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轼定风波教案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设计人教版(优质5篇)

时间:2023-10-14 05:09:38 作者:雁落霞 最新苏轼定风波教案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设计人教版(优质5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以下是一些经过教师实际应用并得到认可的中班教案范文。

苏轼定风波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的相关情况;

2、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词牌的相关知识;

4、领悟词中营造的意境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5、学习苏轼旷达的胸襟,领悟他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6、记住词中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词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以及它在后世的意义衍射效应。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设想:

(一)教学流程: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1.采用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产生共鸣。

2.提供给学生较为丰富的相关资料,经过学生讨论、释疑等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并挖掘其深层内涵。

3.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4.提供例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写作赏析文章,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二)媒体设计:powertointxp课件。

(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与教学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温庭筠有一首词《望江南》,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是一首思人的词,描述的是一个少妇对久离故乡的丈夫的盼望,意境很美。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表达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板书课题、作者。

(说明: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营造一个相对熟悉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调动相关的信息储备,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解题

学生已经学过“词”,请学生回顾与“词”相关的知识,教师补充:

“词”在古代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辛弃疾有词集就叫《稼轩长短句》。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有什么区别呢?古人总结说,如果是苏轼豪放的词,那么必须要一个北方的山东大汉敲大鼓,然后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如果是柳永婉约的词,就只需要一个小姑娘拿一个快板就可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着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展示课件“词牌”。)

(说明:温故,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本文的学习提供相关的知识基础。)

苏轼定风波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一、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教师播放录音

2、学生仔细聆听

三、写作背景介绍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教师补充介绍

四、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听音乐,加深体验。

1、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苏轼定风波教案篇三

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

的矛盾“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

“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

“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

“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

“高处不胜寒”“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

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他“心有灵犀”的朋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

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写作背景

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编辑本段水调歌头

苏轼定风波教案篇四

1.《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年代:宋作者: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宋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年代:宋作者:苏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4.《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年代:宋作者: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定风波教案篇五

【文本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要求学生在大致读懂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中秋之夜望月怀人的心路历程,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圆,月亮的圆缺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漫漫的文学长廊中,众多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无邪,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婉浪漫。那么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水调歌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介绍方法: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的情感美;读完后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着深入学习,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文载道,词缘情,诗言志。好的诗词能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忧伤,既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又有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本词多了一份旷达的气息。

在此处顺势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体验地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前让学生讨论: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上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下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对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调是从消极、惆怅转向豁达、乐观。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词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能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诗先后写了以下内容:

上阕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问,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处的描写,既写出词人留恋人间,又写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戏。

下阕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空中的一轮圆月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写下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这首词有个小序,咋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通过这个小序,可以读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词中所表达的旷达的胸襟与小序中的“欢饮”合拍,“兼怀子由”一个兼字,引出了下阕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显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微处的信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四读课文,换位体验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文豪苏轼,当时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难团圆,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陪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虽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六、五读课文,美读成诵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读出感受,读出享受,最后能够美读成诵。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综合介绍。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典的古典诗词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再次感受苏轼的旷达的胸襟和博大胸怀。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