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汇总19篇)

时间:2023-10-15 04:52:28 作者:文轩 2023年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汇总19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编制的一种文稿,它可以提供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想要了解如何编写一份高效的小学教案?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培养爱惜粮食的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粒”:左窄右宽。

“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正是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二、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教学目的:

1、总结课文,教育学生要辛勤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2、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

1.学会了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2、用各种形式背诵古诗。

二、完成课堂作业

作业设计:

一、组词。

牛()木()立()古()

午()禾()粒()苦()

二、积累词语。

春种秋收、五湖四海、硕果累累、两手空空。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锄禾日当午,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农夫犹饿死

21、锄禾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正好有这么多的老师在,我们来开个诗歌朗诵会,展示你们的才华,好吗?谁能背一背给大家听?(指名汇报)师评:看来大家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

2、看到大家读得这么起劲,唐代诗人李绅也想来参加,他带来的诗是——出示课题词卡:锄禾(全班齐读),大家可要注意了,“锄”是翘舌音,大家再把课题读一遍。

3、这其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农民伯伯在田里种地,过了一段时间,绿油油的禾苗长出来了,特别让人喜欢。可是,这时周围的杂草也跟着长了起来,快把禾苗的营养吃光了。如果你农民伯伯,你会怎么做?(指名答)

4、对,为了让禾苗长得更好,用锄头把周围的杂草锄掉,这在古时候就叫“锄禾”

二、初读识字

1、在课前老师调查,大家就会读这首古诗了,谁来试试?师评:声音真响亮/很流利(板:会读)

3、经过刚才几个小朋友的提醒,我们现在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板:读准

三、悟读古诗:

1、老师看到大家读得那么有意思,也想来读读。(师范读)

2、老师读得怎么样?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对呀,那是因为老师知道了古诗的意思。

3、那现在大家就在四人小组讨论,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没读懂的句子也提出来。(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5、大家看看图,当时的`太阳怎么样?一天中什么时候的太阳最大?(中午)对的,农民伯伯在太阳最大的时候在地里锄杂草,汗水都滴到禾苗的泥土里了。谁再来读读这了两行?师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还没感到烈日当空/看来你真是一个会朗读的小诗人,老师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满头大汗的样子了/太阳可真大呀,农民伯伯的汗不停往下滴。

过渡: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3、4行告诉我们什么?

6、每当你看着盘中的白米饭时,你会想到什么?

7、学“辛苦”,出示字卡“辛”:指名读,你能说说怎么记吗?

师述字理:农民每天都要站立在田地里干十多个小时的活,辛苦不辛苦?

8、平时,你还觉得什么事情辛苦,能不能用辛苦说一句话?

四、说话拓展

1、师出示几张浪费粮食的画图,大家仔细看看,和同桌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句式:

2、指名汇报。师评:

3、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体会更深了,那我们再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板:读好)

过渡:读好书,还要写好字。

五、指导写字

1、这一课有几个生字?不用老师教就已经会写的小朋友举手。好的,那今天大家就来当当小老师,看看这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出示字卡:禾)师范写,生描红。

2、相继出示:午、辛、苦

六、小结:

今天学完了锄禾这首诗后,懂得了农民伯伯的辛苦,相信会更加爱惜粮食,课后,大家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诗来读读。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泊”: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三、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月”“霜”“乌”,“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9、齐读全诗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愁”)

2、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3、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六、拓展阅读,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七、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四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借用已有经验导入新课,亲切自然。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深刻的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味。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促进课外积累。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五

两课时。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1、幻灯片

讲授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讲解、讨论、总结。

投影器。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远近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六

一、结合三首古诗,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夜泊:不识:可怜:

君:白日:吟:

二、填空。

1.《枫桥夜泊》的作者是代。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哀愁。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时候,在对愁眠,“客船”上的`“客”指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话的意思是。

把比作。抒发了作者之情。

3.“千里黄云百日熏,。莫愁前路无知己,。“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三、读读诗句,先理解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渔火: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瑟瑟: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知己:识:

四、连线。

《寻隐者不遇》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松下问童子李白

《鹿柴》空山不见人贾岛

《小池》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八

咏:1、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2、用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诗人用诗来描述柳树,表达感受,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柳树枝叶的`青翠。

妆:修饰,打扮。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诗中用来比喻随风飘动的柳枝。

裁:用剪刀剪布或用刀子割纸。诗中用来比喻春风像灵巧的剪刀剪出了细巧的柳叶。

胜日:优美的日子。诗中指阳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芳,花草的香味。诗中指春天美丽的风光。

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滨,水边。

无边:没有边际。

光景:1、风光景物。2、境况,状况。诗中取第1种意思。

一时:1、一个时期。2、短时间;暂时。诗中取第2种意思。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诗中指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九

教学目的:

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一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 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 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 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王安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二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三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四

叶绍翁王维

萧萧梧叶送寒声,独在异乡为异客,

江上秋风动客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知有儿童挑促织,遥知兄弟登高处,

夜深篱落一灯明。遍插茱萸少一人。

胡令能

逢头稚子学垂纶,

测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五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六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七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山行

诗人:杜牧朝代: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赏析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八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晴对雨,地对天,旷野对平原。山川对草木,碧海对桑田。

山青青,水潺潺,溪流对山涧。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

踏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五代-蜀韦庄

惜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唐李绅

咏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山西民谣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送孟东野序》唐韩愈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淮阴夜宿二首》唐孙逖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战国-鲁尸佼《尸子》

钟不敲不鸣,路不铲不平。人不劝不善,事不为不成。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篇十九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身有伤, 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晴对雨,地对天,旷野对平原。山川对草木,碧海对桑田。

山青青,水潺潺,溪流对山涧。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谣指杏花村。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知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 韩愈

踏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五代-蜀 韦庄

惜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唐 李绅

咏春—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山西民谣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 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 《送孟东野序》 唐 韩愈

木落知寒近, 山长见日迟。 ——《淮阴夜宿二首》 唐 孙逖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 ——战国-鲁 尸佼《尸子》

钟不敲不鸣,路不铲不平。人不劝不善,事不为不成。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