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乡的喜和忧教案(实用12篇)

时间:2023-10-15 03:55:54 作者:LZ文人 最新家乡的喜和忧教案(实用12篇)

高一教案是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所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材料,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一些大班教案范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自己的教学计划。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一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家乡的变化》的教学,我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口语交际课难点是营造好师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效果。

为展示口语交际课堂结构,我采用亲身感受创设情景,揭示话题,可在主要环节“家乡的变化”信息交流会时,同学们虽有热情,讨论激烈,但集体交流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在那里当一般听众,特别是有胆量的同学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来说明家乡的变化,大多数学生就不再说了放弃自我展示的机会。我以后应先照顾那些反应较慢、性格内向的学生,安排时间让他们回答问题,多鼓励,让他们逐渐从简单的内容中去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本次口语交际是在第7组“积累、运用”“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安排的。由于考虑到同学们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并不难,可以采访、查阅图书资料,搜集图片、上网查询等等。所以就忽视了综合实践课的指导,多数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全面。

教师的教学语言精炼,具有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如以璧山标志性建筑电视塔为例,我饱含激情地讲述:“眺望璧城全景,璧南河穿城而过,水给城市带来了灵性,璧山的沧桑巨变让我耳目一新,我会情不自禁地说:‘家乡的城市建设步伐真快啊!’”本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可没让学生充分思考,更没给同学们表达的机会,真是太遗憾了。

因为学生进入五年级后,大多数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采用了简单的做法,不爱说就写,所以课堂上学生写的效果比口头表达的效果好。如果指导学生课前认真收集整理家乡人民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资料后,再写下来,那应该是人人有话可说。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的教学,我进一步体会到了编者意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要有大背景的烘托,既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口语训练,也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综合实践课的指导,如能充分发挥学生眼、耳、手、脑结合的功能,再结合课内外知识,从当导游介绍家乡美景,从家乡人民的吃、穿、住、行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家乡新貌,从家乡的过去、现在憧憬家乡的未来,来开展家乡系列活动,效果会更好。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二

在我的这堂课上,有位小男孩在读课文后,我问他:“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那位学生也很老实,摇摇头说:“不好。”还让他请一位自己认为读课文不错的学生来朗读。恰恰这位被请的学生有个地方读错了,好些同学都在笑他。那位同学脸都红了。这时我随机应变,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声的女孩子,故做糊涂地问:“你为什么笑啊?”她说:“他哪个地方读得不好。”我马上有追问:“那你能读好吗?”使得刚刚的笑声,变成了一阵学生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声,我觉得我能抓住这点细微的东西,让它碰发出智慧的火花,还是值得探讨的。

我根据低段孩子形象思维比较丰富的.特点,在课上大量运用了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说话,这样就降低了说话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说话中来。比如在学习第二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学着“那么……那么……”的句式说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我就利用几张形象的图片,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说话情境,使得孩子们也有话可说。另外,我在课前安排的家乡图片的欣赏,也是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从而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新课程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课,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学生非常高兴,显得兴趣极高,但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时,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干脆哑口无言。说明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只读了两三遍,生活经验不丰富,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课文,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并结合课文插图,全方位理解课文。指导朗读重点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那么……”这种句式,表达了小朋友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能让学生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记住课文内容,理解平坦、宽广的`意思,想想我们平时能看到家乡的边吗?让学生通过实际和课文的对比,了解到其实我们的家乡比书上写得更美,物产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四

迎着初升的太阳,我走在溪边的小道上,欣赏家乡的山水画卷。

家乡的松阴溪溪水清澈,清得把独山映得一清二楚,溪流和石子之间总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阳光下的水面闪闪发光,像镀了一层碎银似的。松阴溪的水真长啊,似一条银色的长绸带,萦绕在松古平原上,哺育了许多美丽的生灵。松阴溪的水真美啊,溪面上停留着一群白鹭,它们有的用水打湿自己的羽毛,有的正在捕鱼,动作是那么迅速;有的在水面上低飞,翅膀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水面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是成片的垂柳鲜花,真是美不胜收。有时,溪水咆哮着,冲向拦河坝,卷起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落下的水珠又串成一条条闪耀的珍珠项链,令人赞叹不已。

家乡的独山真奇啊,独自一山拔地而起。从正面望去,独山就像一只出水神蛙,从侧面看就像一个狮子头,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独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密密的松针像撑开的大伞,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日影。独山真险啊,山的背面像是被刀砍剑劈过似的,每走几步就会被吓出一身汗。独山真美啊,春天花开了,香气溢满了整个独山,深吸一口气,沁人的清香顿时灌满了整个肺部,让人如痴如醉。秋天,枫叶红了,独山变得一块红一块绿,好似一位小丑。冬天,白雪覆盖了独山,山中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使独山显得更加幽静。

青山、绿水、白鹭翻飞,形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五

《画家乡》一文以五个孩子画自己的家乡为内容,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每一堂的新授课上,阅读始终是教学重点。本堂课。我结合课文插图,合理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去游览,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的同时掌握语文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习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文学好了,我们还得教给孩子们迁移运用。如何学会画自己的家乡?我给孩子们展示了我们瑞安市的图片,街道,高楼大厦,瑞安广场,体育馆等,引导孩子们模仿“京京的家乡”来说说。于是,有了下面的这段说话训练:

我的家乡在瑞安。我画的瑞安广场那么美,那么大。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体育馆。那个正在瑞安外滩快乐地玩耍的小女孩(小男孩),就是我。

既让“……那么……那么……”关联词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又让“宽宽的”“高高的”这些词语给孩子得到了积累。

本想根据课文的2-6自然段段式相似的特点,给孩子来个先习得方法,再来个举一反三的,可是有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想让他们自主学习,真的只是美好的幻想,孩子们不知道如何自主,自己又总是不自觉得又将孩子们攥在了自己的手心,慢慢教,慢慢学,要耐心啊,语文老师!!

《画家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六

你呀,仔细听着,听那嘀咕着的鸟儿诉说闲谈宁静的景象,听那叮咚着的水珠落入溪水中。清脆悦耳的声音让人无比陶醉。听那大山用雄厚的声音把它那不凡的人生讲诉着,听那流水带着欢乐愉悦的奔流声一直走下去,是它养育了生命,是它www。99zuowen。com让生命受到滋养;再听听看呀!那美妙嘹亮的歌声在山间中回荡,是她,是她,快看,快看啊!她站在溪水岸边的石头上,唱着美妙的歌,山,用它雄厚的声音伴乐,水,用清脆的叮咚声演奏。清晨的日光愈来愈烈,从溪水中折射出五彩的光,溪水中的荷花开的那么灿烂。“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美景衬着骄阳,如一幅水天相接的山水画一样。

夜晚的山水更是美丽。皎洁的月光似银纱一般轻柔,淡淡的月光衬托着荷花,好一幅荷塘月色景象啊!荷叶上的水珠经那月光一照,好似一粒银珠儿落在玉盘一样。水,静下来了,蝉鸣声阵阵吟唱着。月色下的山凹凸不平,但它却是那么美,那么美。夜晚是寂静的,但这山水间静得迷人,让人陶醉。一滴水珠不小心从荷叶上落了下来,又是那一声清脆悦耳的声音,这夜晚,真是不一样的韵味啊!

四年级:黄子馨

上一篇:我喜欢踢足球

下一篇:美丽景色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七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参与思考、参与讨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去学习课文、感悟课文。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在熟悉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的读,读出它的美,享受语言的美。在读文感悟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自己的感受去读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语言的美妙。每个学生都是朗读的主人,发展自己的个性,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的课堂,使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我根据低段孩子形象思维比较丰富的特点,在课上大量运用了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说话,这样就降低了说话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说话中来。比如在导入中,我就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片,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美丽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想去学的欲望。同时在学习每一部分时,我都会让生图文结合的学习,这样可以让文字更加明了,让语言更有说服力。美丽的图画,美丽的文字更能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从而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本文的篇幅比较长,但是五个孩子画的家乡都有一定相通的学习方法,我是通过全班同学共同来欣赏涛涛的家乡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首先是读文,再看图画,然后再读文,最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让生学会怎样朗读,怎样思考。而在学习其他几个小朋友的家乡时,我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议论、讨论。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发言,都思考,学生之间还可以互帮互助,达到共同进步。从小组合作的形式,让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即生活。在这个片断中,学生欣赏有关的生活图景,唤醒了学生生活的记忆。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想,找出最美的部分反复读一读,要求说出海滩美的理由,读出它的美,读得让大家也喜欢,则结合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这是披文入情、以声传情的过程,也是消化吸收课文语言的累积过程。同时有机地进行表达的训练,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把自己的家乡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或者写一写的方式介绍给大家,表达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积累和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表达又促进了积累和吸收,获得互动效应。在吸收表达的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在情感和美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的同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创作,拓展了课程的内容。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八

我的家乡,那是一个山青水秀、地杰人灵的地方,那更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魂牵梦绕的地方。

每逢节假日我回家乡,当车一驶上依江而建的清江大道时,已习惯了城市里车水马龙的我,眺望到那方山水,心里便油然生出一种感慨:还是家乡的山水亲、山水美啊!

我的家乡长阳是古老的巴人发祥地,美丽的清江就像秀丽少女的一条纱裙,使“她”更加秀气柔美,更有魅力!长阳位于鄂西南山区,接枝城,邻宜昌,由清江而得名,清江穿过其全境。原《史记》中就有记载“处楚西南部具发古人之陵,其地处山不秀丽唯美,风水极佳,乃处天然宝地。”这段资料的记录也正说明长阳山水美之灵气,是自古以来都受人爱慕向往的。

家乡的山,虽没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特,但却有它独有的魅力——秀气而连绵。找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泛舟依山的清江,人会感觉十分惬意。家乡的山虽不高,但却一座连着一座,每座又各不相同,有的像巨人,有的像大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刀尖,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一眼望去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令人遐想无限。山上的树木生长得十分茂盛,多以松柏为主,苍劲挺拔。还有许多五颜六色叫不出名字的植物点缀其中,但主角仍是绿,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那样充满生机,绿得让人难以形容。恐怕只有在画家的笔下才能描绘出来吧!

这样的山环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相依,山水交融。是这方山水,勾勒出了一幅富有生机、活力、唯美的山水画,也是这方山水,哺育出了一代代纯朴、善良的长阳人!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梦也在这里!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山水都珍藏在我心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九

十年前,我七岁,那是个完美无瑕的童年,那时的天空是蔚蓝蔚蓝的,那时的鸟鸣是清脆响亮的,那时的说是清爽飘逸的,那时的树是鸟的天堂,那那时的河是鱼虾的家乡,阳光总是那么柔和,小草夜总是那么柔嫩,似乎,空气中还带着玫瑰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童年最美的回忆,就像一个梦,美却易碎。

那天,它真的碎了,如同一个水晶球滚落在地,之后就剩下一地碎片。村里不知何时来了挖土机,对着绿油油的草地直接扑去,伴随着一座座高大的工业建筑的崛起,我听见了小草的哭泣声,花瓣的掉落声,还有大树沉重的呻吟声……之后,工厂上的烟囱里冒出一股一股的浓烟,河边的排水管不停地流出散发着恶臭的黑水,水泥路上的每个角落都堆着垃圾,一幅幅不堪入目的情景就是铮铮地事情,我感到大地在颤抖,天空在皱眉。

十年后,我27岁,来到这充满回忆的故乡,我傻了眼,惊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仍然有高大矗立的工厂,马路上仍然有一辆辆奔驰而去的汽车。可我分明感到,天空在向我微笑,风仍然在快乐地飞扬,这里有一片片翠绿的草坪,沿路种着各色各样的花,浓密青翠的大树笼罩在阳光温柔的怀抱里,天空蓝得看不见一丝云彩,小河青得可以看见河底,随着微风的吹动,河面上泛起金光闪闪的涟漪,也波动着我此刻的心。

我看到了,看到了十年的家乡动人的光彩,如一场梦,却又如此真实。在一个天朗气清的白天,踏上了软绵绵的青草地,围绕的是青山绿水,享受阳光温柔的缠绕,呼吸带着草香的空气,从此远离污染,远离喧哗。十年中的变化缓慢而迅速,人们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自然,那十年后所向往的一切将不会是梦。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十

《画家乡》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6》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五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用彩笔画家乡的事,通过他们的画,展现出他们各自家乡的美丽,表达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下面是我对《画家乡》的教学反思:

读着《画家乡》好像遨游于祖国的美好河山中。你看,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歌唱壮丽的河山,秀美的风光,歌唱富饶的土地,丰富的宝藏;歌唱勤劳智慧的各族儿女,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这难得的阅读材料,应该让学生好好感悟,让孩子们好好欣赏,使他们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让他们提起画笔,用绚丽的色彩,把祖国大花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更加妖娆。

【教学思路】

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挑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精神。

1、揭示导入新课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2、初读课文,划出生字,并找找课文写了哪些人的家乡。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读后,找到了“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课文的段落结构相似,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力有一定的发展。

3、再读课文,你喜欢谁的家乡,找出来好好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学生非常高兴,显得兴趣极高,但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时,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干脆哑口无言。说明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只读了两三遍,生活经验不丰富,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课文,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并结合课文插图,全方位理解课文。指导朗读重点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那么……”这种句式,表达了小朋友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结合学生实际,重点指导平原这一段师:“你能说说,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吗?”学生的回答范围过于狭小,只说了个小地名。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家乡跟课文中平平的家乡一样,也在平原。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平原的特点,如: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等。我们这儿还有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如:春天有桃花、梨花、竹笋……夏天有荷花、西瓜……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能让学生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记住课文内容,理解平坦、宽广的意思,想想我们平时能看到家乡的边吗?让学生通过实际和课文的对比,了解到其实我们的家乡比书上写得更美,物产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思想指导很多学生都喜欢京京的家乡,喜欢城市。农村的孩子喜欢城市无可厚非,但也要作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十一

课文:

7—1《桂林山水》

7—2《威尼斯的小艇》

7—3《田园诗情》

表达:这里景色美

本组3篇课文选取不同的角度,分别歌颂了自然景观的奇幻美丽,展示了世界名城的独特风光,营造了静谧和谐的异域意境,均是引领学生感受山水风情的佳作。编排本板块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了解语言表达的特点;二是在诵读和学习中,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结合本板块课文的特点,把每课的教学指向习作。除了重点关注作者的写法精妙之处,还重视背书的重要作用。背书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我们都知道要写好作文有很多种途径,而背诵对写作的帮助极大。背诵是一种文化底蕴的沉淀。背诵,让我们既积累了好词好句,又学习了作者的创作风格;既熟悉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又领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一切,都是写作极为重要的营养。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最快地找到写作的感觉。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无不是背诵的“高手”。才高八斗的曹植,10岁不到就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蜚声文坛的巴金先生十二三岁就背会了《古文观止》中的全部文章,后来他谈到自己的散文创作时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我写文章时文字是有条理,顺着我的思路连下来的。”

名篇佳句背得多了,景物在你眼中自然就灵动起来。但有的学生虽然会背很多,但依旧不会写作。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武打小说里,某个人学武术,拜师学艺,先是一招一式地学,学到位,师父才点头。可是,学会师父招数的人不一定是武林高手,熟背师父教给的剑法,学到位以后再创新的才是武林高手。那么,我总结出一句话:创新才是超越,但创新一定是建立在熟背的基础上。

学作文也一样,背诵是前提。背不会怎么能在别人的基础上创新呢?把好词背会了,放在恰当的句子里,让句子耐人寻味;把好句背会了,放在好段里,让好段在好文章里蓬荜生辉。其实背诵文章真的像背诵剑谱一样,在熟的基础上创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写作高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背诵可以让学生不知不觉掌握语法规律和遣词造句的诀窍,可以大大提高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博览群书,深思精研,将他人的感受,比照自己的经历,于是写作起来就会文思如泉涌。

学生在熟练背诵本组课文的基础上再去观察周围的景物,视角会发生转变,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清晰了很多。我在很多学生的习作中找到了《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园诗情》的影子。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背诵要做到“死去活来”,文章是“死”的,方法是“活”的,在“死背”的前提下,要鼓励学生创造、创新,学会“活用”。让“入口成章”的大量积淀,通过“出口成章”表现出来。

家乡的喜和忧教案篇十二

《画家乡》一课在新课标语文第二册的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是关于《画家乡》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画家乡》一文以五个孩子画自己的家乡为内容,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每一堂的新授课上,阅读始终是教学重点。本堂课。我结合课文插图,合理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去游览,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的同时掌握语文文字,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习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课文学好了,我们还得教给孩子们迁移运用。如何学会画自己的家乡?我给孩子们展示了我们瑞安市的图片,街道,高楼大厦,瑞安广场,体育馆等,引导孩子们模仿“京京的家乡”来说说。于是,有了下面的这段说话训练:

我的家乡在瑞安。我画的瑞安广场那么美,那么大。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体育馆。那个正在瑞安外滩快乐地玩耍的小女孩(小男孩),就是我。

既让“……那么……那么……”关联词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又让“宽宽的”“高高的”这些词语给孩子得到了积累。

本想根据课文的2-6自然段段式相似的特点,给孩子来个先习得方法,再来个举一反三的,可是有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想让他们自主学习,真的只是美好的幻想,孩子们不知道如何自主,自己又总是不自觉得又将孩子们攥在了自己的手心,慢慢教,慢慢学,要耐心啊,语文老师!!

在我校本次赛课决赛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课。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连绵的群山以及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中懂得从小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根据本课特点,我以课件设计教学为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利用课件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形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本课课文段落相似的特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一段,从中习得学习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首先是复习导入。一是再整体感知课文,加深了解五位小画家以及他们的家乡;二是复习巩固生字词,为后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其次是细细品读第二自然段,画中感悟。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涛涛家乡的美丽,并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家乡的美丽。还让学生把涛涛家乡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介绍,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接着是让学生运用从第二自然段中学到的方法(看图读文——找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图介绍)分组学习其中的一个家乡。在这一环节上,如果组长组织能力强,那么本组的合作学习还有模有样,能扎扎实实的交流互动。反之,小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看来小组建设中小组长的培养很关键。

最后是创设情境,升华感情。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我们家乡具有代表性的风光景物(正气广场、青原山、吉安大桥),在欣赏中唤起学生爱家乡,想画家乡的情感。这一环节在写话的设计上我做得不够好,给了学生一个根据家乡图片写话的框架,有点拔高难度,也有点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是矛盾呀,不给学生框架又怕学生不知从何说起,给了学生框架又怕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我在教学机智上还不够成熟,还不能随机应变地、合理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因此,在“高效课堂”课改道路上,我还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画家乡》是一篇十分能激起孩子学习欲望的课文,浩瀚的大海,美丽的山里,宽广的平原,辽阔的草原,繁华的城市,这一处处风景给了我们美的感受。在设计教案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画家乡”是本课的课题,虽然课题比较简单明了,但存在着一个难点:什么叫做“家乡”?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模糊,一年级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安排了一个课前对话:介绍一下,你家住在哪?(元通)那么元通就是你的家乡。从而让学生明白,“家乡”这个概念,也更想了解课文内容。

2、让识字教学生动起来

作为第一课时,字词句教学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这一环节,重点学习“宽”、“虾”、“脚”、“捡”、“贝”、“壳”6个生字。学习生字时,我创设过关游戏,以涛涛为我们出了一道难题为由,让学生先读准字音,了解生字字形、结构,再读词语。在识记生字的时候,我还请几位小老师介绍了认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教学到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节课重点学习6个生字,这6个生字贯穿读文,读句的各个环节。

3、感情朗读,“美”字贯穿全文

课文通过画,展现家乡的美,从而看到祖国的美。所以教学中,我从课的开始以至结束,是让学生在欣赏,游览中,激发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不管是教师的语言,课件的演示,尽可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了课文,学习课文。特别是“那么……那么……”这个句式的练习,学生在读中,真正的感受到了“因为有了那么海更蓝、更宽。因为有了那么,花更美,草更绿。”家乡到处洋溢着美。

有待改进的方面: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