改错字。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四

《下雪的早晨》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的。诗中所描绘的是在一个下雪的早晨里,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在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地玩耍。通过对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注意营造气氛,引学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课上,我运用“范读”,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这不仅帮助他们准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还使他们对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使他们感到了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此外,运用课件呈现了雪花纷飞的.美丽景色,配以音乐,还注意用诗化的语言创设情境,能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情。

二、在教学中我能深入浅出地渗透意象的解读。如在学习二小节时,我注意启发了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摸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情感。使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学生模仿诗歌这一特点做了必要的指导。

三、在诗歌教学时,我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第一节时,启发学生想象飘雪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引人入境。读第二节时,想象孩子在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读第三节时,请他们想象那孩子是谁?诗人为什么会在这个下雪的早晨想到他?我尽量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力求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去演绎诗人的情感。

本诗作者为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写于1956年。艾青诗歌一贯的特点,即采用鲜活的口语入诗,看起来平易朴实,读起来顺畅和谐,是读者驰骋想像力和诱发思索的艺术载体。这首《下雪的早晨》也具有这些特点。在一个下雪的早晨,诗人假托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夏日里在林中无忧无虑地玩耍。通过对这个小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纯真生活的期盼向往。全诗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寓意却很深刻。小孩是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诗人通过对他的可爱形象的回忆描画,将自己的美好情感熔铸于其中。

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由于诗歌语言凝练,跳跃性较大,有学生不易读懂读透的地方。所以结合本课的重难点,课前我与学生进行了“走近艾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艾青在诗坛的重要贡献以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为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作了铺垫;课后我还请学生继续收集艾青的诗歌诵读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喜欢诗歌的兴趣。

(二)注意营造氛围,引学生入境,注重情感熏陶

文档为doc格式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五

1、内容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2、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通过“圆”的教学,本单元在教学圆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化曲为直、等积变形这些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发展转化的策略和推理能力。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本节课教学第56--57页圆的形状特点以及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来体验圆的特征。教学重点是用生活中典型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圆的特征。难点是圆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在众多所画图形中较为准确地辨认出圆。有一定的研究图形特点的方法积累(如: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用测量或对折的方法来验证出长、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的。这些方法对课堂中学生研究圆的特点有一定启发。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能够体会到圆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并能举出生活中圆的例子。但不能很准确地对于生活中圆的例子进行准确性描述。举例说出生活中见到过的圆,学生回答:笔筒、胶条??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个物体上的某个面是圆形的。也有的同学将各类球体列入到所谓“圆”的行列之中,看来学生对于“圆”与“球”的概念不清,需在教学环节中加以正确引导。对于列举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能想到车轮被做成圆形的是使得其行走起来更平稳,但不能作出充分的理由解释。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尽管学生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过圆,而且我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可以使学生学到圆方面的很多相关知识。但对于让学生做到真正深入认识圆是由之上的若干个点连接而成,以及在学生头脑中充分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还是比较困难的。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找圆、借助实物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来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出圆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同一个圆中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探索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各有无数条,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能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能用字母表示这一关系。

(3)通过教师口述、示范画圆的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4)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四、教学重点:

用生活中典型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圆的特征。

五、教学难点:

圆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六、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以学生是否能从生活实物中找出圆,并通过问题2、问题3画一画、折一折正确指说圆各部分名称(论述式评价),能否正确完成p42第1、2题以及课堂练习来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纸笔式评价)

2、通过问题4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参与的情况(表现性评价),以及学生能否说出圆的直径和半径的条数及它们的关系来评价目标2并且巩固对圆的认识。(论述式评价)

3、通过教师口述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标出各部分名称来完成对目标3以及目标1中“知道圆的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指出指定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评价。(纸笔式评价)

4、通过观察实物从中抽象出圆、找生活中的圆等活动。完成目标4.(表现性评价)

七、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圆?

(出示圆形纸片)这是什么图形?想必对于圆同学们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吧?想想看,生活中你们都在哪见到过圆形?(学生举例过程中,对于描述不准确、概念有误的及时引导和纠正。如:“胶条是圆的”应描述为“胶条轮廓的形状是圆形的”)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想共同来欣赏一下吗?

(图片:一些古代、现代的图标、交通标志、实物,自然现象)

师配合解说:走进圆的世界,我们看到了古代的??

师:在这些图片中,你们都找到圆了吗?看了这些图片给你们什么感受?

(板书:“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常见过的圆的直观形象的回顾入手,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经验和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院的知识奠定基础,并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有学习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

问题2: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学具看看在规定时间内哪组想到的画圆方法最多。(设计意图:让学生实际操作用自己的方法画圆,在合作、交流中对圆形成初步的表象。)

问题3:你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量一量,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各部分名称。)

问题4:在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是什么关系?

(1)动手画一画、折一折直径和半径,看分别有多少条。

(2)动手量出直径、半径的长度、找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直接动手对折、再对折找出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半径的2倍。)

问题5: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出一个圆呢?

(1)认识圆规,师介绍圆规的用途。

(2)大家试着用圆规来画一画圆?

(4)师演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要想准确的画出应该在哪画呢?(圆心确定了圆的位置)画多大呢?(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掌握了正确的画圆方法让我们再来一起画一画。

指名上台来演示,其余学生在本上画,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准确的画圆。)

(三)练习

(1)用彩色笔标出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课本练习十四第1题)

(3)在圆中所有的线段中()最长。

(4)按要求画圆,并观察发现了什么?

a、半径2厘米

b、半径2.5厘米

c、直径4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5)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怎样画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自主发现规律,内化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1)谈古论今,感受圆文化。

(2)结语:从古至今,正因为有了圆而使生活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五)作业

一、基础题(a组题)

1、填空。

(1)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

(2)把一个圆规的两脚张开4厘米,画一个圆,它的直径是()。

2、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半径决定着圆的大小,圆心决定着圆的位置。()

(4)直径6厘米的圆比半径4厘米的圆大。

3、综合练习。

(1)画直径和半径。

(2)学会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课本练习十四第3题)

(3)画圆。(课本练习十四第2题)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与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知识有关的不同题型的题目,使学生牢固掌握圆的特征。)

二、提高题(b组题)。

2、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生活中圆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开展数学思考,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应用圆解决和理解生活中的圆。估计完成时间10分钟。

3、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如何找出圆心,确定半径?)(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比如寻找圆心,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通过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六)板书

1、直径有无数条在同一个圆中

2、半径有无数条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六

由学生自主寻找并把握学文的重点,把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展开自主学习。

明确了学习课文的重点,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出示读书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能读出感情;

(2)边读边想:“童年的朋友”指的是谁?它和“我”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自读课文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掌握文言词句,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领会文章的内容;品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培养语感,辨析文中写景的方法,在朗读品析中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讨作者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学习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诗文展示。展示风光课件。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骈体文。(课件展示)

三、朗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1、指导朗读。(轻重点缓急)

2、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等形式。

3、字音障碍。

四、疏通文义

分段理解句子与词语的意思。

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想象文中的句子。

二、合作讨论

(一)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1.总括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结合有关语句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4、“鸢飞戾天者……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

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设计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句子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

三、

比较阅读

对比《三峡》《小石潭记》,找出表现水清、水急和猿啼的句子。

四、品悟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2、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心灵感悟?(学生谈感受)

五、写作手法的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

比喻、夸张。

2、借景抒情。

六、拓展

(让大家推荐二至三名同学到前面作宣传介绍,同时,可以播放风光片作背景)

七、背诵课文。

八、课堂检测:

1、按原文字形填空

风烟()净直视无()急湍甚()

负势()上互相轩()嘤嘤成()

()飞()天经纶()

窥谷忘()横柯上()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与朱元思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八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填空形式降低了难度。

1、默读第18自然段,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非常亲密)

3、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再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和小熊的形影不离,用直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

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吗?带着你的体会读读。想象还有什么时候?(指导学生读出“我”回忆美好往事的甜蜜。)

读出“我”和小熊关系的亲密无间,读出曾经的难舍难分。

引读:所以“那时候,我爱它,—————”(一心一意地爱它)

因为那是“我往日最要好的朋友,童年的————”(真正朋友)

教师总结:那时的我甚至为了它,把命献出来都舍得。带着这份感情再来齐读这两句话。的确,我和小熊就是这样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

所以已被丢弃在筐底的、残缺不全的小熊依旧“用那一大一小的眼睛对我笑着”,而我却想拿它练拳击,我真的很————。我想对小熊说:“——————————。”(此时,你就是那个曾经与小熊为伴,与它形影不离的小熊的主人,你想对它说点什么,把你此时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的确,这是小作者最真实的内心独白,他陷入了深深的疚愧之中。

直击最后一段,抓动词“转过脸去,沉默了好长时间”“仰起头,想把眼泪憋回去”(动作描写)

1、通过动作,反映人物心理《童年的朋友》

2、直接刻画,交待人物心理(刚才的读写结合训练)

3、通过想象,表现人物心理《卖火柴的小女孩》

4、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十里长街送总理》

布置作业:请尝试着用其它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呈现文中“我”当时内心的自责。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九

?童年的朋友》出自教科版语文教材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快乐读书屋”。这是一篇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写的是6岁时的“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在我准备练习前,望着小熊快活的样子,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自责不该忘却小熊曾经带给自己的快乐,改变了主意,立誓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课文似乎把读者也带回到美好的童年,思念起自己童年的朋友——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并提醒大家要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本单元以“难忘童年”为主题,训练重点是抓重点词句理解含义,领悟表达的情感。本文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要通过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来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整单元教学设计课题参考篇十

童年的朋友只是这只小熊吗?也许是更多的可爱至极的玩具,也许是那些最亲最近的人,也许是几本精彩绝伦的故事书。对,是所有曾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好好珍惜吧!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中《童年》中的同名作品《童年的朋友》。你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他的外祖母)为什么把自己的长辈称为“童年的朋友”?不妨课余时间拿来读一读。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