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优秀19篇)

时间:2023-12-04 09:32:52 作者:曼珠

写读后感时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和背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对所读作品进行解读。接下来,小编精选了几篇读者对名著的读后感,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素材和思路。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君,骁勇善战,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君,真诚坦率,与相如为刎颈之交。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身为赵国的统帅,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使秦国只能虎视赵国而不敢贸然取之。廉君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君在我心中乃一威武大将,骁勇善战,所向披靡。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虽一介武夫,但当赵王商议大事时也会与廉颇共谋。虽然廉君的智谋与蔺相如相比逊色一些,但在赵王赴渑池前他为赵王提计:“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廉君的大将风度,周密安排,为赵王壮了行色。君之深谋远虑,公忠为国的品质深深地感染着我。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虽然廉颇贵为大将,但也有一些脾气,这也是人之常情。试想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得来的官位还不及动一动嘴皮子换来的官职,谁会服气?廉颇虽不服气,但也未用卑鄙的手段去教训蔺相如。君之直言率真也不失为其可爱之处。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当廉颇知道了蔺相如以国事为先,不计较个人荣辱时,惭愧万分。堂堂一位大将军竟负荆请罪。君之真诚坦率,勇于改过,感人奋发。

不然!这位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君在老年之时,虽年事已高,但依旧英勇无敌,而赵悼襄王听信奸臣的谗言,不再任用廉颇。楚国国君将廉颇封为大将,但廉上任后却未能曾为楚国做过任何贡献。廉君死后不久,赵国被秦国所灭。

廉君,你的爱国之情,令人感到。昏君听信谗言,不任用你,使国家被灭,那是咎由自取,你在九泉之下是不是在叹息?“勋铭青史风范垂,活水源头有根基。”这是后人为你写的赞诗,你是否感到自豪?这亦是我眼中的廉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一是体现综合国力的竞争,一是体现了人才的尽用。提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而不计个人恩怨的令人景仰的蔺相如大加赞赏,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赵王(赵惠文王)。其实,正是他的'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方成就了一代名将贤相,同时也成就了赵国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清明政治。

不论历史,不谈现实,不溯前因,不后勾连,仅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看,赵王成功的关键不在知人善任,而是人尽其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已属不易,但赵惠文王却做到了人尽其才更是难能可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归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等级且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和发展。一个领导者能做到让人才的生理、安全、交往、尊重等四项都得以满足,给你地位、荣誉,给你优厚的生活待遇,对你关怀备至、礼遇有加。这只是对人才的占有,就像厅堂中的花瓶,供人观赏、景仰、礼赞。但人才有着较强能力和较高自我意识,他们最强烈的要求是充分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占有人才而不充分的尽人才,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腐败。占有人才的目的是用才,用才就要”尽才“。在人尽其才方面,三国时的刘备堪称天下楷模。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也说,”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卡耐基深深懂得”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这个道理。

赵惠文王是个明君,他广招天下有才之士,礼贤下士,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尽其才,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武并用,将相和。犹如鸟儿放归蓝天,鱼儿放回大海,这需要气度。通常,领导者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实践”人尽其才“,却瞻前顾后,生怕蛟龙归海难以驾驭,甚至担心有朝一日超过自己。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气度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空间的大小,气度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夜晚,我仰望星空,俯瞰大地,遥想战国风尘。

穿过时间隧洞,我隐隐看到一位身披坚甲,步伐铿锵的将军越上了马背驰骋沙场的影像。我凝视着他的渐行渐远的背影。没错,他就是廉颇,一位瑕不掩瑜的历史人物,我等待着他的归来,想要对他诉说。

您身为赵国人,忠心为国效力。赵惠文五十六年,您率赵军攻齐,取阳晋之地。赵王赏识,官拜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后您东攻齐,破一军,后而年,复攻齐,几拔之。可以说正是您的忠勇,才捍卫并拓展了赵国的疆土。

后赵孝成王即位,听谗言,便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您率军打仗,使赵国遭到了史上最惨重的军事损失——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即位,对您更更是采用了让乐乘取代其职的不智之举,使您的忠勇再次受到打击,甚至把您逼到了攻打乐乘这样不理智的地步,使您再无回赵的余地。

于是,您的名字,渐渐淡出了茶余饭后,甚至有人还对您执有偏见。他们仅仅看到了您曾经的度量狭小;曾经的追名逐利;曾经的嫉贤妒能,却没有注意你曾经不顾众人风言风语,仍赤身背荆条,重重跪在了相如门前,深感自责。他们只看到了您的过错,却没有看到您在改错。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识错,更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错误,改正错误,圣人曾说“君子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您那正气凛然的一跪,如铮铮铁骨扣击着大地。

您戎马一生,起于行伍之间,战功显赫,出将入相,忠于国事,襟怀坦荡,知错必改。“负荆请罪”以求谅解,释怨和衷,“刎颈之交”而报国,一曲“将相和”成为华夏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财富,一颗逆境不忘报国志的拳拳之心更是华夏子孙振兴中华大业的巨大动力内核,这样伟大的人,怎能不令人敬佩。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廉颇成名最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时就因大破齐国而被授为上卿。蔺相如次之,因在完璧归赵一事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智慧成名,被赵王拜为上大夫。完璧归赵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熟悉,记得中学课本中学过,这里不再赘述。基本上就是秦国给赵国制造麻烦,以找借口攻赵。蔺相如舍身帮处于弱势的赵国挽回了面子,也使秦国暂时不好意思打赵国。

不过,一个国家会不会挨打不是光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勇气就能决定的,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这件事后不久,秦国举兵伐赵,攻下石城,第二年又攻赵,杀二万人。然后秦王派使者传话邀请赵王在渑池相会谈谈两国友好建交的事。赵王畏惧,不想去,廉颇、蔺相如都说“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只好去了,蔺相如随行,廉颇送他们,并说:你们这一去,估计路上行程加上面见秦王商谈礼毕再回来,应该不超过三十日,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话说得很是老成持国,不过不知道会不会对赵王有所得罪。

这一行,蔺相如再次表现出外交智慧与勇气,在酒席上与秦王针锋相对,秦王借洒意要赵王弹瑟助兴,蔺相如则请求秦王击缻“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蔺相如近前跪请,秦王仍不同意,相如拨剑以自刎相逼,秦王左右欲杀相如,被相如怒目瞪回去了(这个,大概是因为相如离秦王较近,投鼠忌器吧),秦王不得已敲了一下缻。为什么双方要为这件事这么较真呢?因为双方都有史官在场,对赵王为秦王弹瑟助兴,秦王为酒宴击缻作乐都是要一一记录在案的,事关国家体面,不能马虎。后来秦之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答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这个有点过分了,想要秦都给赵王的生日礼物。“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酒席结束,秦王都不能在气势上胜过赵国君臣。其实最后这句最关键:“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这一顿鸿门宴后赵王与蔺相如等一起回到赵国,“以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没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后面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气了,认为自己为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不过靠口舌之争立功,再加上蔺相如出身卑贱,廉颇耻于居其之下。蔺相如知道此事后,对廉颇种种回避,以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舍人不理解,认为蔺相如懦弱,纷纷请辞,蔺相如解释道:我在强大的秦王面前尚且不曾畏惧,难道会惧怕廉颇吗?躲他只是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岂不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吗?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幡然悔悟,于是去蔺相如家负荆请罪,然后就出现了将相和的一幕。然后廉颇兵伐齐、攻魏,得胜还朝,蔺相如也带兵攻齐,“至平邑而罢”。

嗯,这段将相和有点戏剧化了,蔺相如那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害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是否有点过于目中无人了?感觉廉颇与蔺相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想把赵国的家当了一样,赵王知道此事会想到什么?赵平原君又怎么想?……好吧,也许是我想多了。

写完将相和一幕,司马迁掉转笔头写赵奢的发迹。赵奢是赵国的田部吏,收税的官儿。曾经因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而按律杀了平原君家管事的9人,平原君怒,要杀了赵奢,赵奢说了一番道理让平原君不但不记其仇,反而“以为贤,言之于王”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赵奢“治国赋”从而“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他那一番道理其实很浅显,完全不深奥,大概意思就是:您平原君是赵国的贵公子,若现在纵容家臣则国家的法律就被削弱,法律被削弱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就无赵矣,赵国没了,还有你平原君的荣华富贵吗?反过来,“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乎?”

这话说得,……义正辞严,有点像教育小学生,让我觉得,很佩服平原君的容人之量。我发觉吧,平原君经常很没面子地被别人教育,或者是教训,上次在《平原君虞卿列传》里他就被门客教育了一番后才忍痛杀了取笑跛子的小妾,感觉上平原君是一个性格稍微有点懦弱的老好人,不过他在《范雎蔡泽列传》里面对秦昭王的威逼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气节。

继续说赵奢。后来秦伐韩,赵王连问廉颇、乐乘,都说道路险狭,难救,最后问赵奢,赵奢说:“道路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于是赵王派赵奢带兵救韩。这次战役写得很详细,过程就不细说了,总之就是赵奢领兵救韩赢了。结果是“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这次战役结束四年后,赵惠文王死了,赵孝成王即位。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在长平对阵,这时候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派廉颇出战,刚开始时秦数次打败赵军,然后又多次挑战赵军,廉颇固守不出,赵王听信秦军间谍的挑拔,临阵换将,让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领军。

写得太长了,剩下的下一篇再写。这篇列传到这里为止,廉颇、蔺相如的戏都还没完,他们后面还有很多表演,暂时无法给他们一个评价,反倒是赵奢的人生走完了,可以盖棺定论了,但是赵奢的戏又太少,看不出多少个性,主要就两点:一是执法严格,二是待兵亲厚。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完了《上下五千年》这本名著,每读到一个小故事,我都感同身受,其中令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个人尽皆知、家喻户晓的故事——负荆请罪。

自从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连立两功,使赵惠文帝十分信任他,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十分不服,认为自己为国家立了许多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口舌,没有什么厉害的地方,便对自己的门客说:“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的?倒爬到我的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便躲着廉颇,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出门,正与廉颇的马车相遇,他又再次谦让,让廉颇的马车先过。这让廉颇十分得意。但蔺相如的门客沉不住气了:“蔺大人,廉将军的官职并不及您,您为什么这么怕他呢。”,蔺相如便问道:“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门客们纷纷回答道:“当然是秦王实力大呀。”蔺相如又说道:“对呀!那我连秦王都不怕,我怎会怕廉将军呢。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我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如果我们两个闹翻了,秦国岂不就能趁机攻打我国了?”门客们听到蔺相如这么说,全都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有人把蔺相如的这番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听完感到羞愧万分。

他便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蔺相如见状,连忙将他扶起,并对他说道:“廉将军,我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感激万分了,怎能来给我赔礼呢。”,从那时起两人便做了知心朋友。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蔺相如的宽容和为大局着想使赵国得以安定,倘若蔺相如也不依不饶的抓住廉颇不放,那么赵国或许早就被其他国家打败了。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鸡毛蒜皮的小矛盾,但或许因为这一点点的小矛盾,就会损失集体的利益,这恐怕是得不偿失啊。在你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如果双方都退一步,那么事情就会解决的非常愉快,这也许也会增加你们之间的友谊。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其实,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前两天,语文老师又一次地教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忆中这篇文章早在初中的教科书便出现过。至今还记忆犹新,可见这篇文章的优秀性和重要性。

此文仍出自我国著名的《史记》司马迁之笔。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交欢三个小故事,来衬托蔺相如的巧合如簧,思辨过人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形象和宰相肚里能撑船,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难得可贵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廉颇的英勇善战、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品格及性格上的优点。看完全文才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此两人在也。”

从廉颇蔺相如的`身上,无意中让我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两位新中国的建国伟人---毛与周的身影,尽管他们早已作古,离我们也渐行渐远。但他们为新中国美好的明天血拼的里程碑。永远都还植在人民的心中,永催不到。毛主席的英勇善战,一次又一次为国家保卫而战,一次次亲阵杀敌,不惜用自己的臂膀去抵挡日寇的入侵,直至用自己的鲜血洗尽中国屈辱…。这样的精神谁与能比,唯独廉颇啊!再者,我们来看看这位蔺相如的传人。那就是稠密严谨,滴水不漏的周总理,同是国家重要的优秀的外交家。周总理可谓是为国为民,竭尽棉薄呀。无数个刁难外交会场,屡争光荣。为我国繁荣昌盛的明天,不懈努力。

廉蔺与毛周两组黄金搭档,不畏艰辛,只想尽自己毕生最大的心血来照顾好这个“国家”的孩子。让它在这个充满荆棘坎坷的道路上,不再被人欺负。扶助他走上日益强壮的光明顶。在此,我想呼吁我们这些新中国的子民们:“今朝和平不易得,且得珍惜且余行。祖国的发展和强大,都离不开科学。古有八国国联军,近有日寇入侵。如今菲律宾又在想将我们屈辱史重演,旁边还有美国老在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同志们,切记!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要努力学习。向古人廉颇和蔺相如一样保卫祖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早就听说过廉将军的美名,小时候就知道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当时的我只知道廉将军仅仅是一个粗人,一介武夫。

赵惠文王是一代贤君,君臣关系处理得很好,又得到廉颇蔺相如这两位千古贤臣忠心相助,好容易坐稳了赵国江山,使秦不敢窥视赵国。然而,若用一句古话说,物极必反。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辛辛苦苦打牢了江山,而后代竟没有能坐稳江山的人,更无法向秦一样"奋六世之余烈"了。

可怜孝成王竟不听蔺相国强力劝阻信了谗言,把廉将军换下,让纸上谈兵的赵奢之子赵括出击,让数十万大军陷入水火之中。而廉将军只能锤足叹息。

孝成王悔了,而此时燕国见赵好欺负,派粟腹攻赵。孝成王立刻派廉将军为将。可怜燕不自量力,不但将军被杀,还被迫拿出五座城池来求和。

廉将军大起大落之际,门客们也随势而来,随势而去。廉将军尝遍了人世冷暖辛酸。在静静夜中,他独点一盏灯,摒去左右,独自叹息。可又有谁能理解这位忠心将军的内心呢?门客的话又何尝不对?世上的人谁不是市井之交?可见,贫困之交才算真正的朋友,而富贵之交不过是一些虚心假意之人罢了。然而,廉将军之浮沉并没有结束。不英明的孝成王薨后,其子昏庸的悼襄王即位,而此时赵大势已去,气数将尽。想着当年同先王南征北战,连强秦也不敢小瞧我赵国,可而今,悼襄王亲信小人,听信谗言,疏远贤良,导致赵国越来越弱。倘若先王地下有知,定会伤心不已,倘若蔺相国地下有知,定会顿足长叹。而今,只留下我廉颇饱受谗害。

悼襄王听信谗言,派一无名小将顶替廉将军。廉将军恼了,挥起大刀:你算什么东西?我廉颇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到头来竟被你这无名小将羞辱!廉将军满腹愤懑无处诉,而又在最不得意时屡受打击。廉将军愤起一拼,打跑了小将,而自己也逃到了魏都大梁,开始了他漫漫他乡之旅。

他乡毕竟不是故乡,故乡是自己的魂,自己的心之所在。而身处他乡之人是一四处漂泊的野鬼,无依无靠。

而此时的赵国正接受着一场与秦大战。此时的赵王又想起了廉将军。是啊,如今的赵国能抵挡秦军的人除了廉将军还有谁呢?悼襄王终于一次没听小人的话,派人去打探廉将军的身体状况,希望能复用廉将军。而廉将军呢,此时也正日日盼赵派使者来请他回去,继续为赵效力。赵国使者到了,廉将军热情招待他,并说出自己的心愿,千叮咛万嘱咐他去告诉赵王他能被启用。为了显示他的精神,他在宴席上大吃大喝大谈,饭罢又跨上宝马,挥舞宝刀。在马的欢嘶声和刀的挥舞声中分明能看出一个忠臣的故国眷恋。这些天是廉将军再他国过得最快乐的日子。使者走时,他携着使者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使者强烈要求他留步,他才再一次叮嘱使者,与使者拜别。使者笑着和他辞别了。使者的马远了,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廉将军的笑脸凝固了,他一直望着红尘升起,沉淀,只留下一条静静的窈窕的路消失在远方。廉将军目光中充满了希望和忧虑。

然而,他等来的是失望。廉将军在大梁眼巴巴望着赵国的方向,却始终没有等来赵国的使者。终于,他绝望了。而此时,楚王仰慕廉将军,悄悄派使者请他去楚国。去就去呗,反正回赵已没有希望了。而此时,廉将军已是垂暮之年,去了楚后没多久竟客死他乡。

我想,廉将军死前一定遥望赵国,饱含热泪。自己身死,而魂难回故国,想想更伤心不已。而身边呢,没有一个乡人,尽是楚国将士。廉将军临死前定是长叹,回顾一生荣辱,如何能无怨无悔?可如今呢,只能拉着朋友之手,嘱咐带自己遗骨归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人们都知道,“徒以口舌为劳”这句话的本意是表现廉颇对蔺相如的极其不服,但人们很少想到,这句话容易误导许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看文章时也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廉颇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蔺相如的口才,没有看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于是,我们为了驳斥这句话,就会去强调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甚至刻意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点,反而忽略了蔺相如的口才。实则,在我看来蔺相如应当是集机智与勇敢于一身的,而这一点又恰恰集中体现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我们的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不仅仅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为先的这一形象层面上的特点,实际上还突出了蔺相如非凡的口头表达能力,即文中廉颇所说的“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马迁还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一、口舌第一功——解缪贤之困。

缪贤的举荐对于蔺相如的出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从文章中缪贤对蔺相如的介绍,我们能看出的这样一点令我们思考的东西:如果蔺相如没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个普通的门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缪贤言听计从呢?而当时蔺相如的建议可是足以决定缪贤生死的,算是一招险棋,而缪贤会接受这样的建议,在我看来,不能不说是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处已经可崭露头角,蔺相如还没有出场,司马迁就通过旁人之语间接地表现其口才,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结果也正因为蔺相如的“口舌之劳“才救了缪贤一命,缪贤因此把他举荐给赵王。因为在缪贤心目中,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劝服自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在此时,国难当头之际,蔺相如应能,也只有他能担此重任。这是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这一”口舌之劳“挽救了主子的声誉与生命,也为自己才能的施展打下了基础!

事实也证明,缪贤果然没有看错人,蔺相如只用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赵王的顾虑,其果断的魄力无人能比。即使是“以勇气闻名于诸侯”的廉颇,此刻也只能是相形见绌,蔺相如一开场就把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了。但蔺相如最出色的表现还是在秦国的殿堂之上。所以司马迁除了描写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之外,实则更是着重刻画了他的"口舌"力度。

二、口舌第二功---完璧归赵。

以和氏璧为焦点的秦赵之争,从表面上看是政治谈判,实际上是政治斗争。在秦强赵弱的大环境下,等待蔺相如的是一个被动的语言环境。蔺相如虽是使臣身份,但是却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傲慢的秦王居然在一般的宫殿召见他,公开表明对赵国的极度蔑视。在这样的场合,语言的选择就更显得至关重要了:既要准确,又必须得体;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不可破坏两国邦交!

语言准确、得体,在普通语境中似乎无关紧要,然而蔺相如当时所处的“语境”却极其特殊且复杂。秦赵两国表面上看是友好国家,实际上是暗中相争,是化敌为友还是化友为敌可能只在一念之间。此时的言辞必须精确到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现实状况是蔺相如根本没有过多时间来反复考量,仔细斟酌,难度之大,由此可见。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的语言环境来刻画蔺相如的,使他的机智、勇敢与口才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里融为一体,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例如,当蔺相如看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立刻设法夺回璧,然后“持璧却立”与秦王据理力争。相如先列举事实,用赵王送璧的虔诚反衬出秦王迎璧的无礼。语言既准确又有力量。慷慨陈词中,还不忘插入一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极大的满足了秦王的虚荣心。使得秦王先是面对证据确凿的事实,而后又面对蔺相如刻意为之设定“大王”所应具备的行为要求,即使有怒也无法说出,甚至还得再三向相如道歉。而当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蔺相如并不为其所动,反而要求秦国必须先举行隆重的迎璧仪式、方显诚意。明知这是缓兵之计,但秦王却也无可奈何。因为和氏璧在相如手中,而且蔺相如的要求从情理上看,乃是合情合理的;从措辞的语气上讲,也找不到任何破绽。结果秦王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在朝堂之上与和氏璧失之交臂!而当秦王终于“设九宾于廷”,蔺相如却又先发制人。请注意,这里他运用了一个“自……以来……未尝有”的判断句式,指出秦国历代国君从不遵守诺言的历史事实。这种特殊句式,往往带有强硬的、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的句意往往具有严密性、权威性,令对方无法反驳。所以,秦王和他的大臣们均哑口无言,一时无计可施。

蔺相如不仅善于运用语言,而且很有技巧,当初秦王用“十五城请易璧”之时,赵国是非常被动的,不得不派相如奉璧前去。直到相如谎称璧有瑕,从秦王手中夺回和氏璧时,局面才有了专机;待到蔺相如坚持秦王须“设九宾礼于庭”的时候,局面实则已起了根本的变化,这回是秦王不得不听从蔺相如的安排;而完璧归赵之后,蔺相如则任凭处置,坦然相对,此刻被动的反而是秦王了。

三、口舌第三功---渑池之会。

渑池会上,赵王一开始就落入秦王设下的圈套,使本来就被动的局面陷入绝境。危急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他没有揭穿其中的阴谋,也不便阻止赵王,而是不动声色地恳请秦王“击缶”,理由是“以相娱乐”。好一句“以相娱乐”,妙哉!绝矣!此言一出,局面马上改观。进退两难的变成是秦王自己!虽然他恼羞成怒,但结果还是老老实实地“为一击缶”。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蔺相如所说过的话,就可发现他在应对秦王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无可取代的。这种唯一性,把蔺相如的善于言辞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口舌第四功---化解干戈。

但是面对这样无理取闹的廉颇,蔺相如却不急不恼,在廉颇心里徒以口舌为劳的相如此时沉默了,他没有同廉颇这样一个莽夫去争辩谁是谁非。可正是因为相如的不说,才打动了这个蛮横的武夫,这恐怕亦是蔺相如“口舌"之功中的“无招胜有招”吧!

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让我们在领略到蔺相如口舌的魅力的同时,也明白到蔺相如的口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化解了几次危机,而且还扭转了整个局势,它甚至使赵国第一次拥有了主动权。此外,它还能完全消除廉颇的怨恨,化干戈为玉帛,令虎视眈眈的秦国“不敢加兵于赵”!

我们应当让学生明白的是:本文不仅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以及以国为先,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所以,我们反而可以牢牢抓住廉颇对蔺相如的这句“徒以口舌为劳”的评价,去解读司马迁对蔺相如的口才的赞赏,我相信只有引导学生去关注蔺相如的“口舌”之功,才能培养学生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形成新时代的口才观念,这无疑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无限益处。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功劳、地位、声望。

师:具体一点。

生:功劳是破齐,地位是上卿,声望是闻于诸侯。

师:特点是?

生:功劳大,地位高,声望响。

师: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

生:地位。

师:要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的地位?

生:特别低。

师:显然,作者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

生: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师: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师: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

生: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师: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生: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师: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

生:缪贤的笨蛋和相如的聪明。师:其中有对比吗?

生: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自投罗网,且自绝后路。

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

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能又全的蔺相如。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注意内容上的对比。

生:第一处对比,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生: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师:还有其他对比吗?

生:没有了。

师: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

生:这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

师: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注意作者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

生: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生: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师:分析得比较全了。我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

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师:文中说,“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生: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师: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生:1,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师: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

生:“从者”。

师: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

生: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

师: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是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使其从者衣褐”的“衣”,“廷见相如”的“廷”。

总结一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其次还有建立在对事理认识基础上的自信。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现在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

生: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师: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

生:勇。

师: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

生:这一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的余地很少,事关国家的'荣誉,还有,就是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师: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

生: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师: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生:没有。不应该生气。

生:廉颇的大。

生: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

师:分析得非常好。我们再看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

生: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师: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的智还是勇?

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师:我看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想一想相如,如果没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怎么能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没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于在渑池针锋相对?所以,负荆请罪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

这一课,我们主要是从作者巧妙地使用着的对比手法上贯通文本,将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一串儿。希望大家下课后再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目 的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五)写作借鉴和阅读体会: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质疑提示:

1)读王渔洋、李晓芳的文章,区别:王文是质疑,李文是读写借鉴。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予秦璧、弗予,两言决之,并无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质疑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作为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例如,见道旁有水,使断定昨天夜里下了雨,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发言权。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实,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这个证据不合理,譬如房顶上有积水,这个证据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结果,可以推断原因。所以质疑是理性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事实来提出疑点,并要对疑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不能妄言。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贞的质疑。

a.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之道还治彼身。

c.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七.质疑练习:

林肯总统曾担任律师,为好友之子阿姆斯特朗被指控谋财害命案辩护他以律师资格调阅全部案卷,阅后得知指控成立的关键在于原告方证人福尔逊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看到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死者。林肯要求法庭复审,当面质问了证人福尔逊,终于证明小阿姆斯特朗无罪,发表辩护辞据此,设想一段质问证人并为被告辩护的话,写成演说辞。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九宾礼仪,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回赵国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和氏璧送来。现在以秦国的强盛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和氏璧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发出嘻嘻苦笑。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能干的官员,出使到外国而未受到诸侯的欺辱,任命他做上大夫。(这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给赵国,赵国也到底没有给秦国那块璧。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两万人。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友好,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

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请求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眼睛呵斥他们,左右的人吓得退下去。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直到宴会完毕,秦王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置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这些话,不肯和廉颇见面。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位次高低。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掉转车头避开他。于是他的门客都劝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那么厉害。连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相如说:“凭秦王那样威风,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偏偏怕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廉颇听到了这些话,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原文翻译。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文档为doc格式。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司马迁写《廉颇蔺相如列传》,顺便记录了许多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赵惠文王任人唯贤就是很值得后人钦佩和效法的。

赵国得了和氏璧,强秦发书欲用十五城易之。在给还是不给正处两难且无人可为合适的`使秦人选之际,宦者令缪贤举荐了他的舍人蔺相如。一个宦官头目的门客,其地位之低下不言而喻。但是赵惠文王在初步了解了缪贤举荐的理由之后,亲自招见了他,经过一番考察,遂决定派其携璧使秦。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惠文王任其为上大夫。渑池会上,身无缚鸡之力的蔺相如蔑视秦国君臣,以牙还牙式地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用“献咸阳为赵王寿”。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和自身的勇敢机智,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之后赵王更是委以上卿之任,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赵奢为田部吏,官不太大,但他不畏权贵,依法治税,敢跟平原君较劲。当然平原君毕竟也是一代贤人,为赵奢义正辞严的申述而折服,并将其荐与赵王。赵惠文王用其治国赋。秦伐韩,军阏与。惠文王问廉颇,问乐乘,能不能救?都说太远太险,难救。及问赵奢,却说道险就好象两只老鼠斗于穴中,勇者胜。于是惠文王就派赵奢为大将率军出征,结果大破秦军。而有在这次战役中,有一个叫许历的军士,因为敢于抗令向赵奢进言并被采纳,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事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将许历从一个普通军士提拔为国尉。

从这几件事情里头,我们可以发现,赵惠文王用人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一是不看重被举荐人的出身——地位——和资历,而只注重他是否贤与能;且唯贤唯能是用。二是不光听举荐人怎么讲,还得亲自考察一番,通过考察证实了举荐人所言不虚,就大胆使用。三是实践证明了被用之人确属贤能之士,就不断地委以重任,让其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赵国在惠文王时代是当时少有的敢和强秦抗争的国家之一。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到了今天,赵惠文王任人唯贤的故事仍然对我们具有非同寻常的启示。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累计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好些篇文言文。对于怎样去学习文言文,你们原来的老师肯定也讲过了。现在我再跟大家回忆一下,同时提出我对大家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通假字。

字多义字。

注音。

d、一词多义。

词古今异义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   2.渑池相会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品茗。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1)读王渔洋、李晓芳的文章,区别:王文是质疑,李文是读写借鉴。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予秦璧、弗予,两言决之,并无曲直之分,奈何畏之又挑其怒。

3)质疑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作为标准,按照理性的逻辑规则,寻找不合逻辑,不合事实的矛盾。例如,见道旁有水,使断定昨天夜里下了雨,这个推理是否合理呢?首先是昨天夜里在外的人最有发言权。他遭了雨,下雨是事实,其次道旁的水可(不可能)能是雨水,这个证据不合理,譬如房顶上有积水,这个证据便合理,它是下雨的结果,可以推断原因。所以质疑是理性活动,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事实来提出疑点,并要对疑点进行剖析,指出其不合理之处,不能妄言。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4)分析王世贞的质疑。

a.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

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b.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之道还治彼身。

c.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累计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好些篇文言文。对于怎样去学习文言文,你们原来的老师肯定也讲过了。现在我再跟大家回忆一下,同时提出我对大家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文言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通假字。

字多义字。

注音。

d、一词多义。

词古今异义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文档为doc格式。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伟。

〖目的〗。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

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见课后韩兆琦文)。

(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

品茗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品茗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

(三)结构概要: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品茗   2.渑池相会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分析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是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

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

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于是”“遂”,这些词语正体现了赵王的对他的信任。

虽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但捧一璧西入虎狼之秦,乃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搏斗,相如只能凭着自身的才智勇气和赵秦国力的对比,抓住有利形势。叙事至此,情节为之又一紧,悬念,吉凶未卜。

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对待赵使者蔺相如非常轻慢,又无意交出偿城,相如激于责任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先从历史上看秦君不守信用,再以秦赵形势强弱对比表明秦可能欺赵,赵决不敢欺秦,暗示造成这样的后果其曲在秦。最后指出自己宁死不负赵,气势夺人,迫使秦王十分被动,秦王虽怒,但不愿以一璧之故而断绝秦赵之欢,即使当时杀相如,在外交上已经输掉了一筹。实际上是秦国尚不能对赵采取太强的军事行动,所以只好毕礼归之赵。正是相如出使前就料定的,这也是赵国有足能对抗秦国的军事力量--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作外交斗争的后盾,秦廷抗辞才能胜利。虽不正写廉,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应开头。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廉颇蔺相如列传朗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相关范文推荐
  • 12-04 成功需要勤奋(热门23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实用的学习工具,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果。在下面这些范文范本中,你会发现不少写作
  • 12-04 成功需要勤奋大全(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阅读这些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说到勤奋,许多人只会付之一笑,他们认为
  • 12-04 成功需要勤奋(模板15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小编在收集范文范本时,尽量从不同来源和角度进行选择。说到勤奋,许多人只会付之一笑,他们
  • 12-04 传递爱心(通用16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本的见解和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可以提供给读者参考和借鉴。想要写一篇好的总结?不妨先参考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例。在公园漫步着,天空中忽然多
  • 12-04 传递爱心(热门15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写作习惯和规范,提高我们的写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范文范本,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
  • 12-04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专业15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的写作参考,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小编精选的范文范本,包含了各个领域和各个题材的作品,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 12-04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专业17篇)
    读后感的写作可以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精神。阅读以下读后感,或许会对你们理解这本书的主题和思想起到一定的帮助。
  • 12-04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汇总20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君,骁勇善战,
  • 12-04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范文(19篇)
    如果你想了解不同领域的范文范本,那么你来对地方了,我们这里有丰富的资源等着你。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示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少不了什么“它”
  • 12-04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精选22篇)
    范文范本鼓励我们勇于创新和尝试,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和运用范本。推荐给大家几篇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走在高楼林立的街道,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