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5篇)

时间:2023-09-29 22:24:11 作者:BW笔侠 2023年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知识目标:

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 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 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通过复述及同学之间的互相点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

二、解题:(文前导语)

三、作者简介:(课文p179)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 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五、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

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

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几,只因“中有足乐者”。

六、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讲述)

七、写法鉴赏(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八、拓展延伸(课后练习3)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句回答。

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七、课后作业:搜集小资料(2')

教后反思:

课堂容量较大,因而课堂朗读较少,以至于课堂练习的情境话题无法当堂完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七、课后作业:搜集小资料(2')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2')

三、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注音释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抽生(3')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3')

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3')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意,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5')

3、课文译注,抽生和全体问答形式,(5')

五、深入研究内容,理解人物形象。(18')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1')

2、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书求学经历的特点,可以用哪个词?(艰难)(1')

3、在第一段中,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用书中原话回答无从致书以观和无硕师名人与游)(1')

4、为什么会有这么两点表现呢?作者是怎样解决这两个矛盾的呢?(因为家贫才会有这两点表现。作者是通过借书,手自抄录解决了无书的难题;是通过到百里之外的乡之先达那里去请教,解决了无师的难题)。(2')

5、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3')

6、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4')

7、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了作者从师求学过程的艰苦,按照衣食住行这几方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部分写的最感人?(先写行,再写住,接着写食,最后写衣,行这部分写得最感人,艰难跋涉,山路难走,天气恶劣,负重远行,以至于到了旅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2')

生活状况,作者的衣食和同舍生的华丽服饰的比较。(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3')

9、总结: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1')

六、课堂练习(6')

1、理解文言词语。(1')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5')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七、课后作业:搜集小资料(2')

教后反思:课堂容量较大,因而课堂朗读较少,以至于课堂练习的情境话题无法当堂完成。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