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估算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8 04:03:55 作者:MJ笔神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模板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一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存在问题: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尤其缺乏估算的机会,所以普遍觉得估算没什么作用,所以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要用估算。为此,只有明确要求估算时,他们才进行估算,没要求时一律精算,他们觉得精算更可靠,更有安全感!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在具体情境中的估算体验,所以造成估算意识的淡薄,当然估算意识的培养非一时而蹙的,需要有长期的体验,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估算意识。

1。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2。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创设情景,感受估算的简便,引导学生亲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探索,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激流勇进票价6元,我们全班(56人)玩,大约付多少钱?选择并说明理由:

学生在尝试中发现a。6×56,56看成60,6×56≈360(元);而6看成10,6×56≈560(元),多看了4个56,估算得太大不合理。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渐渐得出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在探索估算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上不足之处:对那些内向不喜欢发言的同学关注不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的深度就远远不及活泼开朗的孩子,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二

估算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较好载体。二年级教材中估算内容的编入,体现了新的课改理念,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了生活情景的创设,努力体现数学学科特色。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我在出示课题、引入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想等环节上,都创设了不同的、具体的生活情景,有猜健身房器材的价格,有买运动会用品款的估算等。这些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文化底蕴,显得自然贴切,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在教学中发掘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形式的个性化。如:分别估算排球、跳绳、羽毛球拍价格;三种物品价格先加起来再估算;用口算估算;用心算估算;用笔算估算等等。充分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我在实施运动会前买体育用品、统计参赛人数、安排啦啦队员,运动会后就餐、划船这些教学环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分析比较、合理估算,从而细雨润物般地逐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逐步发展学生爱思考、善表达,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三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估算意识在前,方法在后。

教完这节课,有以下的反思:

1、一节好的课,不仅应追求近期的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追求高远的育人目标。

在上“乘法的估算”这节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而我觉得又是应该做的,比如:大家都做到了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始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生活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且通过估算还要学会思考问题,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2、一节好的课,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学生掌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而从学生的反馈看,估算意识的建立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渗透。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表现出对生活问题的敏锐和个性化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有矛盾的产生、与有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这样的课才具有生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参与了,但缺少同伴间的交流,如能让他们之间也有争辩有碰撞,对估算的理解将更有生命。

回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以为对教材作了一定的了解,还查阅了很多资料,而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为上这一节课而准备的,也仅仅是钻研了教材上的例题,查阅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已,对于与估算相关的本体性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做长流水,这长流水不应仅停留在小学数学课本上,还应阅读掌握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更广泛的知识。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四

我认为《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是本册教材中最难把握的课型。本课的重点是:1.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2.会列除法竖式;3.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方法择优的能力。难点是:探索口诀求商的方法和对除法竖式算理的理解。

方老师是一位很有能力的教学能手,课堂评价语言自然、流畅、恰到好处。她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做到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重点在“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方法择优的能力”这一目标上进行突破。

每一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学习就是充分唤醒已有的经验,进行再加工以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这节课,方老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共性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在提出“你想怎样15÷3计算”的问题后,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知识与途径想出求商的方法。接着又做了提示:“我们可以借助学过的平均分的知识,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也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计算,想出了“摆小棒”、“用乘法算式求商”、“用口诀求商”等几种方法。一一给予肯定,又进行了归纳板书,让孩子直观地了解这几种方法,又接着问了一句“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都认为用口诀求商简单,因此都想用这种方法。老师这时给予说明:我也喜欢用乘法口诀求商,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要学会从多种方法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好方法。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算法,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以展现,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并培养他们多中选优的能力。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除法竖式是一个新知识点,也是重难点,因此,在讲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方老师特意做到语速变慢、吐字清晰,一步一点,一步一读,就怕学生漏掉一个环节。方老师想到了多元协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方老师制作了一个小动画,呈现出“把8朵花分一分,每次拿出2朵,共拿了4次”这样一个画面,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清楚地看到8朵花里面有4个2朵,4个2相加可以写成4乘2,也就是除数与商相乘,结果是8,最后看一看原来放8朵花的圆圈,里面一朵也没了,因此8-8=0,充分理解了第二个8表示什么意思,0怎么得来的。这样,学生一起经历除法算式每步的含义,并总结了“一除、二乘、三减”的除法竖式的经典规律,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不但深深理解了“怎样做”,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为什么这样做”。

多媒体的运用从感观上引起学生的刺激,引发他们的兴趣,既快捷,又高效,真正做到了生与物的和谐。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最多十几分钟就坐不住了,在讲课时,方老师注意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并不时用语言刺激他们的感官,如“瞪大眼睛眼睛看向黑板”“看哪个同学的眼睛是火眼金睛”等,既关注了个体,又面向了全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习惯,实现学生的最优发展。

教学的过程不可能踏雪无痕,本课当然也有点滴不足之处:在“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这一信息提问题时,学生对包含除不太理解,对平均分印象深刻,几个学生都说“平均每人采几朵时”,师没有抓住时机去演示一下,而是自己简单地讲述,有点牵强,有的学生还可能不太理解,如果老师才此处再通过演示稍加点拨,我想学生对除法的两种意义的理解会更透彻。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五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起始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认知投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索。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在整节课中,以雅典奥运会为背景,课始师生就奥运会这一话题的亲切谈话,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奥运会紧密相关,学生在这生动而充满时代气息的情境中,经历了知识的探索交流、延伸拓展的过程,新颖的内容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他们对教材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的这种不同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在新知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画线段图,后尝试解答,再合作研讨。教师在巡视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两种解法:(1)32÷4×3(2)32×3/4。于是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板演,并要求他们讲讲自己解题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同学们在合作探讨中清楚地认识了两种求法实际上都是求32枚金牌的3/4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

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有用,学习数学有价值。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新颖的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问题,通过尝试计算银牌、铜牌的重量,既延伸了雅典奥运会的情境,又巩固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渗透了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选择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关注人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我们应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应站在“学材”的视角上对教材从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多个角度作出理性重构,努力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喜欢。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探求的空间,有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我们还要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学数学有用。总之,我们要努力让数学课堂成为焕发学生生命动力的殿堂!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六

小学数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再估算)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估算乘法比较简单。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始,出示学生郊游的画面,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提出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引导大家能否估算?给予充足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出现了多种方法。在练习中设计了打字的题目,一篇文章16000个字,每分钟打83个字,20分钟能否打完?还有根据商店三天的销售量,估计一个月的销售量等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

在解决车票和门票的问题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出现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大部分学生直接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

但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把49看成50,104看成105,50×105=5250(元)。应该准备5250元。

引导学生准确计算后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不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明白该题目运用进一法是最好的。又如:在练习中打字一题,学生通过算、说、议、选等活动总结出最好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的估算策略。

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出现一道题目,还是惯性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后进行估算;另外,个别的题目让学生难以确定是否估算还是准确计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该题目中的数据应估大一些还是估小一些;即使准确计算的题目,计算前也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或是算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检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先练习了几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题,接着又复习了几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从复习题的练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今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和“估算”有关,我顺势引出并板书出课题。

从今天第一节课的教学情况看,301班多数学生基本掌握“根据除数来估出被除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但对于教材中提到的“将估算与精确计算结合起来”的教学策略学生掌握情况却并不理想。反思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教学后一种估算方法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环节教学过快。针对第一节课出现的问题,第二节课重点部分的教学我临时进行了调整。

在教学第二种估算方法时,我放慢了教学节奏,先让学生想一想124÷3是不是只能把124估成120来进行估算呢?有没有离准确值更接近的估算方法呢?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室立刻就沉静下来,学生个个陷入到沉思状态。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以分1箱。吸取上节课失败的原因,此时我留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运茄子的过程,过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的开始点头。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又顺势请了两名学习中等的学生说一说。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接近准确值的估算方法,在教学做一做第1题260÷4时,我也重点增加了这种方法的训练。

通过改进了教学方法以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八

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四个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有它的的特殊性。教学开始,我让学生练习了几道加、减法和乘法估算题,并让学生归纳它们的估算方法。紧接着我提出能不能用加、减乘法的估算方法来进行除法估算呢?这样通过复习,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升华,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九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中第4课时的内容,在本册的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知识的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知识的教学”,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让学生明白计算和估算意义的不同,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估算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教学时,首先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策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做数学”做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我感觉学生对于估算意义理解不够。我在教学221+239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但有许多学生是直接计算的,算出计算结果,然后再四舍五入,得出结果,这是学生对估算意义的不理解,所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理解估算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学生对于估算方法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估算方法,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算意识,估算方法还是老师的教为主,没能较好的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

数学估算教学反思篇十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充分感知估算的作用。

举一些和生活有关的估算例子,启发学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用估算,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

二、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

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估算必须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没有需要,教学估算意义无法体现。

相关范文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