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教案(专业20篇)

时间:2023-11-26 07:51:44 作者:LZ文人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确保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们可以参考范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 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 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本节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 册第53页的有理数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生互动法

幻灯片

1课时

1、计算(口答):

(1) 1+(-2)

(2) -10+(+3)

(3) +10+(-3)

2、出示幻灯片二:

如图:

教师引导观察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10)-(+3)=7

再计算:(+10)+(-3),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 计算呢?是如何转化的呢?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2、再看一题:

计算:(-10)-(-3)

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a-b=a+(-b)

3 、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三(例1和例2)

例1计算:

(1)6-(-8)

(2)(-2)-3

(3)(-2.8)-(-1.7)

(4)0-4

(5)5+(-3)-(-2)

(6)(-5)-(-2.4)+(-1)

教师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讲评两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后练习1、2

教师巡视指导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

1、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什么

教师点评:有 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进 行计算。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1、-9-(-11)

2、3-15

学生思考后抢答,尽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计算

学生观察思考

互相讨论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第1小题学生抢答

第2小题找两个 学生板演。

学生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学生通过一个问题易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照顾不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体验知识的应用性。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尝试小结,疏理知识,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2.6有 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

(+10)-(+3)=(+10)+(-3)

( -10)-(-3)=(-10)+(+3)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1:

例2:

练习:

本节课我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讨论交流的气氛很热烈,解决问题后有 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有理数减法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提示:

本节课是学习有理数减法的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如何省略加号,并且还要正确掌握省略加号后它们表示的是哪些数的和,强化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二)、导学练习 [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 1.减法法则: ,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 (2)8-11= (3)6-9=

(4)9-(-9)= (5)(- )-(- )=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 , , , 的和 ) 3、 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 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 4、 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 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 =一8

(2)(一7)一(十4) 十(一8)十(一3)一(一8) =一7十4一8一3一8 =一22. 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 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 (1)8一7十4一6 (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 等,组长签字

计算:1、-5+3-2 +6+7-8-9; 2、-0.5-(-3 )+2.75-(+7 )

3、 4、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 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 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有理数减法教案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二)教法建议。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说明。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题型训练,巩固目标1、两数加减:+3+(-4);(-5)+(-6);(-8)-(+4);(+5)-(-6)。

-(-7)+(-2.3)-(-5.1)+(-3)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有理数和加减法》公开课的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提示:

本节课是学习有理数减法的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如何省略加号,并且还要正确掌握省略加号后它们表示的是哪些数的和,强化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导学练习[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1.减法法则:,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2)8-11=(3)6-9=。

(4)9-(-9)=(5)(-)-(-)=。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的和)3、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4、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一8。

(2)(一7)一(十4)十(一8)十(一3)一(一8)=一7十4一8一3一8=一22.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1)8一7十4一6(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等,组长签字。

二、合作探究。

计算:1、-5+3-2+6+7-8-9;2、-0.5-(-3)+2.75-(+7)。

3、4、

三、展示提升。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四、反馈与检测。

五、课后反思。

《有理数和加减法》公开课的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四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课题小数的意义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局部各数位名称和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能把十进分数改写成小数或把小数改写成十进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看一看”、“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了解小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和小数与十进分数的互化。

难点小数局部各数位名称和数位的'相互关系。

教具挂图计数器四张正方形纸。

教学步骤。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一些商品价格标签,让同学说说商品的单价。

3、四人小组交流自身事先已经收集好的生活中的一些小数。

(全班汇报交流)。

4、出示挂图,同学阅读第2页。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有很多小数,咱们的课本中也举了一些例子,同学们翻到第2页,自身读一读,课下还可以再继续找找生活中的小数。这些小数到底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进行下面的活动。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折一折,涂一涂。

1、(出示一个正方形)我们把一个正方形表示为“1”,请同学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把其中的1份涂色,涂色局部用分数表示;再把另一个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中的3份涂色,涂色局部用分数表示。

2、1/10我们可以写成小数0.1,0.1表示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

3、同学尝试把3/10写成小数。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把“1”平均分成10份,3份是它的3/10,也就是0.3。

4、请同学们尝试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先用分数表示,在用小数表示。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6、先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7、推想:1/1000改写成小数是多少?127/1000。

呢?可以独立考虑,也可以同桌两人互相商量。

8、观察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是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是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是三位小数。

活动二:读一读,写一写。

同学尝试读。

2、这三个小数的小数点左边的整数局部都是0,假如整数局部不是0,怎样读呢?如:32.017,125.409。

同学尝试读。

3、观察总结:整数局部和小数局部读法有什么不同?

4、认识小数局部各数位的名称。

出示计数器,教师介绍小数局部各数位的名称。

同学比较小数局部各数位名称与整数局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拨一拨,说一说。

(1)在计数器上各数位都拨上3个珠子,说说每个3表示多少,这个数怎么读?

(2)独立完成第4页“试一试”的“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3)你拨我说。

同桌一人拨珠,一人读数,并说说各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多少,然后交换角色。

解释与运用。

1、小练习:独立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2、3、4题。

2、数学游戏:你说我摆。

3、小结。

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结合情境图,布置读书活动,培养同学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需通过活动使同学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同学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同学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同学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同学学会学习。

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基础,先读整数局部是0的小数,再试读整数局部不是0的小数,使同学进一步明确整数局部和小数局部读法的不同。

通过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增强同学的兴趣,让同学在活动中加深对小数数位各名称的理解和体会到小数局部的数位也是十进位的。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二)、导学练习[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1.减法法则:,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2)8-11=(3)6-9=。

(4)9-(-9)=(5)(-)-(-)=。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的和)3、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4、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一8。

(2)(一7)一(十4)十(一8)十(一3)一(一8)=一7十4一8一3一8=一22.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1)8一7十4一6(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等,组长签字。

有理数加减法教案有理数加减法教学视频讲解

教学计划是老师为讲授新一课而做的教学设计和设想,编写要依据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数学网准备了初一上册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4.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师)。

一、创设情境。

小学里,我们学过加法和减法运算,引进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呢?

1.试一试。

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赢了3球,在客场输了2球,那么两场比赛后甲队净胜1球.

你能把上面比赛的过程及结果用有理数的算式表示出来吗?

做一做:比赛中胜负难料,两场比赛的`结果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呢?动动手填表:

2.我们知道,求两次输赢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后小组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

二、探究归纳。

1.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的位置上.

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1”的位置上.

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数轴和算式分别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上面的做法,请在数轴上呈现下面的算式所表示的笔尖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4.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并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经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体会加法的运算律在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能自觉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自主探索。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例1、计算(1)14-(-12)+(-25)-17(2)2+5-8(3)7-(-4)+(-5)(4)-7.2+4.7-(-8.9)+(-6)(5)-+(-)-(-)-(+)解:(1)14-(-12)+(-25)-17=14+12+(-25)+(-17)---------------------------统一为加法=26+(-42)---------------------------------------运用运算律=-16(2)(3)(4)(5)。

算式(-6)-(-13)+(-5)-(+3)+(+6)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还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解:(-6)-(-13)+(-5)-(+3)+(+6)。

=(-6)+(+13)+(-5)+(-3)+(+6)------------统一加号=-6+13-5-3+6----------------------------------------省略加号=-6-5-3+13+6-----------------------------------------运用运算律=-14+19=5说明:省略加号的形式-6+13-5-3+6表示-6,+13,-5,-3,+6这五个数的和。

例2.计算:

解:(1)(2)。

例4、若a=-2,b=3,c=-4,求值。

(1)a+b-c(2)-a+b-|c|(3)a-b+c(4)-a-b-c。

(2)(3)(4)。

例5、在伊拉克的战争中,谋生化小组沿东西方向路进行检查,约定向东为正,某天从a地到b地结束时行走记录为(单位:km)。

(2)这小组这一天共走了多少千米。

三、学习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几种运算?

四、随堂练习。

a类。

1、计算:(1)(-30)-(+24)-(-20)+(-32)-(-32)(2)(-2.1)+(-3.2)-(-2.4)-(-4.3)。

(3)(+)-(-)+(-)-(+)(4)-7.52+-1.48。

2计算。

(6)-2.7-[3-(-0.6+1.3)]。

b类。

3.计算(1)++++(2)++++。

板书设计教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

记作+4.5千米—3.2千米+1.1千米—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如:(-20)+(+3)-(-5)-(+7)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20+3+5-7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2)+(-2)+12.4。

3、练习:计算1)(—7)—(+5)+(—4)—(—10)。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2)。

五、作业。

1、p2552、p26第8题、14题。

有理数减法教案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二)教法建议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 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 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题型训练,巩固目标1、两数加减:+3+(-4);(-5)+(-6);(-8)-(+4);(+5)-(-6)

-(-7)+(-2.3)-(-5.1)+(-3) 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 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 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有理数减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文档为doc格式。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7.2-(-4.8);(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略)。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理数的减法

我说课的题目《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是学生把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加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重点在于自我探究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猜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及验证归纳(不完全归纳)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3、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究解决的能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减法4–(–3)=7与加法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讨论得出4—(—3)=4+3.再给出以下算式减法5—2=3加法5+(—2)=3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得出5—2=5+(—2),再由学生举一或两个类似的例子。

通过以上特例由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猜想后及时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课本第62页的计算下列各式。

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

用式子表示为a—b=a+(—b)。

这里计算可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等.

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就应给予鼓励.对具有新意的解法应表扬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对5—2=5+(—2)=3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并且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学生通过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此题目的是使得上面的初步猜想得到证实。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简明的字母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为今后学习字母表示数作准备。强调运用法则时:(1)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为其相反数。(2)再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1、师生共同完成第62页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2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小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第63页“随堂练习”.

3、师生共同完成第62页的例2、第63页例3。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讲解时注重让学生复述有理数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熟悉,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假如有错误,请其它同学纠正,并指出错误原因。

例2、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做完例一后,让学生估测本教学楼的高度,并估算8848米相当于多少座教学楼的高度,从而感受8848米这个高度。

师生一起分析第65页联系拓广题1.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到“每个数都加上的同一个数”是什么,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在这个实际情境下的应用.

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题2的思考提供参考.

师生共同完成。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小组交流.

3、减法运算的法则。

a—b=a+(_—b)。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能说出自己的收获,及还存在的问题。

1、课堂作业:

课本第63至64页习题2.6第1、2、3、4题。

2、课外思考:

课本第64页问题解决题1。

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外思考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五、板书设计:

探索、归纳。

例1。

学生练习。

例2例3。

巩固练习。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3.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3+7-12;(2)(-8)-(-10)+(-6)-(+4)。

归纳: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4)14-(-12)+(-25)-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3)(-9)+(-5)+(+15)+(-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1.计算:

本p39习题2.5第6题(1)、(3)、(5),第7题。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引导 使用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既可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有时计算器还可以编程序或绘制各种图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有理数减法说课稿

本节所讲的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有理数及其运算,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全新的,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它是小学所学的四则运算的继承和发展,就本节内容来看,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建立在刚刚学过的有理数加法运算基础上的,这一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理数的减法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特别容易和前面的加法混淆。初学时,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所以要通过对法则的透彻理解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地步。

这节课首先从某一天的温差出发,引入有理数减法,使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然后根据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又以两个实际问题进行运用,使数学计算变得生活化,数学课变得活泼一些,没有这么枯燥无味。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以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3、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其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及熟练运用法则计算。

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正确完成减法与加法的转化。

七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刚升入初中,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同学会出现符号处理有误,法则选择不灵活等问题。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目标的调控作用,随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矫正加强交流与合作。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注意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得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是40c,最低气温是-30c,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0c比-30c高多少度吗?(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出温度计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昨日气温是-10c,再降30c是多少度?

学生根据小学掌握的知识都能理解,是用减法运算。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4-(-3)=-1-3=。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观察探索,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7+(-3)=4,所以:4-(-3)=7。

在学生学生得出4-(-3)=7后,老师引导学生填空:4+3=7。对这两个算式加以比较,找到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1-3=?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答案。

刚才两个算式:4-(-3)=4+3=7,-1-3=-1+(-3)=-4,从左到右哪些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不变的数?能得到哪些结论?请用一句话把这个结论概括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由小组长代表发言,看哪一组的同学概括得最精炼。(设计意图: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验证结论。

完成课本62页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题目的验证,才有说服力,才能使这个法则得到运用。

4、运用法则。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9-(-5)(2)(-3)-1(3)0-8(4)(-5)-0。

要求学生按照法则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可请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来演板,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对没有做对的同学要找到出错的原因,予以纠正。特别是(2)(3)小题,估计有不少学生写成:(-3)-1=-3+1,0-8=0+8,错误认为题目中的减号,又是负号,导致“一号两用”,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不分。

例2,例3(投影仪投影)是实际应用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享受在经历苦苦探索之后而轻松解题带来的快乐心情。

巩固练习:课本63页,随堂练习第1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各自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由做得既快又准的同学负责指导本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补充练习:1、-7比-2大多少?

2、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b、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c、a-b=a+(-b)d、两个数的差一定比被减数小。

(设计意图)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概念的理解程度选择题最容易出错。概念要理解得非常透彻才能答对。

5、拓展,延伸。

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做!

钟面上有1、2、3、……、12,共十二个数字,试在某些数的前面添加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

(设计意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挑战,但数学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究,永不止步,永攀高峰!

6、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

注意:运用有理数法则时的“两变”,“一不变”。

两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

一不变:被减数保持不变。

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质疑,既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7、布置作业:63页至64页,1、2、4。

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精选】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你认为计算结果应是什么?请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结果。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有理数减法说课稿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说明。

在学生提出可以用4–(–3)计算乌鲁木齐的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教师设问:

只有4–(–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

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鼓励。

如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

对4–(–3)=7与4+3=7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思考: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法则、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1、师生共同完成p53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p54“随堂练习”、

2、师生共同完成p53例2、p54例3。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例2、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师生一起分析p55的习题第5题、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试一试”的思考。

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1、课堂作业:

p54—55习题2、6第1、2、3、4题。

2、课外思考:

p55习题2、6试一试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外思考给部分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敢担当有作为心得体会范文(21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自己。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思考。
  • 11-26 家国情怀初中英语(实用19篇)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掌握英语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环。接下来是一些英语总结的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和思考能力。近年来,“家国情怀”这个概念越来越多的
  • 11-26 大自然的小学大全(23篇)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训练,通过写作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逻辑和文字组织能力。以下是一些被评为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 11-26 北京亮起来了精彩教案(模板21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推进。好的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师:那好,请看大屏幕,一起大声地读一遍吧!(
  • 11-26 市委书记在安全生产工作会上的讲话(通用18篇)
    生产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下面是一些生动的生产场景。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
  • 11-26 你好少代会直播心得体会(专业18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和行为的反思,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下面这些心得体会是经过精心选取的,希望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当我接到学校和市团委的通知代表抚
  • 11-26 感恩活动主持稿(汇总22篇)
    主持词的结尾要有总结和感谢的话语,给人留下完整和美好的印象。现在,我将为大家呈现一些精彩的主持人范文,相信你们会有所收获。a、b、c:亲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 11-26 大一经济学基础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经历、感悟和领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记录。下面是一些关于各种主题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迪。时光冉冉,转眼大三
  • 11-26 又长大一岁小学(模板13篇)
    优秀作文要注意控制篇幅,合理组织内容,避免赘述和冗长。通过学习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提高写作的灵感。我今年已经10岁,又长大了一岁。现在我感
  • 11-26 计算机培训总结(精选19篇)
    培训工作总结是对培训工作进行梳理和概括的重要文献,有助于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培训师的写作风格和思路。我们不仅注重政治思想教育