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 杨氏之子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时间:2023-10-10 17:37:48 作者:BW笔侠 2023年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 杨氏之子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8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一

教学了《杨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作为篇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设法上好。为此,本该一个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笔者破天荒用了三个课时,即20xx年3月30日早上的三节课,为的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课时,笔者带领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视频共同上课。不用说,作为农村小学生能跨越时空倾听于老师上课,是莫大的荣幸。既有三维目标的达成,又有身临其境的紧扣单元主题“语言的艺术”之熏陶,也有“化文字为表情、动作”的启示,更有演讲、表演才艺的启迪。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展示听于永正老师执教《杨氏之子》后的.收获,也可以提出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同时,在此过程中,有机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且读且背,且演且舞。有学生的独立展示,有师生互动的场景,也有学生众说纷纭的情景。如一位学生认为孔君平是趁着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时去为难的,至于事实如何我们暂且不谈及,关键是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比解决无数个别人设计好的问题重要得多,因为这个问题至少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理应视为创新思维的端倪,可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奇葩。

第三课时是在探究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中遨游“语言的艺术”,激发了学生热爱的语言之兴趣。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语言中的艺术,升华“语言的艺术”。最后,以五年级语文课课练《杨氏之子》的练习题为基点,把理论落于实际、倾泻于笔尖。

总而言之,教学了杨氏之子,虽然花时过多,但是收获更多。多在教学好了“语言的艺术”这一单元的开篇课例,多在赋予了学生初次走进文言文、感知文言文魅力的翅膀,多在师生乐此不彼的课堂教学。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二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真有点难。初读以后,很多孩子都云里雾里的。特别是对“此乃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成了难点。读了好几次后,全班只有黄圣辉一个人领悟了。其实这也是我预料到了的。因此在教这类课文的时候,有些知识也需要直接告诉:比如,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同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百变不离其宗,老师的引导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读对了读顺了,文章的含义也许就显山露水了。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柳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三

初次看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该怎样教学,我颇费了一番功夫。首先,在备课上,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最终成为比较完整实用的教学设计。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另外,在实际操作中,我觉得有两处教学很有成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初读课文没有读出古文味,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范读、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其次,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子也巧用姓氏作答。当我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学生很快体会出杨氏子语言的婉转,礼貌。

学完此文,我庆幸学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还在探索阶段,但对于自己今后的教学,还是有很大裨益。我相信,再次进行文言文教学,我就能掌握一定的规律,沿用一些较好的教学措施,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四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以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兴趣为重点进行备课和授课。

教学开始,我通过范读、领读、划出分节线后自读、指名读、齐读这几种形式,让孩子们充分读书。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反复读文之后,从课题“杨氏之子(姓杨这户人家的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借助课文下边的注释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难点。在孩子们释文之后,让孩子们反复品句、揣摩,在个别优秀生的带动下,学生对杨氏之子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基本理解。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能让孩子们用文言文演一演,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五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真有点难。初读以后,很多孩子都云里雾里的。特别是对“此乃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理解成了难点。读了好几次后,全班只有黄圣辉一个人领悟了。其实这也是我预料到了的。因此在教这类课文的时候,有些知识也需要直接告诉:比如,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同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百变不离其宗,老师的引导也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读对了读顺了,文章的含义也许就显山露水了。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柳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我拓展了《世说新语》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两个小故事。收到了良好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六

《杨氏之子》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理解古文的意思,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2.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总体来说,这节课遗憾挺多的,首先,课件做的。不充分,在页面呈现时出现了许多低级错误,比如错别字,翻译不顺等,这是讲课最忌讳的,因为错误可能会误导学生。第二就是关于课文的朗读方面,没有引导学生读课文,而是有点把重点放在了后面的综合性学习,使得整堂课有些头重脚轻。

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读课文,只有把感情读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课文,理解思想。在教学实施之前,一定要好好备课,做好课件,安排好课堂流程。学会以学生为中心,把时间尽量的放给学生,在把握自己设计的同时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以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最好能当堂掌握。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七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语言幽默,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人家里的九岁男孩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通句子,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围绕这个目标,我确定“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导入时,我由罗斯福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让学生对比今天的课文与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何不同,从而引出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我引用了名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重视语文的读;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并由教师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有点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孔君平为什么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二是杨氏之子为什么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马上体会到了杨家孩子回答的妙处: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谦虚之词。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看教材,参照教参,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文意,体会故事中杨家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但是我在细读课文发现,本课体现的不仅仅孩子回答的巧妙,字里行间无处不在表现着教养、礼貌。因此在学生体会了杨氏之子语言的机智巧妙之后,我又设计了问题:杨家孩子不仅聪明,还是个有教养、有礼貌的孩子,课文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来呢?我又引导学生,你家里来了客人,你怎么做呢?学生马上找到了四个地方:

1、“为设果”,客人来了,赶紧拿出水果招待,懂得待客之道,有礼貌;

2、“果有杨梅”,端出的水果还不止一种,很热情。

3、把孔君平尊称为“夫子”,有礼貌;

4、在“孔雀是夫子家禽”前加上“未闻”两字,语气婉转而又不失教养。学生体会得快而且非常准确。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为了把这个主题深入下去,在拓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语,体现语言的艺术的环节,因为这个离孩子的生活很近,孩子充满兴趣。回答或幽默风趣,或善意提醒,或充满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我想此时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而孩子们又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因此我又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看插图、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用上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即达到了学以致用,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另外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得失改进篇八

简简单单小古文,平平淡淡见真章。在与名师、前辈共同研究《杨氏之子》的过程中,作为后学晚辈的我,委实受益匪浅。期间最令人记忆犹新的,大约就是这“两不该”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文言文当然要涉及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怎样传授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灵活运用,却是我应当反思的问题。

在初上《杨氏之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学生说说,想明白文言文的意思,都有哪些方法?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很快便说出了“找注释、查字典、看插图、联内容”等常用方法。于是我便请学生用这些方法来自读文章,读懂大意。粗看起来,这样的教学过程并无错误,我之前所教的几篇文言文也有这样的环节。但在评课时,特级教师赵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过程,只是关注了“教法”,想着自己作为老师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其实并未明确各种方法应当如何运用。这样的方法,是“教不得”的!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去关注“学法”,即学生应当“学什么、怎么学”。

一语点醒梦中人!

生:有三种颜色。

师:对!那咱们再仔细观察这些蓝色的字,我们可以怎样知道它们的意思?

生:这些字都带有注释,可以作为参考。

师:这里还有两句用红色表示的句子,咱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帮助自己理解呢?

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插图上画的就是这两句所说的内容!

师:真聪明!最后这些没变色的字呢?

生:很简单,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

师:(带领学生再总结三种方法)现在给大家几分钟实践,咱们就用这三种方法来自学课文大意。

如此一来,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时候不但明确了方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恰当的方法解释文章意思。在之后的环节中,这个班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说出大意,再没有出现前一个班反馈的那些问题。

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这是我们都已耳熟能详的认识。但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是否真正尊重了主体的学习需要、又是否让自己的主导起到了实效呢?语文大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从关注“教法”,到注重“学法”,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文言文教学应当重视朗读,这已经是当下的共识。范读、自读、默读、齐读、互读……许多种形式都在帮助孩子们如何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高,最后读懂意思、读出感情、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在我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总出现这样的环节:学生初读——教师范读——学生尝试模仿自读——指名读——齐读。有时,还会针对难句专门进行断句、停顿的指导。我曾经认为,文言文的朗读,假若没有这样的“教”,就不算读到位。但这一次教学却引发了我对这种范读方式的思考。

在初始环节,我设计的是给学生范读、出示带有断句的提示,要求学生模仿。但赵老师再次给予了提示: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怎么可能真正读好?几十读好了,也只是有样学样,谈不上什么理解。

又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多次公开课,我都是因为出色的范读而博得了听课老师的赞许。当然,这也造成了学生们一直以来都以老师为榜样,学着老师的语气来读书。尤其是在相对接触较少的文言文诵读方面,孩子们更是有样学样,课堂读书几乎成了“模仿秀”。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们是认同了老师的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多么激动”、“这一句中蕴含着多么深的感情”等等,这才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诵读的。没想到原来,他们只是在单纯地模仿老师的语调、顿挫甚至是声线的高低罢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读,似乎根本没去细想。这样的诵读,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又有何区别呢?原来,我自己不知不觉地扮演着文中自我陶醉的老先生的角色,殊不知众学生也大都是“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跟着半懂不懂地读书而已。

课堂上,怎样才算读好文言文?我总认为无非是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而已。然而韵味可仿,感情难学。为了达到深入理解文中人物情感的目的,老师带领学生查阅人物生平、写作背景,逐字逐句分析文章意思,挖掘文字背后信息,想象文中所述场面……功夫下了不少,真正的效果却未见多高。学生们倒是稀里糊涂地自以为学得挺好,可身为教师,不能这样“难得糊涂”下去呀!

怎么办?改!在后来的“有感情朗读”环节,我不再强求孩子们记忆什么断句、停顿、重读,代之以十分夸张、近乎表演的示范。引导体会人物心理的时候,也不再用“他现在会怎么想”,代之以“你就是他,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这类提示。果然,这种不再单一靠“嘴上功夫”的诵读方式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课堂上一个个读得津津有味,一会儿模拟长辈微笑发问,似在考较后辈;一会儿模仿徐孺子摆手应答,充满了孩子特有的伶俐和认真。那一节课,印发的材料上上再也没有了圈圈画画的所谓“重点”,但诵读的效果反而远高于以往。孩子们不再一味模仿,而是真的在享受诵读带给自己的快乐,相当一部分孩子已经在课堂上一遍遍的诵读中完成了背诵的要求。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配合表情、动作的朗读,让孩子们对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更加得心应手。

一次备课,两个“不该”,让我对文言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认识再次得到提升。我想,“教”是为了“学”,“不教”更是为了“学”。学生是一支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激情需要教师精彩而有效的教学来点燃。而文言文课堂的精彩,不应来自于对教师的模仿,更不应该是走过场式的“自学”;它应当来自学生自己的感悟,带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它的目的,是帮助“畏文言如畏虎”的孩子们迸发出潜能,使文言文不再脱离他们的生活,能够充满创造和乐趣,也让传统文化的智慧,闪耀出新的、更加璀璨的光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