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13:14:46 作者:曼珠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模板8篇)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每位教师关注的课题.历史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历史课的课堂管理成效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而也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想方设法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历史课堂管理工作走出误区,走向成熟与完美.

作者:王鹏作者单位: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二

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纪念中学高勇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语文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并以其为指导进一步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课堂组织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一、语文新课标带来的新理念

自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

(一)新《课标》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语文新《课标》继承了百年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二)新《课标》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语文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能力,阅读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章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文能力的高下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

在上世纪90年代,应试教育与标准化考试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丧失。教师与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无休无止的机械训练、反复演练的模拟考试之中,耗费在标点符号与关联词语的选用,语句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判别,语句顺序的排列和表述人称的转换等语言形式的圈子里。而且由于客观试题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表述,难以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因而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弱化思想内容,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语文新《课标》针对时弊痛下针砭,大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点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三)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议论文,要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四)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

二、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靠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在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语文课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语文课也最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当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欣赏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初衷的。

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过程变为一个“导”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大主题。有人认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种全面发展,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三、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

(二)设置悬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如《荷塘月色》的悬念设置是:写“荷塘”?写“月色”?还是二者都写。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鸿门宴》中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课文中“忠”、“勇”、“威”、“壮”、“智”,在课堂上掀起波澜,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达到教学目的。

(四)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3、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m〕

4、覃觅:走近新课标领悟新理念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3月

作者邮箱:gaoyong8899@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三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途径初探

文/李慧真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讲,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应用多种方法,保证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结合实践,对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教育;语文;有效性;探索

对于语文课堂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其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授以及情感的交流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进行,因此,在新课改下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一般来讲,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因此也对现代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做到良好的课前预设,但目前,一些教师仍然疏于课前预设,而将精力主要放置于在教学中的临场发挥中,这使得一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遭到了破坏。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并将精力放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上。这样一来,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就会变为主动听课,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还能通过预习来进行交流,这可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二、语文课堂生成的`控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生成的课堂是丰富多彩的,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围绕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对于课堂的生成应适度控制,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良好完成。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领悟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应发现学生的潜力,扩展有价值的生成并控制无价值的生成,避免课堂的教学漫无目标。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教师应努力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讲,有效的教学应是每个人的价值追求。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并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真正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高集镇联合校)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四

新课程,新理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现在正是一个摸索的时期,今天,我和大家共同讨论,我发言的题目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一)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起动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越了课程与教材的范畴。

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那么,新理念下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语文课程呢?有人说,应该是,激情与智慧齐飞,感悟与生活共舞。就此,我想简单的谈四点:

第一: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课标”指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指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但是,众人解读一本“课标”理解的角度,理解的课度,不会一致,因此出现偏颇也在所难免。比如“课标”提出语文要课内外结合。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理念,说真的,这些理念观点确实是语文学习的必有规律,但有的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外来的东西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而忘记了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不容置疑,众多的花样,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标认为,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决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如何品位语言,感悟形象呢?首先,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家园。在那种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对话,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悟经验等。还要引导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作者“情动而辞发”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做为我们就要“披文而入情”“三分文章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解读课文,读出文字中间的“七分意”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谈自己的感受,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得体验。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分析、理解,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充满活力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

第二激情荡漾,个性飞扬。

请看特级教师孙建锋教学片段《最大的麦穗》的对话:

学生1: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子弟,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道理。

老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同学们笑了)的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向苏格拉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

学生2:我认为苏格拉的弟子很笨,他们太听老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他们为什么不留下一个穗呢?因为“一大于零”呀。

学生:这是银杏叶!

老师:这可不是一片普通的银杏叶,关于他有一个故事,如果有一天那位同学的语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我就将这片叶给他,说完,老师双手递过银杏叶给学生2。

学生2:(双手接过树叶,激动地流下眼泪)

学生3: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伟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首先去上,以后还可以再考上北大的研究生呀!

学生3: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师生大笑)

老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学生:一定会的!(他激动接过竹叶)

老师:我期待着那一天!(说完教师主动和他握手)此教学实录。

处处闪现着智慧,处处冲满着灵气,处处涌动着激情。这是个性的魅力!孙老师的课,时时处处让我们感受他的“情”。真情、亲情、友情,都似为激情,教师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课堂的激情。

第三:教无定法,形散神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也许我们刚走上工作岗位是需要一定法的。接着,就应该丢掉这些“法”。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体验。既然是师生彼此学习的伙伴,是“教学相长”。那么,教师没必要设计过多的技法,“过多的技法”只能是去“套”学生,如果学生不和你配合,你就会傻了眼,不知所措。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该跟着学生走,以学定教,用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经历去面对学生,是我们去“配合”学生,或者是“师生合作”。教师只有忘记自己,与学生共舞,才会真正拥有自我。学生的思绪是不确定的,因此,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神聚。美就在于学生的不可预料,美就在老师的随机应变。

第四:超载知识,走向智慧。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回顾我的语文教学走过的路,最为成功的感受是、“语文是育人的”。学语文,学习的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是读书的智慧,做人的智慧。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切实‘为了学生明天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在未教《灰椋鸟》一课时,人都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有什么好看的。”但自学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对这种鸟有了不同的看法。也意识到: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空洞的说教,只会让这句话变成枯燥的文字。而自从学了这节课后,“灰椋鸟”让孩子们对人生有了最明确的认识,这才是学生最宝贵的收获呀!

“秋水共天长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大诗经王勃给我们带来了经久的广阔,悠远的意境。今天,我们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

〈二〉阅读的作用及其注意的问题

阅读是学习之母,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的闪现与爆发。《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目标首先从阅读得数量着手,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方面,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

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第四学段,(7-9年级)要阅读的名著总量不少于6-9部,阅读字数达260万字。

阅读教学的目标观。

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教学的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例如:“知识和能力”可采用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进行评价。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一是可以采用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判断学生对这一目标达成的程度。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或活跃高兴,激动、或痛苦、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这些情绪表现都是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目标达成的依据。三是老师可以采用访谈的方法,教师采用简要的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从中了解他们的情绪态度的变化,判断他们对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二: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答案”的“一元解读”已成为中小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这种异化了的阅读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语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价值关进行重要的审视,确立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也就是变“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阅读的综合素养。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多元解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情感方式及结果。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红楼梦》红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围秘事。对此,教师一方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态度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众多的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们的阅读教学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导向时,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文本的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阅读教学的方式观

变“肢体分析”为“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的提出,是针对传统的阅读教学的端提出来的。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采用“解题-识字,解词,析句-分段归纳段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方法的僵化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经常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的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标》强调“整体把握”。“整体把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实践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一般都是具体的,感性的语文文字抽象为理性的中心思想,在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品尝具体的语言和谋篇布局的方法。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是螺旋状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来看,这是一个直观-表象-抽象-具体的过程,应该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和心理过程是融为一体的,两者建立了学习语文的合理的认识结构。这为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认识论依据和心理学依据。有人担心抓整体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上的千篇一律。其实“整体把握”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的策略,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事实上,面对教材所含的丰富多彩的体裁,五彩缤纷的内容,古今中外,众多作者各具特色的写作风格,如用清一色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的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体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但对学生而言,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无直觉的经验,因此,这就需教师启发学生唤醒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做,即可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的过程关

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括“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阅读教学的改革,为什么要从传统的“传话”式教学走向现代的“对话式”教学呢?

首先,从阅读教学的目的上来看,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然而,在“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而且,这些知识是预定的,结论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在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学习,怎么会得到发展呢?“对话式教学”截然不同,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目的,尽管“对话”式阅读教学也涉及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此时的知识已转化为对话的话题,知识的结论不是不预定,而是靠对话生成。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使学生通过多向对话,知识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丰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而实现对话教学与发展学生素质的有机整合。

其次,从师生的角度看,在“传话”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皇上”学生是“臣民”两者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既教师教,学生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话题可以来自教师,也可以来自学生,在围绕话题对话时,师生之间可以敞开精神,彼此接纳与分享,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那么,再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范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再对话过程中有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充分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第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文本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想学生在阅读中会阅读那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真确、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提出自己感性趣的问题,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为学生及时排除障碍,使学生树立起阅读文本的信心。

第三、抓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就是“预定性”。

问题与问题的结论都是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门;课堂上可能所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预备课中能遇见的,因此,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扑捉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总之,引领孩子们亲历阅读,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唤醒表达的欲望,放飞想象的翅膀,给予自由的空间,你会看到一个充满灵性和活力的童真世界。

上一页[1][2]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五

摘要:初中语文实施新课改,对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六

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以前需要我们费尽唇舌地讲解和描述,现在运用了电化教学,不但可以缩短教学时间,而且可以变得更加生动、具体,真实可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学生对文中提到的赵州桥、卢沟桥都很陌生,有的即使听过也没有见过。如果单纯地让他们从文字上去理解,去想象它的样子,就比较困难。我就运用了电话教学,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给学生展示出来,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来观察,这样学生一下就觉得身临其境了,对文中所运用的各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也很到位。这不能不说是电教手段的功劳。也正因为如此,我也少花许多功夫,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是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可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学生生活的空间很小,局限于他们的生活空间,大多时候只知道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我们要让他们对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学校的现代教学设备,让学生在网络上去认识社会,这是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的一个便利窗口。

为此,我在讲《春酒》一文中,先提前让学生利用微机课在网上搜集与春酒有关的素材,保存到我的文件夹中。然后在素材后附上自己的见解。在下一节课堂上,我将他们的材料整理归类,让他们对着自己的材料自己评价自己的收获,从而导入具有浓浓乡情的《春酒》一文。

琦君的《春酒》是一篇优美的游子思乡的散文。《春酒》主要围绕“我”、阿标叔和母亲,讲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乡喝春酒、会酒的场景。琦君远离故乡几十年,家乡的一草一木,故土的风情人物,没有模糊,反而越加鲜活。这样一篇课文,如果只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分析,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和头疼,失去参与激情。

但由于他们自己在课前曾用心搜集并分析了资料,又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并且在这节课得到了展示,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异常的高涨。对课文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在教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资料、讨论、探究,从而自己掌握教材,提高了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多层面的学习活动。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因而,不同的学生会搜集到不同的资料,提出各不相同的问题,而且往往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局限于课文。我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得到美和爱的熏陶,提高自己的素养,这就够了。所以,我鼓励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间互相探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探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高效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作文课《幸福是什么》的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说一说,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自己加上解说词。有的学生展示的是有关幸福的歌曲的磁带,我让他自己用录音机放给同学听;有的拿出的是图片,就让他放到投影仪上,展示给全体同学,还有的搜集到了诗歌、文章,我就让他们自己下来读给同学听。我也将我搜集到的各个展示幸福片段的录像给学生看。在展示的这个环节中,我听到了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向往,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变成了文字。

我要求他们写散文,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但他们的习作让我欣喜的看到,已经有部分学生初步具备了写散文的能力,作文中文字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同学们交流的材料有很多被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有的朴实、有的优美、有的荡气回肠,读完了他们的习作,不得不让我感叹:这还是我们班上的那些孩子吗?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好,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没有调动起他们的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长见识,而且更提高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对生命的感悟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的多种感官的刺激,为学生创设教材中所需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但它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比以前高了许多,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拿来用的。我们要搞好电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电化教学的方式。比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文,如果仅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可能只会记一些死知识,得不到人文教育。但如果利用多媒体或其他电教手段,就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

再如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时,我就在纠结:三峡对我们来说是充满诱惑的美丽风景,可是单靠对这篇文言文的翻译讲解,学生还是很难真正的领略到其中的美,对三峡的热爱也就无从谈起。但如果课堂上只让学生欣赏三峡的画面,又可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很大程度上减弱了课堂的实效性。学生可能只将精力放在欣赏美丽的画面上。为此,我就要求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配上插图,并附上对应的课文。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用自己的话去翻译课文,介绍三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地理解了这篇文章,提高了教学效率。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促进我们的教学而进行的,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运用它,不能为了追求时髦和课堂的热闹而用。要真正地运用好它,就给我们这些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钻研、电化教学的能力、课堂的驾驭和掌控等等。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七

摘要:由于认识水准的偏颇,或课程实践的差异,某些语文课堂出现了迷失:首先语文课堂没有语文味,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不到位;重视文学理解,忽视语言训练;学语文不用语文手段;“读”没有得到加强。其次课堂探究泛滥,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正迈向另一个极端。最后课堂过度强调体验而忽视了结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味学习方式学习结果

新课程,新课堂。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新课程下,构建开放、生成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然而,由于认识水准的偏颇,或课程实践的差异,某些语文课堂出现了迷失。

一、语文课堂缺失语文味

1.重视文学理解,忽视语言训练。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指出: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2]因此,语文课堂应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言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2.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不到位。认真审视现在的一些课堂,一般都是抛出一个贯穿绐终的大问题,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寻章摘句式的学习,一篇优秀的作品在我们教师地操纵下支离破碎。精彩词句的赏析,变成学生找喜欢的句子,学生点到什么学什么,试问学生找的绝对是文章的精彩词句吗?值得思考!师生对话漫无目的,为对话而对话,脱离文本。小学语文教育应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3]语文是语言学科,语文课堂应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在语文积累、语感、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上下功夫。我国的语言丰常丰富,名家名篇更是语言的瑰宝,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语言文字的熏染,从而喜欢语文,钻研语文。这比什么都重要。

3.学语文不用语文手段。目前我们语文教师上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设计声情并茂的过渡语。可是在教学中到底为什么这样设计,对于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否有实效性却考虑甚少。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非语文手段而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解决问题,这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应该是有限的,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语言,一旦脱离我们教师给予的学习工具,语文学习必将停止。用语文的手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手段教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新课程下应有的能力。

4.“读”没有得到加强。《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读”: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4]“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新课程教学参考对各年级段的朗读也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中建议: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5]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个人独白代替学生的朗读;以师生之间繁琐的对话代替学生的读……“读”不到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间接性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必然得不到充分的释放。

二、学习方式走向形式主义

新课程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大好形式下,一种形式主义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却得以滋生:有的教师每堂课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好像没有了这些,一堂课就算不上好课,学习方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我们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8]有问题合作,没问题也合作,场面看起来很热闹,其实里面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合作目的不明确,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在这个形式里,学生要么对一些没有必要合作探究的目标进行讨论,要么优生霸占发言权,后进生则充当了听众。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团体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都得不到发展。

3.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忽视对学生的监控与指导。上世纪60年代,美国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努力,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双基严重不固,没有形成学科体系,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的“放任自流”形的学习方式。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放任自流”形已悄然存在。什么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克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的学习模式或过程。[9]可见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自由学习在目标和方法上选择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在目标的选择上则要受到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教师的工作首先是要制定教学目标,然后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全程进行监控、指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三、过度强调体验而忽视了结果

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学策略发生改变之一: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10]于是有些教师认为,在新课程下,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习的过程,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堂课,应该有预设的,学生能达到的三维目标,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去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并不是否定结论不重要,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不应把所有的目光放到结论上。诸如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活动,结论并不要求100%的准确,学生也不一定都能达到。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教师更应关注学生进行探究的方法、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体现的情感。对于语文双基的学习,我们不但要求学生关注过程,还要求学生关注结果。

课程实践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探索,出现问题难免,关键在于能在探索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促进理念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1]崔峦在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2][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6]重庆教育委员会《走进新课程》第39页

[7]温红彦《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8]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第137页

[9]重庆教育委员会《走进新课程》第37页

[10]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第10页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的迷失]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模式篇八

初中语文实施新课改,对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用充满诗性与理性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催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个呼唤精神家园回归的社会中,意义重大。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的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第一,要转变语文学习观念,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课程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语文要在实践中加深感悟。一切想法、一切感悟都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语文的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记得在给学生讲解《秋天》这首诗歌的时候,讲到“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感到很迷惑,写的是“青鳊鱼”呢?还是写“乌桕叶的影子”呢?因为大家都不知道青鳊鱼是什么形状,所以无法把它和乌桕叶联系起来,所以导致了理解上的失误。

再如,给同学们讲解《口技》一文的时候,先给同学们放了一段《中国达人秀》口技表演视频,大家就很感兴趣,而且有话可说,它贴近生活,容易理解。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通过这样一些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也就是他们以前有过的“实践”去引起共鸣,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第二,要调控情绪,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每次上课前,会努力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用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

事实上,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注重情趣,建立全新的语文观。

所谓“情”,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对学生要有情,二是老师讲课要有情。教育说到底是爱的事业,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必须有良好的情感的投入。

人非草木,再不听话、再不懂事的学生都是有感情的,就看老师有没有触碰到学生那根敏感的神经。老师对学生要有情,关爱之情,理解之情,宽容之情……老师要以情育人。

另外,老师讲课要有情。课堂上是传授知识,传达情感,让学生们接受教育的神圣领地。作为老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在课堂上,绝不可以照本宣科,死板无趣,而是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节课下来,我都会有同样的感悟,当我以饱满的情绪,激动的讲解课文、传授知识时,学生们也会精力集中,认认真真地去听课。当我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的进入课堂的时候,学生们也定是漫不经心的完成这节课的学习。所以,我们要打造自己的个性课堂,以饱满的感情带领学生们走进语文世界。

所谓“趣”,就是指兴趣。兴趣是学习一样东西的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相信语文的学习就再也不会成为他的负担了。

第四,创设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始终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

第五,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应该看重学生的习惯的养成,要让他们从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新知识的创造者。

现在的语文课堂,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解,硬性的教给他们很多他们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使学生很被动,学生被动的同时老师也变得被动了,原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变成了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应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培养,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第六,留出“空白”,促进积极探索。

我校在教改实践中,特别注重留给学生一片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跃状态。教师多点拔,学生多尝试。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相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主体,必须给学生创设说话或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在长期的说话训练中形成一种能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第七,勇于创新,启动示思维。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什么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第一,有时上课过于追求课堂表现,尤其讲解现代文阅读时,课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能否吸引眼球,能否标新立异,能否控制全局等,而不是从学生学习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课堂设计流于表面,华而不实。

第二,在讲解古文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和学生背诵、默写能力的训练,乏味单调的灌输和机械训练泯灭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三,合作探究的目的、时机和过程都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给时间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独立思考(可能已经习惯了),讨论只是泛泛交流,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四,没能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个别课文,尤其古文讲解时,会出现“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是教师讲的太多。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以上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感悟和想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探索、尝试,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有效建议,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的“假对话”[j].教学月刊,.

[2]《中学语文》半月刊。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

[3]《现代语文》。现代语文杂志社,六月中旬刊总第254期,2006.

[4]《中学语文教育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