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科博士论文开题 会计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04:05:55 作者:雅蕊 2023年文科博士论文开题 会计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科博士论文开题篇一

一、论文题目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是指因自然资源开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或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和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资源不断衰减等原因,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诸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愈发显着。

资源型城市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促使政府开始审视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历史看,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以后才出现了因资源衰竭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问题爆发的时间有所提前。问题凸显时间的提前使我国政府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上面临着更多困难,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相当大量的财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2.研究目的及意义

由于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缺乏统筹规划,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吸引力差、接续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起步较晚,转型资金也是在近年才开始投入,且数量不多,资金的瓶颈状态已成为现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阻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融资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融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继续提高资源型城市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效引导、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在保证公共财政对资源型城市供给的同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种融资渠道的资源型城市资金投入机制,这也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资源型城市概念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无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

在定义时,侧重于城市的资源开发,如郑伯红在其研究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作为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2.资源型城市分类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以资源开采程度划分

根据资源的开采规模,进一步可细分为资源型未枯竭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顾名思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城市自然资源开采量几近枯竭或是已经枯竭,资源性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已减弱或完全失去。随着对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加深,一些地区资源可采量逐渐减少,如云南东川、辽宁阜新这样的城市,当铜矿和煤炭资源可采量基本枯竭的情况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针对森工型城市这一类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出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森工型城市森林可采量大幅降低,对于该类型城市来说这是一种政策性枯竭,如黑龙江伊春、吉林白山这样的城市就是这种情况。资源未枯竭城市则是相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具体分析时一般不单列。

(二)以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资源的种类不同,资源型城市可进一步分为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五类。这里主要依据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的类型来划分,对于复合型资源的城市,以矿产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最大份额的矿产类型进行划分。

四、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研究目标

本文拟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的`、历史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现存以及可能的各个资金来源渠道的融资现状和能力,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并且尝试建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模型,检测和评价我国现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状况,从引入市场竞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思路,提出如何提高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其运行效果、拓宽其渠道、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2.研究框架

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七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章: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重点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科博士论文开题篇二

构思与撰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是博士生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训练对于博士生的成长至少具有两方面重要意义。第一,开题报告撰写是博士论文写作的先导和基础性工作。科学的选题、合理的研究内容安排、正确的技术路线设计以及对创新点的适当预期,能为整个论文写作提供逻辑连贯的思路和操作可行的工作方案,从而使博士论文的写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在上述各个环节都有疏漏,或在某一环节出现失误,就会使论文的写作一波三折,甚至会出现前功尽弃,推倒重来的情况。第二,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构成要件、主要内容、工作程序和撰写规范等方面看,它同许多基金项目的申请报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开题报告作为博士生学术生涯的开源性工作,除直接影响博士论文的水平和质量外,它还能为博士生长远的发展提供能力的积淀,这种能力积淀和富集是他们成为学术带头人或科技帅才所必备的素质。本文就文科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文献综述的撰写

在题目选定的情况下,文献综述就是整个论文构思与写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全面、深刻阅读、理解了国内外同行最新研究进展,才能明确自己工作的起点;只有清晰地梳理出以往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路径,才有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走向;只有敏锐地发掘出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正确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切入点。因此,做好文献综述就等于凝炼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环节是对已往成果进行线条清晰的梳理和系统全面的评价。在文献综述撰写中,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一是只简单罗列它人观点,未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和提炼。这样就难以理清已有成果之间的前后继承或横向关联关系,也不易区分哪些问题是主要问题,哪些问题是次要问题,从而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二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归纳或梳理,但未做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对已有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到矛盾和症结所在,进而凝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文献综述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文献综述的撰写是述而未作,那么,充其量只是陈述了它人的观点,不能达到通过分析、评说而捕捉到创新机遇的目的。三是虽然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但是对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对它人成果进行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在评说它人的基础上挖掘出待研究的问题,才达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

在对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阐述中,有时会出现对前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过分夸大的错误。有的博士生为了突出说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对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进行了人为的放大。实际上,这种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放大,不仅不能够提升自身研究的价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题大做甚至是重复研究的结果。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第一,文献搜集的不够充分,有些重要文献没有全部掌握,尤其是对最新研究进展的了解不够深入;第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将次要问题或非主流问题作为主要问题或主流问题加以认识。还有的博士生将自己一时的未明之理、未解之惑作为问题提出。其实,任何科学问题都一定是学术界共同面临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些是由于个人认识原因而遇到的问题不能作为博士论文的应选之题。第三,对学科前沿进展缺少应有的驾驭能力,难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笔者认为,对于已有成果进行认真的归纳和梳理是进行叙述和评价的前提。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可按以下三种方式或其组合进行。一是首先按照时序的先后,将以往研究分成几个发展阶段,再对每个阶段的进展和主要成就进行陈述和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反映已往不同研究之间的前后继承关系,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二是以流派或观点为主线,先追溯各种观点和流派的历史发展,再进一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成就与不足,以及它们之间的批判与借鉴关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从横向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和不足,开题报告《博士论文开题报告撰写》。三是将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的比较有机结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能反映历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横向的关联和互动。

二、关于参考文献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在文献综述之后要列示出主要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认为,参考文献的编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辅助环节,因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有许多技术环节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参考文献的编排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显示资料搜集的系统和全面,将尽可能多的参考文献编入其中,以多取胜。这种作法的直接后果是将一些貌似相关、实则无用的研究成果编入参考文献之中,或将一些相同内容,甚至是重复研究的成果也误当重要文献列入。二是为了证明对国外研究进展的全面把握,将自己从来没有看过的外文资料也编入参考文献,甚至将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语言出版的文献也列入其中。三是为了表征研究基础的雄厚,将自己(或导师)与博士论文研究相关性不大的成果也列入参考文献。有的博士生导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多地列入参考文献。实际上,这样做既不能抬高导师的学术声誉,也无助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以与作者的远近生疏决定文献的选取。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通过网络可以轻易地搜索到成千上万篇文献。然而,在这些文献中,与自己的研究相关且真正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少而又少。为此,笔者建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则。

1.没有认真阅读过的文献不要引用。有的学生查阅到一些从标题上看与自己的研究十分切近的专著或论文,就望文生义,不加认真阅读就直接列入参考文献。这样做容易把一些题目看似新颖,实际内容并无参考价值的专著或论文列入参考文献,从而冲淡了重要文献的作用。一般来说,完成一篇博士论文要参考100~200部(篇)专著或论文,即使在看过的文献中也有重要文献和非重要文献之分,列入参考文献的都是一些重要文献。如果将那些不重要或重复性研究的成果过多地列入参考文献,往往会给论文评阅人或其它读者造成论文研究起点不高的印象。

2.非一流期刊上的论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目前学术期刊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博士论文的研究都有较高的学术起点,那些非一流期刊上的文章重复研究成果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少,一些文章的题目看似新颖,其实内容空洞,根本不具参考价值,这样的文献尽量不要引用。

3.虽然读过,但对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没有借鉴意义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强引用。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习惯,在发表论文或出版著述时总要将一些名人之作列入参考文献,而不管是否参考了这些著述。这样做可能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研究的学术价值。实际上,博士论文的真正价值在于作者自身的创新性工作,根本没有借它人之力来抬高自己的必要。

三、关于研究内容的安排

研究内容是整个开题报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研究内容在整个博士论文研究中发挥承先启后的作用。首先,研究内容是对文献综述的进一步展开,它实际上是文献综述所提问题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内容搭建起整个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渐进地工作。研究内容安排的合理,就会使整个研究少走弯路,顺利达到预期结果。第三,研究内容的确定又是设计技术路线和选择研究方法的依据。第四,研究内容确定之后,往往就预示着在哪些环节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阐述预期创新点的逻辑前提。

在博士论文研究内容取舍和框架的搭建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一是搭建“平、空、虚、泛”的研究框架。有的博士生开题之初就立意高远,他们或者是要奠定某研究(或某学科)的理论基础,或要提供某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也有的要构建某研究领域的方法体系。必须承认,能达到上述目标的博士论文还是较为少见的。由于目标定得过高,在研究内容安排上就力求“全面”、“系统”,这样就使研究本身涉及的领域过宽,超出自身的驾驭能力。这种框架往往使研究思路过于发散,不能通过思维聚焦而产生创新。

二是频频使用生涩、怪诞的词汇。有的博士生在开题报告的各级标题中使用各种时髦的词汇和令人费解的语句,使阅读者难以理解其真实内涵。这种错误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自己“创造”了一些“新概念”,但这些概念同论文的内容和整个逻辑体系又难以兼容;第二,将其它学科或日常语言中的一些新鲜词汇生搬硬套地移植过来。

三是过早地做出判断或给定结论。研究框架一般仅是大致划定一个研究范围,表示研究展开的逻辑,此时,还难以有结论性观点或成熟的推断。如果在开题报告阶段就轻易地得出结论,那么,后续的研究就可能受到先前判断的局限,或者围绕着如何使先设定的结论自圆其说来进行,这恰恰违背了科学推理的基本原则。“任何结论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这句名言对博士论文写作同样适用。

针对上述状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博士论文不能没有理论研究,有些博士论文本身就是纯理论研究,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博士论文都要构建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或建立一个方法体系。做出具有原创意义的理论成就固然意义重大,但多数博士论文的理论研究属于对传统理论的现代发展(完善),或国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化应用研究。这里,我们并非是不鼓励或不提倡博士论文进行原创性理论研究,而是倡导一种先尝试在某一点或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再向理论体系构建的方向努力,因此,最初的框架最好不要搭得太大。

2.靠玩弄新鲜名词、滥造时髦概念的研究风格不值得提倡。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研究领域,时髦的名词层出不穷,但真正能被提炼成科学概念,从而嵌入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中的名词却较为少见。一些新鲜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义差异甚大,从一种使用环境到另一种使用环境、从一个学科向另一学科移植,都要对其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的阐明和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文科博士论文开题篇三

5月至8月,完成资料的搜集工作。

209月至10月,完成资料的整理工作。

年11月至5月,完成初稿,并将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在刊物上公开发表。

206月至11月,进行修改、补充工作,并定稿。

三、论文大纲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中央朝官

第二章中央内官

第三章州郡官

第四章特设官

第五章县下职官

第六章边郡防御系统

第七章王国官

第八章候国官

第九章民族职官

第十章总论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文科博士论文开题篇四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2有机半导体的简介

1.2.1有机半导体的概况

1.2.2有机半导体的优缺点

1.3有机半导体膜界面的制备

1.4有机半导体界面的稳定性

1.5有机半导体界面的光电浸润调控

1.6共混与多层有机半导体界面的应用

1.7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实验方法与技术

2.1引言

2.2接触角

2.2.1接触角的定义及基本理论

2.2.2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以及影响接触角的因素

2.2.3接触角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系统

2.2.4接触角的应用以及接触角滞后现象

2.3原子力显微镜(afm)

2.3.1afm的原理及其结构

2.3.2afm的扫描模式

2.3.3afm的应用

2.4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1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原理

2.4.2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应用

第三章有机高分子液滴蒸发沉积的动力学研究

3.1实验研究

3.1.1原料与试剂

3.1.2pcbm的溶解性

3.1.3实验过程与样品制备

3.2有机半导体分子溶液蒸发动力学机制

3.2.1p3ht高分子溶液液滴蒸发沉积的图案

3.2.2pcbm溶液蒸发液滴的失稳

3.2.3pcbm溶液蒸发图案失稳的理论分析

3.2.4p3ht/pcbm混合液蒸发图案

3.3本章小结

第四章uv光对有机薄膜p3ht/pcbm浸润性的影响研究

4.1实验研究

4.1.1实验材料

4.1.2样品的制备及仪器设备

4.1.3实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4.2.光电子产生与复合与浸润性的耦合机制

4.2.1光电子对静态接触角影响

4.2.2界面物理形貌对光照的响应及对浸润性的影响

4.2.3非平衡载流子扩散机制及浸润性的影响

4.2.4光照对膜界面化学价键的改变及对溶液液滴接触角影响

4.3本章小结

第五章uv光对有机膜zno/p3ht浸润性影响研究

5.1实验研究

5.1.1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5.1.2纳米zno阵列与有机半导体p3ht界面的构建

5.1.3实验及分析仪器

5.2光照对有机膜zno/p3ht浸润性影响结果

5.2.1接触角变化

5.2.2表面粗糙度影响

5.2.3表面化学性质影响

5.2.4zno/p3ht结构的uv光照可逆性

5.2.5电子-空穴活性对浸润性影响

5.3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科博士论文开题篇五

一、论文题目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以阜新为例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地区)是指因自然资源开发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或地区)。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和区域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型城市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和资源不断衰减等原因,开始出现“资源诅咒”现象,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诸如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生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维稳压力不断加大等问题愈发显着。

资源型城市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促使政府开始审视和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从历史看,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以后才出现了因资源衰竭引发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我国则是在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就出现了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问题爆发的时间有所提前。问题凸显时间的提前使我国政府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上面临着更多困难,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相当大量的财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研究目的及意义由于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缺乏统筹规划,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吸引力差、接续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而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起步较晚,转型资金也是在近年才开始投入,且数量不多,资金的瓶颈状态已成为现存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阻碍。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探索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融资体制中所存在的问题,融资渠道多元化,特别是继续提高资源型城市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效引导、调动和集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资,在保证公共财政对资源型城市供给的同时,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并存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和多种融资渠道的资源型城市资金投入机制,这也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资源型城市概念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并无统一的说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

在定义时,侧重于城市的资源开发,如郑伯红在其研究中指出,资源型城市作为专门化职能城市的一种,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或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促使其再度繁荣的城市。

2.资源型城市分类

对于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分类方法:

(一)以资源开采程度划分

根据资源的开采规模,进一步可细分为资源型未枯竭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顾名思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城市自然资源开采量几近枯竭或是已经枯竭,资源性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已减弱或完全失去。随着对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加深,一些地区资源可采量逐渐减少,如云南东川、辽宁阜新这样的城市,当铜矿和煤炭资源可采量基本枯竭的情况下,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针对森工型城市这一类特殊的资源型城市,由于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出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要,森工型城市森林可采量大幅降低,对于该类型城市来说这是一种政策性枯竭,如黑龙江伊春、吉林白山这样的城市就是这种情况。资源未枯竭城市则是相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的,具体分析时一般不单列。

(二)以资源类型划分

根据资源的种类不同,资源型城市可进一步分为石油型城市、煤炭型城市、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和其他城市五类。这里主要依据资源型城市主要矿产的类型来划分,对于复合型资源的城市,以矿产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最大份额的矿产类型进行划分。

四、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研究目标本文拟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的、历史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现存以及可能的各个资金来源渠道的融资现状和能力,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并且尝试建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模型,检测和评价我国现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状况,从引入市场竞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思路,提出如何提高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其运行效果、拓宽其渠道、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2.研究框架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七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章: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重点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以阜新为例,采用计量的方法对其“十二五”时期的转型资金需求、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股票、债券、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各个渠道资金供给情况,尤其对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发展现状及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历史演进,并以阜新为例重点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第六章:国外资源型城市融资政策借鉴,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德、法、日、美4个国家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转型融资典型,提出了一些共同的政策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七章: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通过前述定量及定性分析的结果,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模式进行设计,设计市场化的融资路径,探讨满足转型资金需求的融资模式问题,并依据阜新市转型过程中融资的特点和问题,从政府、投资主体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

1.研究创新

首先,本文将研究主题选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融金方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如何系统地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体制。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涉及较少,因此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贡献。

其次,本文利用计量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缺口进行测算,并且通过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现行融资机制及效应的分析、评价和计量检验,探究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融资体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

最后,本文有机融合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融资机制及其效应进行研究,提出完善融资机制的思路和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学科都有所丰富。

2.研究不足

首先,本文提出的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的评价分析使用的现代计量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其次,在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中,受时间和研究水平的限制,对政府、市场、融资主体如何实现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型城市融资实现跨越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论文提纲

目录

中文摘要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资源型城市概念及分类

1.2.1资源型城市概念

1.2.2资源型城市分类

1.3研究目标、框架、创新与不足

1.3.1研究目标

1.3.2研究框架

1.3.3研究创新

1.3.4研究不足

2.资源型城市转型与融资相关理论

2.1资源型城市转型经典理论

2.1.1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公共财政理论

2.1.3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

2.1.4金融发展理论

2.1.5制度经济学理论

2.2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国外研究综述

2.2.2国内研究综述

2.2.3简要评论

3.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

3.1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

3.1.1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

3.1.2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3.2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问题

3.2.1资源型城市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3.2.2经济结构失衡缺乏发展后劲

3.2.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3.2.4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缺乏活力

3.2.5偏远的区位特点导致吸引外来投资困难

3.2.6失业人口较多导致就业压力大

3.2.7地方财力不足难以支撑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4.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

4.1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分析

4.1.1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概况

4.1.2阜新“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量预测

4.1.3阜新转型资金需求预测结论

4.2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给分析

4.2.1财政资金渠道

4.2.2信贷资金渠道

4.2.3利用外资渠道

4.2.4资本市场

4.2.5自筹及其他资金渠道

4.2.6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给渠道能力预测

4.3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

4.3.1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的统计性描述

4.3.2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存在的原因分析

5.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现状及阻碍作用

5.1融资体制的历史演进

5.2融资体制运行效应分析

5.2.1融资总量评价

5.2.2融资渠道评价

5.2.3融资结构评价

5.2.4融资效果评价

5.2.5融资体制运行效应实证分析

5.3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

5.3.1融资体制为资源型城市提供资金支持

5.3.2融资体制可引导资金流向

5.3.3融资体制能够保障资金效用发挥

5.4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

5.4.1融资环境欠佳,导致转型资金供给不足

5.4.2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财政资金

5.4.3市场缺位,融资主体融资能力差

5.4.4管理不当,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

5.4.5投资盲目,缺乏前期可行性研究

5.4.6融资模式缺乏创新,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跑项目”

6.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借鉴

6.1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经验

6.1.1德国鲁尔

6.1.2法国洛林

6.1.3日本九州

6.1.4美国休斯顿

6.2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6.2.1政府主导,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

6.2.2市场运作,实现外商内资同时发展的引资战略

6.2.3营造投资环境,为融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空间

7.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

7.1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完善思路

7.1.1融资主体市场化

7.1.2融资项目市场化

7.1.3融资条件市场化

7.1.4融资工具市场化

7.2政策建议

7.2.1政府积极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

7.2.2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保障转型资金的供给

7.2.3促进融资主体多元化发展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