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四月份班级管理反思总结 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3 20:55:31 作者:文轩 幼儿园四月份班级管理反思总结 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读后感(精选5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园四月份班级管理反思总结篇一

《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读后感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部分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经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水装的更多更满。()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只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制作与维修须由木匠去完成。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治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因此,班级管理呼唤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俗话说: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要有一条奔涌的知识河流,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才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天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品”,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最后,班级工作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教师应随时对自己的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我是否按照新《纲要》的理念?”“班级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总之,反思是提升的基础,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班级工作更加完善。

三、体会与感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新举措,只有成为了一位学习者、研究者,就能根据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儿童的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对照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就拿班级的日常工作来说吧!教师要注重自身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给幼儿以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在教师的行为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幼儿就像一张白纸,这要就看每一位教师如何去描绘了。如:在幼儿的常规培养方面,许多年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该怎样有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分配工作的时间,一旦事情多了就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对日常手头的工作,不能及时的完成时间。这方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小经验,1、教师在制定一项常规时,要把事情考虑清楚,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幼儿会不知所措。2、班级物品的各种摆放,要让幼儿知道放置的位置,特别是中、大班的教师,要更加的注重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让幼儿真正成为做教室主人的目的。

总之,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们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园四月份班级管理反思总结篇二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经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对该理论在幼儿园班级治理中的适用性有所怀疑,原因有其三:

一、对幼儿园班级治理对象的反思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聪明可爱。而“木桶效应”说带有工具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木桶效应”说用于幼儿教育之中,似乎是把孩子作为容器,视孩子为工具,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忽视。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治理中,有些教师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和班级制度的强制执行。而现在的班级治理,提倡的是民主治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同时,孩子的知识、能力也不是水,水放于桶中会有溢出效应;而知识、能力是无形的,并不具有溢出效应,一种知识、能力的短缺也不必然导致其他能力的不可增长。

二、对幼儿园班级治理焦点的反思

“木桶效应”说的关注焦点在于“补缺”,而不在于“拔高”。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如用“木桶效应”说来说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无可厚非,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决定孩子发展的不应是他最薄弱的部分,而应是孩子最擅长的部分。当然,孩子假如是全面发展的,那是最好。倘若不是,教师也该明白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某一智能的欠缺并不一定成为追求其他方面成功的障碍。孩子智能的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势弱势智能的差异,人的发展总是存在一些不平衡,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这种不平衡。

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治理中,教师的关注点更在于对孩子的“补短”,毫无疑问,关注薄弱环节对孩子是有所帮助的,但这种关注往往伴随着对其优势项目投入的减少。这样一来,可能孩子会是平衡发展,但各方面又都无所长,实际上是一种“抑长补短”,不利于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现在的班级治理中,教师意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应然状态,而不是实然状态,我们可以把他作为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个性的发展。假如有一个孩子,他的各方面能力一般,尤其是计算极差,但是他的绘画能力却很强,按照传统的做法是花费大量精力去练习计算,可能他经过努力,计算能力跟上了,但也有可能是他从此对计算失去了爱好,越来越讨厌计算,而且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然而,假如我们发挥优势,培养他的绘画才能,帮助他找到成功的基点,提升对学习的信心,长大后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

三、对幼儿园班级治理者的反思一只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制作与维修须由木匠去完成。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治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因此,现在的班级治理呼唤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首先,治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终身学习系统的构建、完善。治理者既是孩子的引路人,也是终身学习的主体之一。因为,没有教师的学习提高,教育工作不能正确地运作,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其次,治理者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天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看”,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最后,治理者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在熟悉、观念调整之后,治理行为过程中的反思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我是不是按新纲要的理念做的?”“我做得怎么样?”“班级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反思是教师提升自己的要害,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一点点积累自己,丰富自己,教师就会逐渐地充实和能干起来。

幼儿园四月份班级管理反思总结篇三

“木桶效应”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常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对该理论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适用性有所怀疑,原因有其三:

一、对幼儿园班级管理对象的反思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3-6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聪明可爱。而“木桶效应”说带有工具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木桶效应”说用于幼儿教育之中,似乎是把孩子作为容器,视孩子为工具,是对幼儿主体性的忽视。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有些教师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和班级制度的强制执行。而现在的班级管理,提倡的是民主管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人人都是班级小主人。同时,孩子的知识、能力也不是水,水放于桶中会有溢出效应;而知识、能力是无形的,并不具有溢出效应,一种知识、能力的短缺也不必然导致其他能力的不可增长。

二、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焦点的反思

“木桶效应”说的关注焦点在于“补缺”,而不在于“拔高”。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如用“木桶效应”说来说明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这无可厚非,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决定孩子发展的不应是他最薄弱的部分,而应是孩子最擅长的'部分。当然,孩子如果是全面发展的,那是最好。倘若不是,教师也该明白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某一智能的欠缺并不一定成为追求其他方面成功的障碍。孩子智能的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势弱势智能的差异,人的发展总是存在一些不平衡,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这种不平衡。

在传统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关注点更在于对孩子的“补短”,毫无疑问,关注薄弱环节对孩子是有所帮助的,但这种关注往往伴随着对其优势项目投入的减少。这样一来,可能孩子会是平衡发展,但各方面又都无所长,实际上是一种“抑长补短”,不利于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现在的班级管理中,教师意识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种应然状态,而不是实然状态,我们可以把他作为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孩子个性的发展。如果有一个孩子,他的各方面能力一般,尤其是计算极差,但是他的绘画能力却很强,按照传统的做法是花费大量精力去练习计算,可能他经过努力,计算能力跟上了,但也有可能是他从此对计算失去了兴趣,越来越讨厌计算,而且对学习丧失了信心;然而,如果我们发挥优势,培养他的绘画才能,帮助他找到成功的基点,提升对学习的信心,长大后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

三、对幼儿园班级管理者的反思

幼儿园四月份班级管理反思总结篇四

本周已经开学了,孩子们进入小班后,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比较的适应,大部分的幼儿都能开开心心地上幼儿园。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她需要教师精心地去治理。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有效地做好班级的各项管理,使班级各项工作开展有序呢?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由“木桶效应”说反思幼儿园班级管理》一文,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认为可以在今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实践当中进行尝试和借鉴。下面我将自己学习的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一、概念:什么是“木桶效应”。

“木桶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说对于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来说,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部分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治理。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在班集体建设中,“木桶效应”说经常被教育者引用,用来强调对班级薄弱环节的关注,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水装的更多更满。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只好的木桶想盛更多的水,它的制作与维修须由木匠去完成。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要想使一个班级有好的面貌,使孩子能得到主动的发展,作为治理者的教师就必须把握孩子发展的脚步。因此,班级管理呼唤充实型、钻研型、反思型的教师。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的学习观念。俗话说:想让孩子有一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要有一条奔涌的知识河流,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才能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教师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孩子学习、勤于向专家和家长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向经验学习。幼儿本身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天天呈现给我们一幅幅活泼的画。每个教师对这本书要认真地“品”,仔细地“读”,深入地研究分析。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观察,及时记录,碰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分析应对,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

最后,班级工作要善于总结,从反思中提升。教师应随时对自己的班级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我是否按照新《纲要》的理念?”“班级工作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总之,反思是提升的基础,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积累经验,使自己的班级工作更加完善。

三、体会与感受。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新举措,只有成为了一位学习者、研究者,就能根据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确定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儿童的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对照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提出自己的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就拿班级的日常工作来说吧!教师要注重自身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给幼儿以榜样的作用,让幼儿在教师的行为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幼儿就像一张白纸,这要就看每一位教师如何去描绘了。如:在幼儿的常规培养方面,许多年轻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该怎样有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分配工作的时间,一旦事情多了就会感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对日常手头的工作,不能及时的完成时间。这方面我谈谈个人的一点小经验,1、教师在制定一项常规时,要把事情考虑清楚,不要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幼儿会不知所措。

2、班级物品的各种摆放,要让幼儿知道放置的位置,特别是中、大班的教师,要更加的注重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让幼儿真正成为做教室主人的目的。

总之,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我们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园四月份班级管理反思总结篇五

班级管理与“木桶效应”

理学院物理091本27号杨艳

摘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很重要,管理班级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德育工程,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和好坏。同时,班级管理的效果也关系到每位老师,班级是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管理好班级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本文简要谈谈班级管理中的“木桶效应”。

关键词:班级管理;木桶效应;学生;老师

一个班级,总是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正如一只由若干块参差不齐的木板组成木桶,组成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而组成班级的学生也是有“长”有“短”,因此,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必须要做到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加强对“短板”优化,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

在正常情况下,一只口沿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管理学中的“木桶效应”。对于“木桶效应”,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继而就会是理解和赞同了,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这一理论,对于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很有启迪作用。

且他们都很聪明,他们有很多爱好,他们活泼好动。

除了他们班我还带了另一个班,八年级八班,八年级八班的班主任很严格,所有的学生都畏惧三分,只要听到他的脚步声,学生们就鸦雀无声,两个班有很大的区别,八班的学生大多都是学习刻苦,成绩优良的好学生。他们是乖乖学生,一个个都文静优雅,但也偶那么些调皮的,八班相对七班的学习风气要好,但八班缺少集体荣誉感,他们在校运会上很少拿奖,而七班在这方面比他们好。

两个班都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差的,成绩差的也有“短处”,比如:不爱运动,不爱参加课外活动,或者其它方面不好,总之,一个人总有它的长处,也总有缺点。而我们作为老师,我们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如何管好一个班级。

一、要善于认识“长短”。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对每个学生要仔细观察,周密调查,认真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长”与“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先天素质、家庭环境和自身努力程度等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性格爱好、思想状况及学习成绩等也不一样。比如我实习时带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就是例子,她们有的思想进步,积极向上,有的则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有的则对集体漠不关心,做事怕苦畏难;有的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有的则懒于学习,虚度光阴;有的性情开朗,兴趣广泛,有的则沉默寡言,很少活动;等等。作为班主任老师,只有认识了学生中的“长”与“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更好的管理学生,管好班级。

二、要善于“短中见长”。

在几十个人的班级中,免不了会有少数的后进生,班主任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如果我们了解学生的话,我们会知道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想拿好成绩,也想做一名好学生。我们不能仅看到学生的“短”处而见不到学生的“长”处,从而以偏概全,形成“晕轮效应”。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有的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不够高,但能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有的文化成绩不够理想,但文体方面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外表沉默寡言,却能独立思考,对有些问题常有独到的见解;有的虽然一时落后于人,但内心也有争上游、争荣誉的欲望;等等。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全面了解、善于观察,从“短”中发现“长”处,进而做到扬“长”避“短”。

三、要善于弥补“短”处。

庭状况和个体因素,多与家长联系,从学生、自身、家庭等方面找因素,进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对文化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应降低要求,循序渐进,多做个别辅导;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班主任要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而且要多了解他们、教导他们;对暂时落后,尚有进取欲望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找回信心,再努力学习并取得进步。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对有“短”处的学生,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短处而揭短,这样好比在伤疤上撒盐,作为老师,我们要多增加感情投资,给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他们就会由“短板”逐渐变成“长板”,从而增大班级“木桶”的存水量。

四、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班级是一个由几十个学生组成的大家庭,它是一个群体,我们应注意发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作用。在班级这个群体中,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先进的学生容易踌躇满志,看不起后进的学生,后进的学生一方面常有自卑感,不愿同先进的学生接近,而且常常出现先进的学生和先进的学生做朋友,后进的和后进的一起。另一方面,对先进的学生抱有戒备和嫉妒心理,彼此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善于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连起友谊的纽带,针对双方的心理,抓住契机,消除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在这个过程中,要劝说先进的学生伸出热情的手,真诚地帮助和关心后进的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后进的学生主动地向先进的学生学习,向先进的学生看齐。从而达到在班级中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谐一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氛围,从而形成群体合力,发挥班级的整体功能。

总之,学生是需要我们教育的;他的出生家庭、接触的人、性格、爱好都不同,不要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都是清一色的绵羊。大人都会有“长”有“短”,我们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帮助学生,我们要用慈母之爱来感化她们。只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和对待学生中的“长”和“短”,善于“短中见长”,切实做好补“短”工作,班级这个“木桶”才会增大容量,对于建立优秀班集体的目标才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20061第53页《树立班级管理新历年》邱启国

[2]《给教师的100个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